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寻找别样的“雨人”
2017-07-10 11:22:59 

寻找别样的“雨人”


------读高海涛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

                                                                           凌河人家

 一派春寒,克里米亚,

仿佛是因歉收而羞愧。

这是一片负罪的土地,

先为鞑靼人,后为白卫军,

就像打满补丁的破布,

克里米亚一直在羞愧。(曼德尔斯塔姆《老克里米亚》)

辽西人在高海涛先生的故乡立起了一尊《青铜雨》的雕塑,树立起了一棵雨的神话,也树立起了辽西人的信仰。那种像父亲一样的,像詹姆斯教授一样的“雨人”的精神,就在辽西人的心里飞翔着,也在世界人的心里飞翔着。在辽西的土地上还行走着别样的“雨人”,他们播撒的是文化的雨,文明的雨,精神的雨。今读高海涛先生的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深深地被于吉秀老师这样的别样的“雨人”感动着。辽西人的心田也就更像克里米亚了。

辽西从来不下雨,要下就下青铜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辽西也刮起了一场文化革命的雨。也就有了耕耘这别样的雨的“雨人”。他们本身也像一场雨,从克里米亚飘过来,从国民政府飘过来,从北京飘过来。要不何以成为“下放”呢?他们带来的是文化的文明的精神的滋润。那口角边绽放着山丹丹一样的石柱花一样的鲜艳的花朵,荡漾着俄语的芬芳,《俄国史》的芬芳,托尔斯泰的芬芳,对辽西人文化文明的滋润的执着的精神的芬芳------那简直就是陶里斯的神话。

牧羊犬无所事事,蜷缩在

小院里,就连炊烟,也是

寒酸的,尖刻得让人流泪

于秀吉老师就像伊菲革涅亚,被时代的风雨献给辽西。牧羊犬呵护着羊群,辽西人呵护着于秀吉老师,为不再遭受更严厉地批斗,智慧地让他离开讲台,劳动改造,放马。就连辽西的马也极具灵性,能够在马连筒子雨暴虐的时候,叼起了于秀吉老师《俄国史》的书稿。这人性神灵性就出现了,这就是天地神人的统一吧。

高海涛先生的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具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那就是悲悯中的崇敬与崇敬中的悲悯。这种情怀,也是辽西的土地的情怀,也是辽西别样的“雨人”的情怀。

高海涛先生在文中为家乡的土地羞愧,更为那个时代的愚昧羞愧。更为有了精神的英雄而不知崇敬羞愧。所以在文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时会为家乡的土地羞愧,比如我,从小到大,每到有人提到我家乡的名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脸红一下,就像父亲或母亲的名字被提起一样。但土地自己也会羞愧,这是我没想到的。不知道克里米亚是什么颜色的,是不是和我们辽西一样,也是红土地呢?   

 都说东北是一片黑土地,但我们的辽西却是红土地。黑土地是粗犷的,红土地是诚实的。这样诚实的土地,与其说她是十年久旱的,毋宁说她是经常脸红的。我记得中学毕业回生产队劳动的时候,那一年因为春旱,庄稼歉收,到年底每家只分到一麻袋谷子,而且是红谷子。可能在全中国,只有我们辽西能长出这种红谷子,碾成小米,也是带一丝红晕的。据说这种小米曾经是贡米,给皇帝吃的。那么小的小米,带一丝红晕,好像它作为一种粮食,也是知道羞涩的。而粮食的羞涩与土地的羞愧,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我们辽西的红土地,她从春天开始就满怀歉意,连野菜的叶子也镶着红边儿,而到了秋天,她更是羞愧难当,在她贫瘠歉收的田野上,除了高粱不红之外,几乎所有的庄稼都是低着头,红着脸的。

作家在时光轴上绽放了羞涩的乡愁的花朵。有一种精神却在内心充盈着。那就是寻找别样的“雨人”,做别样的“雨人”。播撒文化的雨,文明的雨,精神的雨。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