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我与朝阳散文沙龙的召集人周艳丽老师通了电话,邀请朝阳散文沙龙的文友们到我们家乡建平榆树林子镇留沟丁香谷来采风。沟通好之后,我就着手酝酿制定最捷径的采风线路。
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利用早晨上班前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所有景点路线进行了前期探访。
在我的计划中,这次活动有六个景点。首先是寻访高体乾故居原址。
我们学校的田老师说过,他家所在的村子和高体乾将军故居的村子是邻村,将军的故居现在由将军的侄女高凤兰居住,将军的三个侄子也在村里生活。为了方便,田老师给我画了一张去往高体乾将军故居的线路图。
5月17日清晨,我揣上路线图骑着电动车出发了,尽管已是5月,依然寒冷刺骨。大田里的玉米抽出三四片枝叶,有农人在地里劳作,红围巾,白围巾给大地装点得格外醒目。
电动车驶入万杖子村后身,从柏油路拐上了乡村土路。我掏出路线图,看好方向,在路边做好记号。开始向东行驶。抬起头,东山顶上红了半边天,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整个天地豁然明亮起来,阳光照在路边带着露珠的玉米叶上,闪闪发光。
车子进了白银代沟沟口,这是一条很窄的乡间石子小路,毛驴车轱辘碾压的两道痕迹清晰地泛着白光。这时候,我看见小路右边杨树下,走过来一位老妇人。我麻利地停下车子,和她搭讪。大姐,你这是到哪去啊!她停住脚步,上下打量我两眼,说,我去地里看看,你是外村人吧,找谁家啊?我说我找高体乾将军的侄女家。她又上下打量我两眼,一脸的疑惑,你找她干啥啊?我简单地向她说明了我此行的目的,并说过几天有一群人来看将军的故居地。她听我说完,立刻就笑了,说,我就是高凤兰。我又追问了一句,她说,没错,是我,跟我走吧。我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在此之前我曾担心她出远门或者上山干活,不好找人,没想到天公助我,到村口就遇见了。我让高大姐坐上车子,慢慢前行。
我环顾着这个村庄,小村不大,两面环山,房屋稀疏有致地坐落在山脚下,路边的木栅栏里圈着两头毛驴,一头出生不久的黑毛驴闪着一双铮亮的大眼睛望着我们,一点也不眼生。几只母鸡在墙根下刨土,刨出一个浅坑,卧在里面,散开翅子晒太阳,整个小村安逸祥和而又清静,给人一种身在桃源的感觉。
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停好电动车,跟随大姐走进一个胡同,这个胡同住两户人家,里面那户就是高大姐家。这是个大门口朝东开的小院。门口左面的砖墙上,贴墙挂着一块一米见方的牌匾,上面写着:高体乾故居原址。高体乾:一九一一年十一月生。“九.一八”事变后。奋勇参加抗日义勇军转战热河等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落款,建平县委员会、二00一年五月四日。走进院子,两道红砖花墙围起一个菜园,里面种植着一畦畦的豆角、黄瓜、生菜、小葱,露面没几天,还没盖上地皮,刚要使劲地生长。大姐指着四间砖房说,故居早已经拆掉了,这是后起的砖房,还是那个宅基地。
我问大姐家里还有将军的遗物吗?大姐说,原先有不少了,都收藏到建平博物馆了。说着,打开柜子,找出高体乾将军的一本简历,递给了我,大姐坐在我的对面,讲述了她叔叔高体乾将军从小山村走出去成长为将军的革命历程。
高体乾原名高赞兴,字化如,1911年11月11日出生于孤山子乡白银代沟一个农民家庭,母亲从事家务劳动,父亲与人合伙拴起了一辆大车,专门从事拉脚运输。高体乾兄妹六人陆续降临,没有文化的父母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决定让孩子们上学念书,聪明的高体乾被送到私塾读书,学习异常勤奋,经常得到私塾先生的表扬。不久又升到离家百里的建平高等小学读书,1929年暑假,他圆满地完成了建平县高等小学教育。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无力再供其深造。为了维持生计,父亲违心地让他当小学教员,高体乾求知心切,求助于老师的力量,说服父亲,于1929年秋只身来到沈阳,半年后考取省第一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高体乾终止学业,去到北平寻找中共党的组织,未能如愿。1932年春,他参加了东北抗日救国会组织的军政训练班。一个月后,他回到家乡,访亲串友,组织发动民众团结起来抗日。后第二次到北平,终于找到了中共党的组织。
1932年6月,中共热河特别支部成立,高体乾被吸收入党并兼特支委员。8月,高体乾回到家乡,组织起一支二十余人的骑兵队伍,跟随彭筱秋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攻打锦西日军。 江屯一站,杀伤日军五十余人,撤出战斗后在朝阳县六家子整修。12月,高体乾第四次到北平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批示他要继续扩大力量,并给他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十二支队的番号。月底,高体乾回到建平。把四十余名武装人员带到彭筱秋领导的第一军团,领取了弹药和军装。之后带领队伍,组织发动群众,到1933年3月,12支队已发展壮大到两千余人,分八个地区活动。7月,12支队与辽西义勇军项忠义部在丰宁汇合。10月初,该部被东北军骑兵五师收编,单独成立一个团。不久,部队移防河南省驻马店。1934年夏,在蒋介石的指示下,遣散全团官兵。高体乾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带领原12支队的几十名被遣散的士兵,返回家乡。
1934年7月,高体乾带领三名原义勇军战士,突然袭击了公营子的“大满号”),缴获了3支手枪、5支大枪。1935年1月,他从北平返回建平,又秘密组织了七八十人的抗日武装队伍,活动在敖汉、平庄、喀左、建平等地。不久,与以北票县大黑山为根据地的兰天林抗日救国军取得联系, 于是,两支抗日队伍开始联合行动,8月中旬,日军进行秋季大扫荡,调集六个县的伪军,由日军配合,动用飞机、大炮,分兵四路扫荡大黑山,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两支抗日队伍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突破重围。在转移途中,又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部队受到损失。最后,高体乾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10月底,高体乾去北平找党组织联系,途径朝阳时被敌人抓获。他没有暴露身份,后来他父亲用一百块银元将他赎回。
1936年2月,高体乾来到北平,在北平市委的兵委会做秘密的士兵工作。同年8月,他到商都王英部做秘密工作。11月,党又派他到冀东自治政府保安三总队当班长,高体乾广泛联络总队中的党员和进步士兵,顺利地打开了工作局面。“七七事变”前夕,高体乾返回北平,党派他到北城做群众工作,以协助国民党二十九军保卫北平。后由于二十九军撤退,市委决定党员同志到山西去开展游击战争。在八大处西边遇到三百余名散兵,高体乾等人向他们宣传抗战,介绍打游击战的经验,组成抗日游击总队到自卫队帮助工作。由于他当过义勇军,打过仗,在自卫队受到干部、战士的敬佩,大家都愿意和他接近,向他请教作战经验。3月,县委将自卫总队和县警察局合并为壶关县抗日游击支队,高体乾担任了参谋长。高体乾带领2个中队到长治以东沿山边一带打游击,曾和日军的1个中队作战,打伤日军5人,缴获8支三八式步枪。战果不算很大,但是,这是日军在进占长治后遭到的第一次打击,在当地影响很大。3月底,壶关县游击支队编为晋东南抗日游击第1支队,高体乾担任参谋长。7月初,晋东南抗日游击第1支队改编为山西第5行政区保安第1支队,高体乾担任支队参谋长,他还兼任壶关县警察局局长。阎锡山为了控制保安第1支队,派了一个检查团,来调查中共在部队里的活动,并提出检阅部队,高体乾极力抵制,只派参谋处长去主持检阅。当时党组织在这支部队不公开活动,高体乾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
1939年6月 ,保安第1支队改编为保安九团,高体乾任团参谋长。8月,他指挥保安九团2个连和国民党53军的1个营攻打壶关县城,战斗打响后,53军的那个营畏敌撤退,他在攻城半小时后只好指挥撤出战斗。保安九团的团长是个旧军官,中共党组织对他开展了斗争,撤换了这个团长。高体乾从抗大要来了一批营连排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后来授少将衔的田维新、吕士英就是此时调入保安九团的。在12月事变中,保安九团保持完整无损。保安九团后改编为决死三纵队7团,高体乾担任团长,全团2000余人。1940年3月,决死三纵队整编,高体乾升任纵队参谋长。
后来,高体乾在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和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担任参谋长,还担任过太岳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太岳军区抽调班排以上干部组成五个干部团太岳支队赴东北战场,高体乾任队长,后又被任命为辽西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后又改任辽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东野7纵队参谋长等。
建国后,高体乾历任21兵团参谋长、55军参谋长。1954年任中南军区司令部训练处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60年到军事科学院,历任 战役研究部副部长、战理研究部副部长、部长。1975年升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8年5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听高大姐讲述完高体乾将军生平事迹,心里陡然升起一种敬意。端详着手中这本简历,浓缩了高体乾将军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与辉煌传奇的一生,更显得弥足珍贵。
至此,散文沙龙活动的第一站 , 终于有了点眉目, 想到几天之后,一大群人来到这个小村,瞻仰将军的故居 ,心里就异常地激动。
返程路上,再次回望那渐行渐远的村庄,似乎看见一股英雄气在莽莽的青山绿水间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