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来自乡村的怀念与思考--读谭凤祥散文偶感
2017-12-04 10:18:20 

来自乡村的怀念与思考--读谭凤祥散文偶感


凌河人家

 

谭凤祥是我的二师师兄。最早读他的作品,是八十年代中期发在《朝阳日报 》的散文诗《没有妹妹》。当时眼前一亮,把我和妹妹的那份情愫写得那样融洽,语言清新飘逸温存靓丽。而今,谭凤祥的散文继承了王太吉老师的遗风,有《五方片羽》那般的朴实厚重亲切。谭凤祥的散文里,种植着沉甸甸的来自乡村的思念,还有深沉的思考。
      《小城的悠闲》,这里仿佛没有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小城就像乡村的亲兄弟。我蓦地想起一句话来,乡愁永远比故乡的版图大一轮。作者笔下的小村,早已走出了北票的小镇,走向了辽西,走向了农村,走向了爬满密麻麻的思念的心灵 。他久居朝阳小城,熟稔每一条街道,就像认得回家的路,熟知小村的每一条胡同。熟悉每一个小区的广场店铺,就像熟悉东邻西坊。走街串巷,就像街坊邻里串门儿,就像鸟儿在树枝桠间穿梭。数建筑,逛商店,进小吃铺,就像熟悉母亲的几只鸡几只鸭子,父亲的几只羊几头牛,如数家珍。他不被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花哨诱惑,却独独的捡有乡村韵味的夏季小吃来怀念。虽身在小城,却因为有田园风光农家特色。小城的悠闲,就如这夏夜一般的宁静。看:一桌有六个哥们,竟是齐齐的六个膀爷,头也较劲似的弄得光秃,昏暗处闪着幽幽的光,简直就是一群东北狼。四处看看,剪纸,皮影,庙会,二人转等都土生土长,乡土气息极其浓郁。
      《小店的喧嚣》 ,就在于它的滋味足足的乡村口味。说的是山西面,山西面不也是乡村的味道与思念吗?那“用葱花炝锅,弄出一种特别的油香,上来满满的一碗,油汪汪,白腻腻,就是不要拌菜,也会吃的津津有味。”和母亲的热汤手擀面何其的相似,有与众不同的母爱与乡情的味道。远远地比板面过桥米籼好得很。还有,这里不关你是政府高官,还是平民百姓,到这里就肩膀头一样齐了。这里就是灵魂的浴池,简直就是精神世界的桃花源。“一进屋就扑面的暖气,热面一端,烧酒一喝,不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将棉衣湿透,感觉爽得不行”,让人忆起狗皮帽子羊皮袄,炮皮烙肉的热炕头。小店里的闹哄,就像小村里的八大碗席汇年茶。这里,有钱者吃的是特色,没钱人吃的是实惠,就如张贤亮解读的“和谐”,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
     《小区的猫们》,说猫也是说人,充满了深沉的思考。野猫衣食无忧。就算是最严寒的冬天,一身毛衣,地下输气管道煤棚等等亦足以御寒藏身。不用伙食费,不交取暖费。生活自由,没有主人看护, 就不用看脸色和赔不是。没有财产和家园,也就一身轻松。没有医保,没有卧室,老病而死,凄然无助。我们被上帝抛弃而自设藩篱,猫们被人类弃管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作者关注猫的生活,正如关注路边孕育花苞的桃李,被风吹落的一片叶子,关注我们同类的一个表情,或者一个乞者伸出来的手臂,以及我们的思想。
      《小村的炊烟》 ,就像春红夏绿秋黄冬白,就像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就像小村的树林,父亲的牛羊,母亲的鸡鸭。那缕缕炊烟,就像故乡的小路,小村的人从这里赶赴集市,娶媳妇打发姑娘,也吹吹打打抬着棺材送走老去的人。这炊烟,像一棵开花的树,孕育了乡俗民风乡愁,还有小村的游子的思念。
      《小米的香气》,是故乡的地气,是对故乡的回味与思考。思想的味蕾,该补充一些对乡土的感念与思考了。这一篇,句式骈散结合,有汪曾祺的风格,王太吉老师的风格最鲜明。语言骈散结合,雅俗并用,比喻叠出,而又出其不意。小米细如金沙,硬如钻石,比一般小米粒要小上很多。偶尔看到未加工好的几个谷粒,红红的如朱砂,晶莹闪亮。小米的香气,就像故乡的炊烟,就像乡民们的淳朴的人格魅力。
      《小烧的魅力》 绘就一幅幅农家田园图。小烧酒,就是忘忧水。小烧的味道,就是乡情乡韵的味道。下了冒烟儿的大雪的时候,热炕头上,锅底下架了木头煮猪肉,一张油腻的桌子,堆满大盘大碗,酸菜,血肠,干白菜,咸菜条,白瓷酒壶或是铁壶锡壶,三钱的酒盅子或是墩子茶杯,酒喝的天昏地暗。话唠的稀烂没魂儿,就像唱山歌。若是下雨天,黄瓜茄子白菜小葱儿辣椒柿子或是小笨鸡儿,煎饼小米饭。似乎连风带雨的都喝进去了,菜不够了,跳窗台,院子里随便一划拉,用手一撸泥巴,蘸上大酱就是一大口酒,喝得烂泥醉枣儿似的。就沉醉在乡情的怀念里了。
       谭凤祥的散文,叫你沉醉,也叫你跟着他在游览中思考人生,也思考乡村的怀念,还有父老乡亲的生活和未来。沉醉的还有你的思想。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