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蒙古族杰出的文学家尹湛纳希出生在大凌河畔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忠信府(今北票市下府)。忠信府后改名中心府、下府。
尹湛纳希汉名宝衡山,字润亭。由于在家排行老七,人们都称他为“七哥”。尹湛纳希一生约撰写了五百万字的作品,现已发现的遗稿约有一百五十万字。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是根据其亲身经历创作的。作者从民族主义思想出发,深刻反映出反封建制度、渴望民主平等,向往幸福自由的进步思想,同时对清末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层楼》和《泣红亭》这两部长篇小说,是蒙古族文学脱离开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依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开山之作,是蒙古文学史上继《蒙古秘史》《江格尔》和《格斯尔》之后的又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一层楼》结构庞大,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作品围绕爱情主线,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泣红亭》是《一层楼》的续篇。《一层楼》与《泣红亭》是既各自独立又有联系的两部作品。尹湛纳希的小说受到《红楼梦》很大影响,但不是红楼梦的翻版。它吸收借鉴了《红楼梦》,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尹湛纳希的创作在继承蒙古族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吸收汉民族文学的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族文学。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和创作方法深得曹雪芹的精髓,加之其作品在蒙古族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被誉为“蒙古族的曹雪芹”。
尹湛纳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熏陶,他的父亲协理台吉旺钦巴拉是位爱国将领,善武能文,家藏万卷书,致力于史学研究,生前写作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前八回。他的兄长古拉兰萨、贡纳楚克、蒿威丹精是近代杰出的蒙古族诗人,且均有诗文传世。尹湛纳希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聪慧过人,涉猎广泛,对文对画都有很深造诣。同时,尹湛纳希又是一位诗人,他在蒙古诗歌押头韵的传统形式基础上,学习借鉴汉族诗歌严谨的格律,开创了蒙古诗歌的一代新风。尹湛纳希才华横溢,精通蒙汉藏满四种语言。他曾将《红楼梦》和儒家经典《中庸》等汉文学名著译成蒙文。尹湛纳希是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嫡系子孙,为了“让蒙古人民懂得自己的历史,记着自己的祖宗。”(《青史演义》序)他沿着蒙古人的足迹,游历了内蒙各地,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父辈未完成的篇章——《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父写到第八回时因病去世),反映了蒙古族七百七十四年的历史,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蒙古族学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尹湛纳希的作品最早是以传抄形式流传,正式出版是在1939年,由开鲁蒙文学会石印了《一层楼》、《泣红亭》和《青史演义》。1978后先后被译成汉文出版。由于译文作品出版晚,加之中国文学史对少数民族作品重视不够,因此影响了他的作品的广泛传播,使很多读者没有读到这些蒙古族文学名著。令人欣慰的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专家学者就开始对尹湛纳希及作品进行研究。额尔敦陶克陶、曹都等著名专家学者几访尹湛纳希故居,并从故居棚顶揭下了珍贵的尹氏手稿,收集到大量尹氏遗物。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尹湛纳希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成立了尹湛纳希研究会和纪念馆,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在国外,包括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的众多学者致力于对尹湛纳希及作品的研究,并发表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初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尹学”。中外专家给予尹湛纳希及作品高度评价。著名作家、“尹学”专家玛拉沁夫评价尹湛纳希“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在文学与史学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整个蒙古族的文化水准,成为蒙古族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俄罗斯学者斯科罗乌莫娃论述:“他熔本民族叙事文学的经验和汉民族文学巨著的经验于一炉,成为蒙古文学各方面的革新者。是满清时代蒙古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光绪十七年(1891年),尹湛纳希为了暂避“教会”之乱,离开了故居中信府,避居锦州,次年在锦州药王庙病逝,终年55岁。大凌河北岸楼台水榭、庭院深深的大宅子毁于一场大火,只剩一眼八角井,凝望着苍天;只留有4株古柏,回忆着昔日的青翠时光。
尹湛纳希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