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年年此日长
2016-10-25 00:00:00 

年年此日长


段锡民

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除夕是最重要的日子。这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快乐吉祥的日子,也是一年最长的一个日子。
  说这天最长,不是在时间上而是在心理上。这一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都在忙,特别是在重视传统的乡间,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主妇煎炒烹炸,给全家准备最丰盛的团年饭;男人忙着劈柴、扫院子、挂灯笼、贴春联; 男孩子兜里装上小鞭炮,小姑娘兜里装上花生瓜子,天黑了还会提上小灯笼,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疯跑;儿孙满堂的老人心中也被融融的暖意填满了,热炕头上坐不住,总想伸手帮点忙才畅快。
  说这天最长,还因为这一天被百姓赋予了太多的内容,有很多习俗要遵守,有很多仪式要演绎。比如祈福,比如祭祖祭天地,比如放鞭炮、吃团年饭、守岁。
  祈福无疑是这天最重要的内容。农家祈祷风调雨顺,商人祈祷财源广进,更多的人是祈祷平安健康、吉祥如意。红艳艳的对联上写满了祈福,宽泛的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实在点的有“六畜兴旺”“肥猪满圈”。说出的话都是祈福,拜年要祝长辈长寿,发压岁钱要祝晚辈进步……
  祭祖祭神祭天地给除夕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庄重。每逢佳节倍思亲,日子好了不能忘了祖先——自己的根,更要感谢皇天后土大自然。各地祭祖的仪式不尽相同,有的要到墓地郑重地拜祭,有的摆好香案牌位拜祭。祭天地的仪式更是千差万别,例如我的家乡除了在“连双岁”的午夜摆香案磕头祭拜外,还有一个习俗叫“泼撒”,就是在团年饭开宴前,把桌上的每种菜肴都夹上一筷子放到大碗里,端到屋后的地头上泼撒开来,以此形式敬祭过天地后团年饭才能开席。
  年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有着鲜明的传统烙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族群、家族、家庭礼法、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历史长河中,以农民为主体的百姓命途多舛,所以他们敬畏一切可能会左右他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对天地君亲师有着朴素的感恩之心,希望通过虔诚而宽泛的膜拜求得安宁,也希望“抱团取暖”,在保持秩序前提下互帮互爱、家庭和睦、长幼有序。而千百年传承下来并年年演绎的年俗,正是对这些传统理念、文化传统的依恋和守望。
  但是,传统习俗也具有趋同性、功利性,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甚至消失,尤其时逢当今这个迅速变化的年代。城镇化、信息化及湮没一切的商品经济大潮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使个人、家庭沿着自己意愿轨道“特立独行”成为可能。于是年俗也有了显著变化,一些新民俗出现了:看春晚、抢红包、短信微信拜年……而旧习俗却常常遭遇尴尬。亲情、伦理、血缘关系淡漠了,甚至连团年饭都要AA 制;祭祖敬天的少了,敬财神的多了;放鞭炮受限制了,小区里早早贴出了“温馨提示”:禁止放爆竹,出现问题后果自负。于是很多人感慨: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想想也是,条件好了,吃穿天天像过年。没有了贫穷年代那种对美食佳肴的嗜欲,没有了终获鲜服暖装的开心快感,加上各种或喜庆或庄重的年俗淡化了,难怪觉得没有意思!
  也许,未来年俗特有的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渐渐淡化,但转型时期的中国,作为农耕社会带来的民族心理投影还在,趋利避害、敬畏自然、感恩寻根、期盼幸福的愿望更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所以,可以预见的,除夕仍将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

原载《辽宁日报》副刊2016年2月14日版


上一篇:草木神仙
下一篇:木头城子系姻缘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