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大凌河渡口的前世今生
2017-03-12 00:00:00 

大凌河渡口的前世今生


邸玉超

前年夏季,笔者曾徒步考察大凌河,历经30天的艰难跋涉,途经河北平泉县、内蒙古宁城县、辽宁凌源市、建昌县、喀左县、朝阳县、朝阳市龙城区、朝阳市双塔区、北票市、义县、凌海市,以及盘锦市,共3个省(区)的12个县市区,总行程630多公里。徒步大凌河期间,探寻大凌河源头,了解大凌河的生态状况,遍访凌河两岸历史文化古迹,走村入户体验风土人情。拍摄图片5500多张,撰写徒步日志数万字。沿途经过众多古渡口,让笔者流连深思:因为桥,欸乃声渐渐远去;因为交通,人与人更接近。

    最后的摆渡人

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全长461千米,是辽西最大的河流,也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名的水系之一。古时称渝水,又称白狼水。唐朝时改称白狼河,辽时称灵河,金元时改“灵”为“凌”,称凌河,明朝始称大凌河。

大凌河从南源头建昌到喀左县,再到朝阳县,直至锦县入海口,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渡口,往来着无数艘新新旧旧的船只。据1936年《朝阳县志》载:1936年,朝阳县境内(包括今北票市)大凌河沿岸有渡口十五处:东门外、南大桥、长宝营子、东大板、红石砬、黄土坎子、十家子、三官营子、巴里营子、东下府、十二台营子、嘎岔、太平房子、木头城子、波罗赤。此外还有柳黄屯、赵麻子沟等渡口。各渡口都使用木船摆渡来往行人和车辆。对当地行人不收费,每年秋季由船工到沿河附近村民家中敛粮食作为报酬。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增多,渡口逐渐减少。到1985年,只剩三官营子、黄土坎子、柳黄屯、赵麻子沟4处,直到2000年前后,才结束了木船摆渡的历史。

2015年7月1日清晨,大凌河第一湾清新而宁静。笔者前一天从喀左县城东吉利玍(gǎ)桥开始徒步,至大凌河第一湾,共走了22公里。因这里无旅店,和一饭店店家商量花钱借宿不成,又不愿打扰其他村民,只好坐最后一班喀左至凌河第一湾的班车,回喀左县城住宿。次晨又坐第一趟班车回到凌河第一湾,准备渡河,继续下一行程的徒步。

因为头天傍晚打了招呼,船家王文一一大早就等候在河边渡口。7点10分,我们从岸边木板铺的“码头”跨到小船上,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久远的年代。老王双手划桨,调整船头,小船慢悠悠地向对岸驶去,惊起两只野鸭,破碎了芦苇中宁静的梦。

老王今年67岁,是富家沟门村人。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娶妻生子后,靠一双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个算不上富足却温暖的家。老王膝下有一儿两女,两个女儿都已经嫁人,儿子也成家了,孙子上三年级,儿子儿媳在县城陪读。老王两年前开始受雇于敖木伦漂流公司,在这里划桨摆渡。同时负责打更,看护游船等设施物品。老王家里有五六亩山地,收入微薄,靠给公司摆渡挣点钱,贴补家用。王文一是在大凌河边长大的,从小在河里嬉戏玩耍,捉鱼摸虾,喝的是凌河水,吃的是凌河水浇灌的粮,对大凌河有着深厚的感情,摆渡,不仅仅是谋生,更是一种对水的情愫,对河的亲近,对渡人的善意的满足。

坐船过河的人,多为附近的村民,要么去对岸侍弄田地,要么走亲访友,或者上坟扫墓。偶尔也有外乡人,抄近路去香磨村、小梁前村,或者什么村。忙时,一天要渡几十个来回,闲时,船也可能一天都停泊在寂寞的岸边。船是铁皮船,传统的样式,船头铺着5块巴掌宽的木板。船很小,长不过三米余,宽不足一米五,除了船家,只能容纳二三人而已。过去的划渡方法是把钢丝绳固定在河的两岸,划渡人站在船上手抓着钢丝绳往前划行。现在是用船桨划船。河宽约有五十米,眨眼工夫就到了对岸。

老王用船桨固定好船,帮助我们跳上岸,详细指给我们去往鸽子洞方向的路。河岸坡上是大片的玉米地,河边长满一人高的蒿草。昨晚刚下过雨,小路泥泞不堪。转过一个弯,就进了香磨村。村北有三米宽水泥板桥,长约百余米,两侧水面宽阔,四面是山,凌河水来无踪去无影,湖岸边有茂密芦苇、葳蕤水草。

   一百年前的古渡口

笔者走大凌河东岸,过梁,是南亮子村。大凌河从西汤山下往东流去,西汤山有天门洞,往东就是著名的鸽子洞遗址。出南亮子村,左转,是南亮子桥,凌河水从桥下缓缓流过。

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渡口。在桥边遇三位赶集回村的老者。一位70岁老者介绍:过去的渡口在这桥的东侧50米处,后来移到桥西30米处。1933年,南亮子村民李向义自买一只木船划渡行济,年末向村民各户收粮,1936年停止使用。1962年由南亮子村民焦士荣捐款造船摆渡于南亮子渡口;1964年南亮子村民花人民币200元,建造木船一只,载重7人。渡河每人收费0.10元,至1985年才停止使用。过去发大水时七八天不消退,有二百米宽的水,平时二三十米宽。

其实,一百年前这里就是渡口。《喀左交通志》载:“南亮子渡口位于大城子东北水泉乡15公里处的羊角沟至水泉的乡级公路上,横渡大凌河,系河西安杖子村民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捐造,往来赤里赤集市,人皆便之。”

说起喀左的渡口,吉利玍营子渡口的位置更为突出,因为渡口位于喀左县朝大公路7公里处,横渡大凌河,过去是连接朝阳与喀左的重要通道。一位家住附近的老者说:吉利玍营子渡口1913年就已经摆渡了。当时老爷庙窑洞子道教徒邱老道,用一只木船在吉利玍渡口为往来行人摆渡行善。船由渡口附近各村捐款捐粮所造,每次能摆渡10人。后来,由一位姓贾的道人接续划渡,不久船被洪水冲到朝阳县境内撞碎,贾老道病死在吉利玍营子。再后来,吉利玍营子王子远、周文胜,三台村的王汉远等8人筹款800元,造了3只木船,打了3根棕绳。一只由三台村的王汉远使用,一只由吉利玍营子王献廷和周文胜使用,另一只在南亮子渡口使用,一直摆渡到解放前。1956年7月,喀左旗政府自筹资金206.98元,造木船一只,设在大凌河吉利玍营子渡口,由东哨乡派人管理使用。喀左旗政府加强对渡口进行管理,制定了《喀左旗大凌河吉利玍营子渡口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于1956年7月10日开始实施。《管理办法》分“总则”、“征收渡船费与渡口管理费”、“违章肇事处理”、“附则”,共四章。船只载人不超过30人,载重货物2000公斤以内。由于河床变化,河水深浅不一致,使船渡时常间断,1970年停止划渡。现在,吉利玍大桥横跨大凌河,两岸往来已是坦途。

再一个是榆河渡口。《凌源县志初稿》载:“渡口大城子,从前未有造船者。夏季河水涨发,往往经月人不能渡。民国六年(1917年),有讲善堂之慈善家,募费造船,远近皆占利济。”

   朝阳与义州之间

清朝的大凌河,“河阔处九十丈,狭以五六十丈,若合洲渚堤滩,或三四百丈不定;深则五六尺或二三尺,其靠山石岩下每五七丈深不等。”那时候大凌河上没有固定的桥梁,除了临时搭的便桥,往来大河两岸,全靠船只航运,舟楫摆渡。行船少不了码头,摆渡更需渡口。

1930年《朝阳县志》载:“清光绪初年,商人张湘洲、宋起隆等集资造船15号,船上各置篷帆,并雇纤夫,由朝(朝阳)赴义州(义县),运载粮米,回载杂货。”每条船载重五六千斤,四五日方抵达义州。不久河道梗塞,旋即废止。唯沿河上下,凡要路通衢,皆有人打造丈余小船,专济往来行人,名为摆渡。

清末,朝阳县东门外,通凤凰山东一带,夏秋河水涨发,渡河非易。有人募集布施,造为摆渡,藉以济众,例皆秋后登门敛粮以供常时水手之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佑顺寺喇嘛潘成,毅然独捐巨款造为船只,并雇用水手,亦皆自任。三十余年,六易新船,未敛乡间一钱。东乡之人感激该喇嘛盛德,至为送匾额、立碑碣以表扬之。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摆渡非常重视,每年秋搭设便桥,夏拆除后,安排冯姓水手摆渡过往行人,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而今,凌凤大桥沟通着龙城的古老与现代。

距朝阳县城东南12里,交通要津,东来南往的商贾行人,必经此地。过去有大来店渡口。大凌河上以舟代桥,舟船往来不绝,渡人渡物,好不热闹,遂成为朝阳八景之一——“南桥竞渡”。据当地老人讲,大凌河洪水高峰时,撑船的把头常常一丝不挂地撑船,常言道“羞道不羞河”。船把头吆喝道:“开船不等客喽,船家不打过河钱!”急于过河的人纷纷登船,木船飘飘悠悠向彼岸驶去,坐船的人既紧张又快活。1942年建成朝阳南大桥后,大来店渡口才废弃。而今,山青水碧游船穿梭,这里成为龙城人休闲处。

2015年7月6日,笔者徒步大凌河来到北票市三官营子渡口,原渡口位于北票章吉营子乡三官营子村北大凌河岸。有小型木船一只,只能摆渡行人和轻量货物。始于民国。现此处已经修桥。

2015年7月7日,笔者徒步大凌河来到柳黄屯渡口旧址。原渡口位于北票上园镇柳黄屯村大凌河岸,有小型木船一只,只能摆渡行人。始于民国。现不存。

同日,笔者徒步大凌河来到赵麻子沟渡口旧址。原渡口位于北票常河营乡赵麻子沟村大凌河岸边。有小型木船一只,只能摆渡行人。渡口始于民国。现在是一水泥管铺设的便桥。

2016年3月20日,笔者骑单车来到长宝营子渡口旧址。原渡口位于朝阳城东北二十里处大凌河岸。民国年间已经有渡船,伪满洲国时期当地头面人物组织桥会,管理便桥和渡口,有一只长12米、宽5米、一次可渡3台大铁车的木船。渡口现不存。

同日,笔者骑单车来到石门沟渡口旧址。原渡口位于朝阳市双塔区金沟与对岸的石门沟(驼山子梨树沟)之间的大凌河岸。经营渡口的二人,一个撑杆、一个拽钢丝绳摆渡。2009年仍在使用,现不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桥。

大凌河义县段也有几个渡口。

1949年前,在万佛堂附近大凌河有一个渡口,一只小木船把大凌河以北村庄进城赶集的人们摆渡过河。2015年7月,笔者徒步到达这里时,听说可乘渡船过河游览万佛堂景区。在大凌河南岸,果然见一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电动游船停靠在万佛堂景区河边,等待接送游人。

义县杨孟沟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大凌河从村前蜿蜒而过,切断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2009年,村边大凌河上唯一的简易漫水桥被洪水冲毁,村里孩子们上学的唯一通道没有了,孩子们上学只能靠退休教师王长荣义务摆渡过河,费时费力,又不安全。2012年7月26日,爱心人士出资修建的“长荣桥”竣工,孩子们结束了摆渡上学。

走完八百里的大凌河,所见真正的摆渡人,只有王文一一个。他或许成为大凌河最后一位摆渡人。在今天的大凌河上,三百米长以上的大桥就有30余座,最长的位于锦州凌海市与盘锦市交界处的大凌河特大桥,全长达2826米。时代在不断发展,桥替代船是社会的进步。

时间之水在昼夜不停息地流着,欸乃声在渐渐远去。远去的,还有我们无限怀念的过往。

原载2017年3月3日《沈阳日报》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