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他还活着
2016-05-18 00:00:00 

他还活着


张玉书

每当我从报刊杂志上看到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总会不由地想起一个人。他虽然已经逝世十四个整年了,但他那中等身材、朴素衣着、慈蔼面容,他那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生命意识,执著的事业精神,总会在我的脑际萦回,闪着光芒,长久地不能过去。这个人,就是胡景芳。

我所以总会经常地想起他,怀念他,不仅因为他是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热心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为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为儿童教育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起到过巨大作用,还因为他是我的同乡,我念初中的时候,曾经教过我语文,是我们少先队大队长辅导员,对我的全面成长与发展,起到过深远影响。

我念初中的时候,他才二十六七岁,早已在当时的《热河群众文艺》等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了。他给我们上语文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颇受学生欢迎。给我们上语文课,总是联系实际,注重示范,指导方向,使学生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我那时学习很好,尤其是语文学习与作文成绩,更为优秀。因此,经常受到他的表扬与鼓励。记得一天下午上自习的时候,他到班里看了一会儿,然后把我叫到他的独身宿舍。宿舍在学校唯一的一座大楼的底层,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床上和桌子上堆着很多书籍,还有报纸与杂志等。他让我坐下,随手拿过一个厚厚的大笔记本,翻开后微笑着说:“我最近写了一篇小说,你看一看,给我提一提意见。”又说:“我去开会,一会儿就回来,你就在这里看吧!”说完,就带上门走了。我一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似乎什么也没说。但心里想:老师的文章让学生看,还要求提一提意见,这是哪有的事情?我能提什么意见?就是有点意见,又怎么能给老师提呢?我坐在桌子旁边看文章,题目是《江桂和她的妈妈》,现在记得大意是:一个农村穷苦女人和她的一个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解放军来了,妈妈给解放军战士洗衣做饭,还去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女儿江桂虽然还小,却也能帮助妈妈做一些事情。老师的字写得工整清秀,故事也很感动人。我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这时,老师回来了,微笑着说:“看完了,提点意见吧!”我说:“老师写得很好,我很受教育。”老师说:“你不要客气,有啥意见就提啥意见。你是农村孩子,我写的是农村事情,你看了总会有些想法吧!”老师的态度很诚恳。我终于说了:“江桂的爸爸是怎么死的,文章中没有交待。”还提点别的意见,现在想不起来了。老师说;“这是一篇习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除了你说的,还有一些地方,比如说发动群众,那不是简单的事情,说发动就发动起来的。应当写得更具体些,更深入些。”我们谈了好长一阵子,还谈到我的作文,他强调要有生活,要有思想感情,不要浮华。他批过几篇作文,每次都能提出以下比较具体的指导意见。念初三的那年夏天,作文课上,他要学生们写一篇文章,记述自己实际而有意义的生活,两天后交卷。这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生产队的羊倌病了,经队长同意,我替他放了一天羊。于是便以《一篇日记》为题记述此事。但写的不是散文,而是诗。前有小序,写得比较简短,而诗写得却比较长,全是四言为句,共二十八节,一百二十二句,不知是否合乎要求,写完后便交上去了。过了两个星期,作文本发回来。当时实行五分制,胡老师给了五分,看来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在批语中说:小序写得“精练”,诗写得“新鲜”,只是个别词句欠“口语化”。他还在作文课上表扬了我,还把我的作文给同学们念了一遍,希望同学们向我学习,写作文要有创造精神。我于是在同学们当中便有了“小作家”的称号。遗憾是,胡老师调走了,先去了朝阳,后又去了沈阳。从此,我与他也就失去了联系。但他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之后,他回凌源找我,说省儿童艺术剧院上演了他写的剧本《特殊夏令营》,能否来凌源演出。我当即答应,与文化局、教育局商定,演出三场,发动中小学生观看,一定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胡老师和艺术剧院的领导与同志们,无不感到高兴。从此以后,我们的联系自然又多了起来。八十年代后期,他回凌源体验生活,我陪他去县朝阳街小学给师生作报告,召开专门会议,请他给凌源的诗人、作家及文艺工作者作报告,又去农村学校调查研究。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因病还做过两次手术,但却童心未泯,十分乐观。虽然已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但却十分谦逊,平易近人,毫无架子。所有这些,都给凌源的同志们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九十年代初,我调到朝阳市文联工作。他来信说要去凌源三十家子镇赵杖子小学体验生活,我表示陪他一起去。就这样,在学校一住就是半个多月,与那里的老师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十分融洽而有意思。他说:“我一走到孩子们中间,几乎就是孩子了。他们天真烂漫,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他与师生交流、座谈,给师生作报告,讲述《山村的孩子》、《苦牛》、《作家与少年犯》等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师生们深受教育,对他深感钦佩。他在学校的体育大厅,经常同孩子们打乒乓球,他虽然尽力,却经常输球,因为这里是县少儿乒乓球培训基地,自然有许多少儿乒乓球高手,在县以上比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他每输一场,都会说:“向小朋友们学习!”孩子们当然要说:“向胡爷爷学习!”那场面真是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凌源人民对故乡的这位作家是有深厚感情的,1991年6月,在凌源市企业家的支持下,由胡景芳老师牵头,邀来省及多市儿童文学作家与有关记者,在凌源市召开了辽宁省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大家就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现状及发展方向等许多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还就胡景芳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了评论。1994年5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企业家的支持下,凌源市成立胡景芳儿童文学研究会,同时建立基金会。胡景芳老师从省城、京城邀来几位著名诗人、作家参加会议。会议开得很热烈,也很隆重。胡景芳老师深为感动,几至热泪盈眶,他的老朋友、著名作家杨大群同志说:“故乡如此厚爱胡景芳同志,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著名诗人晓凡同志说:“我相信凌源的文艺事业一定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此话说得不错,凌源的几位诗人、作家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直接地受到过胡景芳老师的指导与鼓励。我参与策划了这次会议,会上代表朝阳市文联致辞后,读了我写的三首诗《赠胡景芳老师》,诗是这样写的;

       未解红巾幸遇诗,当时教诲每深思。

       穿空燕队凭谁起,正是东风初劲时。

       四十年代风雨稠,凛然苍桧过云头。

       吾师事业充天地,弟子门前苦荡舟。

       呕心培育新生代,饮誉中华惠后来。

       但愿南山松不老,人间最爱栋梁材。

以此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恩、崇敬的祝愿之情。胡景芳老师对故乡人民同样是有深厚感情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为儿童、青少年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文学著作,其中有儿歌、儿童诗、小说、散文、剧本及报告文学与传记、故事、还有翻译作品等。这些作品,语言清新,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的心理特点,闪烁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颇受儿童与青少年的喜欢,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因而也赢得了国家级省级的许多奖励与荣誉。在其晚年,他将所有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的单行本与合集本的样书及有关手稿等,全部交给凌源市图书馆保存,仅此,便足以见其深意,见其对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1999年6月14日,胡景芳老师于沈阳病逝,享年六十九岁。他的骨灰送回凌源,凌源市委、市政府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与安葬仪式。广大干部、文艺工作者、学校的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上述活动。一个人,不论生命长短,成就大小,如果他走了,总会让人们经常地想起他,怀念他,不会因为春秋代序而泯灭,这就是不朽;如同一座无形而闪着光辉的纪念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永存。臧克家在为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胡景芳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还活着的人。

 

                                                       2013年6月14日

                                                  (胡景芳老师逝世十四周年纪念)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东风吹梦到长安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