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万祥寺里觅野史(外一篇)
2016-07-11 00:00:00 

万祥寺里觅野史(外一篇)


魏泽先

我们《走凌河》摄制组去采访万祥寺是2010年10月16日,这一天阴天,比较寒冷,断断续续地有稀疏的雪花飘落,不细看看不见,中午的时候,朝阳市里的朋友发来短信,说朝阳打了几声雷之后没有下雨,却飘起了雪花,不大不小,但是已经覆盖了地皮。

万祥寺位于凌源市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北山南坡,是凌源市境内规模最大的喇嘛庙。

寺庙依山就势,自下而上,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天王殿、阎王殿、 大雄宝殿、罗汉殿、钟楼、鼓楼、藏经殿、东西配殿等,分别建在由南而北阶梯状的四个平台上,分5层跨院,原共有500余间禅房,现存100多间。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施廊,供四大天王。天王殿兼作三门——也叫“山门”。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前面为石砌院墙,墙外大沟深10 余米,受地形所限,将寺门开在偏西一侧,这是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在三间歇山式罗汉殿以上的第二道平台上,是大经堂及左右配殿。大经堂,也称诵经堂、大殿,为藏汉式两层建筑,共有禅房81间。经堂后面特设一专供佛像的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原有幛幔遮挡。二层中间为方形三间歇山式,屋顶饰井式天花,彩绘以龙和梵文六字真言为主题,两侧建有回廊。在建筑形式和装饰内容、色彩上融合了汉族和藏族两种庙宇建筑的传统风格。藏经阁为二层五间硬山楼阁式。阎王殿是卷棚式前廊与硬山小式建筑相结合。

大经堂的八根一楼粗的石柱子据说也有来历,早在修建庙宇之时,打地基的时候从地下发现一批石料,正好雕凿出了八根石柱,不多不少。

万祥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大经堂前有三棵古树,一为黑松,一为侧柏,另一为云杉,其中云杉年龄最大,鉴定约为760多岁,是朝阳地区最古老的云杉松。

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公元1738年,即清乾隆三年。是乾隆皇帝亲笔御批修建的一座集藏、汉两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喇嘛庙寺院。据载,历史上乾隆到盛京(今沈阳)祭祖,途经凌源驻跸于此,并赐名“万祥寺”。

然而在民间却另有传说:清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春天,康熙皇帝围猎至凌源宋仗子一带。皇帝扮成“哨官”,猎归途中看中一美女,事后便差人去说媒。原来这位美女是元朝开国功臣乌良哈台的后裔。其父同意为她“招赘”。成婚不久,美女怀孕,“哨官”要回京,只好留下身戴的玉佩为信物,并留言“如生子可赴京认父”。后果然生一子,至十二岁时进京,康熙皇帝召见后,取名叫乌功禄,封他为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塔布囊。乌功禄后有子,第二子聪明过人,不满20岁就去西藏学经。经多年苦学,成为师佛后回到了家乡。后来,这位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塔布囊乌功禄就施令四处集资,兴建了这座喇嘛庙。乌师佛自然就成了该庙的开山师祖。按这个传说,万祥寺师祖应是康熙皇帝之孙,又有乾隆皇帝赐名,所以万祥寺名扬四海,经久不衰。

站在万祥寺的山坡上,西南方就是大凌河其中的一个发源地,凌源与河北平泉交界的打鹿沟,因为康熙帝在此围猎打过梅花鹿而得名。在万祥寺对面,隔已经干涸了的大凌河支流,大约三里地左右有一座小山,叫孤山子,不过更多的人却叫它猪山子。说是当年康熙来到这里,看见对面的山古都奇特,就问跟前的人,那山叫啥名,人们说叫猪山,康熙听了,不由得心中一沉,自己占个康字,康和糠同音,猪吃糠,不吉利,机灵移动,顺口说:“哦,原来是一座孤山啊!”皇帝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一句话封了一座山,结果,猪山叫唤了三天三夜,变成了如今的样子,仔细看看,还真像一头猪,鼻子眼睛和腿都能分得清楚。

从古至今,每一座寺院似乎都氤氲着救助苦难与灾荒的慈悲,万祥寺也不例外。多少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栖身于此。1970 年5月末,由于考虑到战备的因素,位于朝阳市区西梁的辽宁省孤儿学校迁到了凌源市宋杖子乡康官营字村的万祥寺。由当时的凌源县民政局负责管理。

万祥寺虽然名声显赫,建筑别具风格,但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所以,当年的万祥寺破烂不堪,就连院墙都没有,寺院周围一片荒凉。遍地狼粪,更给初来咋到的师生们增添了几分凄凉和恐怖。当时根据情况共设一、二、三、四个小学班级,五年级的学生大一点,到附近的社会学校就读。为了维持学校的生活,凌源县民政局在寺院附近拨给学校5~6亩地让学生耕种。为了增加收入,孤儿们还在南面的猪山上开垦一片荒地。当时210多名师生员工住在一起,其中的艰苦状况可想而知。

在凌源万祥寺的三年,是辽宁省孤儿学校自1965年成立以来最为艰难的三年。吃,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而对于孤儿来说,他们还都是孩子,一切还都需要大人们来料理。当时,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孤儿们也都饿肚子。1972年的夏天,几名孤儿听说用山杏可以熬粥吃,几个人一商量,就上山摘了一些山杏,拿回来放在锅里熬粥。谁知道熬了半天,尝一尝,还是苦得不能下咽。孩子们围在锅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哭笑不得。这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想起了一个主意,他说:“我去马棚偷点马料来,咱们熬粥喝。”

孩子们一致赞成,那个孩子去了一会儿,哭唧唧的回来了。两手空空,头上鼓起了一个大包。孩子们问他:“咋没偷来呀?”

他说:“骡子不让,它尥了一个蹶子,把脑袋踢了一个大包。”

他们经常吃的是红高粱面的窝窝头,又苦又涩,梆梆硬,有一天,一头小猪吃了一块剩窝窝头,竟然噎死了。

学生们吃不饱,就搞生产自救,他们开荒种地,种菜。可天公偏不作美,那两年大旱,庄稼严重减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孤儿们不会忘记凌源县政府的帮助,到现在,三十二年了,孤儿们还清楚的记得凌源县政府批给他们带有煤渣的大米。虽然大米中含有三分之一的煤渣,他们还是把它当作宝贝,全校师生一齐坐在院子里,从大米里往外挑煤渣的幸福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永生不能忘记。

由于万祥寺是一座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庙,所以,里面蝎子、蛇很多,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房间里的臭虫奇怪地多。晚上,突然一开灯,墙上、床上、行李上到处都是,咬得人根本就睡不着觉。

最难熬的是冬天。就说拉煤吧,车开不到院子里,孩子们就用洗脸盆一盆一盆地往教室里端。往返一趟得需十几分钟。

万祥寺的地势属于椅子圈形,要按《风水学》上说,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然而,这个地方却不适宜住人家。因为经常“窝”风,炉灶特别不好烧。有时连饭都煮不熟。冬天,炉子不好烧,焖碳,根本就不能取暖。好在人多,几个人几个人的挤在一起,把被都压在身上,到也没有冻坏。

当时学校只有一辆马车,离凌源有四十多公里,孩子们如果一旦得了急病,是很难及时得到医治的。但是,直到如今人们还在奇怪,学校在万祥寺的三年半时间里竟没有一个孩子得过大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时过境迁,今天,展现在我们摄像机镜头里的依然是一座恢宏气派的寺院,晨钟暮鼓中回荡着的依然是悠扬的诵经声。

触摸燕长城

2010年12月15日,天气比较寒冷,但是较前两天来说,已经是温暖了许多。这一天,早晨7点多钟,我们摄制组从辽西朝阳建平国际酒店出发,要去拍摄燕长城,出发的时候,主持人出了一个外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这段城墙在哪里吗?今天,就请您跟我去寻找去寻找,去认识,去了解,去探寻它的过去与现在。

等主持人上了车,导演问她,是谁说的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就是这条燕长城?主持人说,是我给她这样写的,导演又问我,谁告诉我的说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就是这条燕长城。我说,昨天听当地文管部门的人说的。导演问我,有根据吗?我说没有,就是传说。导演不言语了,我知道他又在开始深思这个说法了。

因为要去拍摄燕长城,我头一天晚上在网上搜到了这样一段相关的资料:

《史记·匈奴列传》:“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我想,辽西这一段就包括我们要去探寻的建平这段燕长城吧。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辽阔苍茫的群山峻岭之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的故事耳熟能详,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惊奇险峻的司马台长城等都十分熟悉,或许亲自攀登过,体验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和骄傲。

在车上,陪同我们的考古队队长向我们介绍,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古代长城遗迹,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之所以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它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山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跨河流便设立渡口。长城从赤峰南部与建平县热水相对的老哈河口进入建平县境,蜿蜒80多公里,然后至二十家子镇东出转入内蒙古敖汉旗。这段燕秦长城遗址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当时,朝阳地区属于燕国的领地,居住在东北的东胡人经常侵扰燕国,双方交战频繁。燕昭王时,为了防止被打退至漠北的东胡族卷土重来,设置了辽东五郡,又筑起“自渔阳至襄平的”的防御工事燕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仍可探寻他的踪迹,在烧锅营子乡的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尤以化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石砌结构仍清晰可见,看出墙体,城堡及亭障等遗迹。

今天我们要拍摄的就是这段燕长城。

车过烧锅营子乡政府所在地,向东行驶约20分钟,向北一拐,就驶上了山路,由于摄制组有两台轿车,所以行走在山路上显得十分困难,一会上坡,一会下坡,底盘不时地刮碰突起的路面,咔哧哧响,让人提心吊胆。这时候,一辆越野车很快的从后面赶上来,并且超过了我们的车队,在前面不远处停了下来,原来,是当地乡政府的两位领导赶来带路,并送来了一箱冰红茶表示慰问。

经过短暂的介绍和交谈,我们的车队在政府越野车的带领下快速前进,转过一个小村庄,开始爬山,走土路都困难的车队开始爬山,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尤其是这条山路是新修的,有些地方的路面很疏松,所以车轮经常在陡坡上打滑,轮胎和山石快速摩擦,烟尘滚滚,黄烟中混着黑烟,发出胶皮烧焦的刺鼻气味。见到这样的情景,让人几乎失去了爬上山顶的信心。

轿车不上去还行,我们可以拿着设备上去,可是设备车上不去就惨了,因为大摇臂很沉重,四个大箱子,那个都有一百多斤,还有发电机。尤其是拍摄长城这样的镜头,没有大摇臂,画面肯定啥也不是,就在我们担心的时候,设备车吭哧吭哧地竟然爬了上来,来到山顶的平台上的时候,机器里散发出了刺鼻的烟味,司机心疼地说,离合器烧了。

在摄制组其他人员架设大摇臂的时候,我趁机采访了同行的李队长,怎么来证明这就是燕长城?

他告诉我,除了史书上的相关记载,就是考古发掘证据,就在这条长城的附近,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屯粮的附属城地。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这些遗址和文物大多数都属于那个时代的。

我听了李队长的介绍,再次审视这条长城的时候,心中生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如果说这就是那条燕长城的话,现在看来就是一座大石墙,一座石墙能否抵挡住外族的入侵?它又是怎样的一个标志?这时候,我陡然想到了清王朝的康熙大帝。

他每次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和秋季狩猎时都要经过长城,从秦到清历经800多年,长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

1691年,即康熙29年五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上谕是: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由于康熙有了这样的说法,清代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然而,谁又知道,康熙大帝却在塞外的群山峻岭之间修筑起了另一条看不见却又钢铁一般坚固的长城。

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康熙都要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二十天“围猎”,说是围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如说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做一次开心快乐的旅行,从而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到一个威慑作用。若此,谁又不说当年的秦开就是一道长城呢!

秦开已去,斯人不在,留下的只有故事,还有这条痕迹般的燕长城,任由两千多年的雨雪风霜,物事苍桑,已经毁损了它原有的风貌与威严,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让它完成了任务,化作一道风景横亘在塞外的群山峻岭之中。承载着一段历史,记述着一个苍凉的故事。我沿着长城的基石慢慢地来到山顶,放眼望去,石墙蜿蜒起伏在连绵的山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我坐在巨大的基石上,让导演韩奕给我拍下了一张照片,初冬的山顶,无遮无拦,呼啸的寒风吹动着城墙上的枯草,散落的石头上布满了苍苔,锈迹斑斑。触摸这些石头,冰冷,坚硬,一种穿透无限岁月的苍凉触电般地从指间开始,直击我的胸臆。

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了两千三百年前的景象,一道防御外族侵扰的天然屏障威严地横亘在群山当中,无数身披铠甲,手握铁枪和弓箭的士兵坚守在这里,在他们身边,这道长城内外,草丰林茂,繁花点点,层峦叠嶂,雾霭氤氲。

我不禁问自己,想当年秦开在东胡为人质时,到过此山吗?北征东胡时,山脚下的那个空阔的山坡可是一个战场吗?修筑这条长城总共多长时间?秦开可曾亲自监工这段长城?有没有类似孟姜女哭长城一样的故事传下来?忽地想起罗贯中的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想2300年前,燕国国势日盛,退东胡,修长城,设五郡,何其光荣!怎奈经风风雨雨点点剥蚀,日日夜夜沧桑消磨,无数次战争的洗礼,当年雄伟的燕长城已仅存这浅浅的一痕了。

在山顶,我突然发现一座碑石,兀立在城墙边的寒风之中。走过去仔细查看,原来是一整块石板,上面刻着两个繁体大字:“雷电”。我不解其意,邃问陪同的李队长。他说,这应该是一个镇物,曾经有许多放羊、放牛的人,或者打柴狩猎的人在这里遭受雷劈,人们无奈才立此石碑,刻上雷电二字,借此防雷吧。

我想,这碑石是否在两千多年就有?在此护防的士兵是否也遭到过雷劈呢?答案是肯定的。一道蓝紫色的闪电划过阴云密布的长空,燕长城上雷声震耳欲聋,瓢泼大雨过后,山上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于大自然来说,人是多么的渺小与脆弱,也许是受难者的亲人,也许是一个乡村里的老人,也许是一个老兵,起下一块石头,请来教书先生写上“雷电”二字,挥动铁锤,雕凿出来,请众人顺着城墙把它抬上了山顶,栽在这里。

它真的能够镇住雷电吗?自此,就没有人再遭遇雷击吗?吹拂的山风匆匆而过,它不告诉我答案。但我相信,只有这沉默的燕长城知道,只有这座石碑知道,但是他们也不说。

拍摄完毕,下山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了,在山下的村庄里,我们遇见了几位放牧归来的老人,我们向他们了解山上长城的一些传说,他们都很难说得清楚长城的年代。不过,一位老太太却说这就是孟姜女哭倒的那个长城,因为哭倒了北边的长城,所以从北边吹过来的风就寒冷。

我问她听谁说的,她坚定地说,都这么说。

在车上,我对导演说,怎么样?我说孟姜女哭倒的就是这座燕长城你还不信,这不找到依据了。他说,这是民间传说。我反驳,那么,历史的记载又在哪里呢?他无言,我也无言,天黑了,打开车灯,前方的世界变得模糊而旷远,如同传说一样,没有铁的答案。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