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桥数以亿万计,但没有哪座桥能与它的影响相提并论。原本一座普通的钢桥,架在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的疆土之上,因为一场战争,它与二十余个国家发生了不着边际的密切的联系,牵扯了那个远去时代的整个世界的神经。斗转星移,时光如江水流逝,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尘埃,仍然掩埋不住有关这座桥的斑驳记忆。
滔滔逝水与并肩而立的桥
2016年10月24日,一个江枫似火、秋水如梦的午后,笔者跨越32年的时空,再度来到丹东鸭绿江中朝友谊桥畔。与1984年初访江桥不同的是,那一次作为游客仅仅在大桥边拍照留念,这一次作为辽宁作家“边海行”采风团成员,不但与江桥亲密接触,还与守桥的边防官兵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到了很多关于鸭绿江大桥和大桥守卫者的故事。
鸭绿江为中国与朝鲜的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古称马訾水。查阅家藏中华书局版《汉书》,其地理志载:“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今辽宁宽甸西南)入海。”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记载:“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水源处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
位于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之间的中朝界河鸭绿江上,并肩耸立着两座鸭绿江大桥。这是两座饱经沧桑的大桥,这是两座伤痕累累的大桥,他们见证了战争与和平、屈辱与荣誉、历史与现实。
2016年10月25日上午,笔者与一同参加辽宁作家“边海行”采风活动的作家刘国强专程走上中朝友谊桥,实地探察大桥的前世今生。大桥桥头钢梁上方悬挂着“中朝友谊桥”五个铜铸大字,桥面南侧为铁路,北侧为公路。不时有挂着中国牌照或朝鲜牌照的客车、货车、轿车开到桥头哨位,通过两位边防战士严格检查后,开上大桥,风驰电掣地驶往朝鲜新义州。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一代代边检官兵却将对祖国无比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优良传统传承到了今天,他们夜以继日,坚如磐石地守卫着祖国的东大门。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守卫着钢铁的桥。
边检站的宋志娇告诉我们,中朝友谊桥原名鸭绿江二桥。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复线铁路时,由殖民机构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筑株式会社共同建造,采用德国钢材,雇佣中国劳工51万,于1943年4月建成通车。大桥全长946.9米,其中中方长570多米,桥面宽9米。枕木1622根,道轨50根,横梁61根,竖梁122根。全桥共有12孔,11个桥墩。均采用下承式双线续梁,其中,中方一侧6孔为吊弦连续梁,朝方6孔为平弦连续梁。大桥始为复线铁路桥,1950年改成铁路、公路两用桥,一直沿用至今。1990年10月命名为“中朝友谊桥”。
站在中朝友谊桥向鸭绿江下游望去,相距百米就是闻名遐迩的鸭绿江“断桥”。桥下鸭绿江水绿波荡漾,游船往来,鸥鸟低旋。
断桥原名为鸭绿江一桥,即鸭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动工修建,1911年10月竣工通车,由当时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大桥为钢梁结构。全桥长944.2米,宽11米,12孔。结构为钢梁曲弦式,采用“开闭梁”,即以第四个桥墩为轴,架设旋转钢梁一孔,开闭结构由九个驱动轮带动,使桥体平行旋转90度,每转动一次需要20分钟。每日定时开放,便于往来大型船只航行。这也是世界首座铁路开闭桥。笔者在丹东边检站“荣誉室”看到了大桥早期的照片:大桥从中方数第四孔旋转90度,呈敞开状,一艘帆船正扬帆通过。
鸭绿江一桥原为铁路桥,1943年改为公路桥,桥中间是大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左侧为去朝鲜的通道,右侧是来中国的通道。鸭绿江大桥通车后,成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和朝鲜资源的主要通道。
1945年抗战胜利后,鸭绿江大桥由苏联红军接管。1948年,苏军撤离朝鲜时,将江桥的警卫任务分别移交给中朝两国政府共同管理。中国一侧由辽东省公安大队警卫,出入口岸同时开放。1949年5月,由辽东省安东(今丹东)水上公安局接管了对出入境旅客的边防检查任务。在鸭绿江桥头设立了江桥分驻所,共有三名干部和一个班的警卫战士,主要负责对鸭绿江大桥的警卫和对外徒步进出国境人员实施边防检查。丹东边防检查站由此正式成立。同年10月,更名为辽东省鸭绿江桥头检查站,担负边防检查和江桥警卫任务。
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硝烟的鸭绿江大桥在和平的阳光下呈现出难得的安静与有序;江桥边检战士正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履行职责,迎来送往中朝交往人员和贸易物资。安东城的居民,正沉浸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喜悦之中,没有人能想到,一场战火即将燃烧到鸭绿江边。
累累弹孔与异国的恋情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朝鲜战争随即爆发。7月5日,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参战。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瞬间弥漫朝鲜半岛的天空,平静的鸭绿江水随即波涛汹涌,风高浪急。
六十六年后的2016年10月25日下午,笔者与作家刘国强一起到家里采访了当年志愿军过江的见证者牛世钦。牛世钦时任安东鸭绿江桥头检查站副站长。牛世钦今年88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声音爽朗,是一位传奇人物。据牛老讲,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仅带杨风安秘书及两名警卫乘吉普车从鸭绿江第一桥进入朝鲜,自此拉开了志愿军大军过江抗美援朝的帷幕。首批志愿军是夜晚通过鸭绿江桥上游马市村一处木板搭的浮桥过江的。由于天黑,水深浪急,又是急行军,有的战士掉江里牺牲了。后来志愿军分别从5座鸭绿江大桥过江。当时边检站人员穿八路军服装,胳膊上戴红底白字的袖标。开始时,登记过江部队番号,后来,对志愿军、人民军及其他战勤人员出入境只进行查验证件,不进行登记。随后,各种战争物资、军火装备、后勤给养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大桥运往朝鲜前线。
为切断中朝军队的后勤补给线,麦克阿瑟及其所属的美国空军部队集中了90架B-29轰炸机,轮番轰炸中朝边境上的鸭绿江大桥。敌机飞得很低,紧贴着大桥飞过去,炸弹把江边的沙石都炸得满天飞。仅1950年11月8日至21日,美军出动轰炸机600余架次,对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村庄、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朝鲜新义州一片火海,难民纷纷逃向中国丹东。牛世钦奉命带领边检战士奔赴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救火,帮助朝鲜人民抢救财产和受伤人员,受到朝鲜民众的称赞。当时,鸭绿江桥头附近修有地堡,地堡很小很矮,只能容下三四个人,人只能在里边蹲着。敌机飞走后,除值岗战士外,其他边检战士马上检查桥梁被炸情况,通过手摇电话向上级报告。那情景真像老电影《铁道卫士》演的那样。
在美军轰炸机轮番轰炸下,鸭绿江一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6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一桥从此成为“断桥”。据说,被炸毁的桥梁战后被新义州方面运回去重新熔炼成钢材了。一桥被炸断半个多世纪后的2006年6月,“断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旅游热点。
一桥被毁后,鸭绿江二桥成为敌机重点轰炸对象。朝方一侧铁轨被炸,铁轨都炸弯了,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在边检官兵和安东铁路局职工的奋力扑救下,桥面大火被扑灭。由于鸭绿江一桥被炸断,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发展,1950年11月,遂将复线铁路改为单线铁路,增加汽车道,很多军用物资用汽车运输,更方便快捷。临时公路桥面是用一尺宽的枕木样的厚木板铺的,直到1977年才换铺水泥板,改革开放后才铺成柏油公路。
从1950年11月到1952年12月,仅仅两年时间,美国军机入侵辽东地区达20893架次,轰炸扫射390架次,投弹1222枚。在牛世钦老人的讲述过程中,笔者的眼前不断闪现出鸭绿江大桥钢梁上遗留的那累累弹孔。据统计,仅中朝友谊桥上的弹孔就高达2037个。2016年10月25日上午,笔者与作家刘国强特意用卷尺测量了中朝友谊桥中朝连接处往中方数第10个南侧竖梁底部的弹孔,在107x122c㎡ 的钢板上,分布有大小弹孔4个,未击穿的弹坑10多个。最大的弹孔比拳头还大,达14x14 cm,小的弹孔也达9x7 cm。从弹孔上的切面可以看出,炸弹多是从朝鲜一方空中投射的。
在敌机不时飞临、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战争极为残酷的情况下,安东国境安全检查站全体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日日夜夜守卫在鸭绿江大桥边,为志愿军和民工办理出入境手续,监护军援列车安全通过国境,为前线输送急需的战事人员和军用物资。中朝友谊桥威严屹立在鸭绿江上,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讲到兴奋处,牛世钦老人还给我们透露了一个未曾向任何采访者谈过的一个发生在鸭绿江大桥边的爱情故事:1952年冬天,朝鲜战事正紧,由于江桥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往来中朝两岸的民众只能靠船渡。一天,牛世钦正在巡视岗哨,忽然听到江边一艘民用船只上的人大喊: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牛世钦闻声飞奔过去,来不及多想,穿着军装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把在江水中挣扎的老太太救起。这是一位来丹东探亲的华侨,由于江边没有码头,船靠岸时,老太太不慎被挤掉江中,多亏牛世钦搭救及时,她才没有被江水冲走。老太太一个劲地感谢牛世钦,回到朝鲜后,还把自己掉江里被人救起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和朝鲜邻居听。老人的小女儿是位教师,长得非常漂亮,她听了母亲的讲述很是感动,再过江到丹东时,特别留意母亲的那位救命恩人。见牛世钦个子高挑,浓眉大眼,年轻有为,一身英武之气,不禁春心萌动,爱意顿生。后经朝鲜华联会领导牵红绳,牛世钦与这位朝鲜姑娘谈起跨国恋爱,继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牛世钦的这位新婚妻子为了照顾牛世钦的生活和工作,决定来丹东定居(牛世钦的岳父母也一同定居丹东),并被组织安排在仁忠小学教书。两人婚姻美满,恩爱有加,生育了一儿一女。牛世钦老人讲到这里,脸上挂着幸福的笑,眼里闪现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怯。
《丹东边检站志》中的一句话印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边防检查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如该站副站长牛世钦同志带领官兵奔赴新义州市救火,抢救从新义州归来的落水华侨的英勇事迹,当时曾传为佳话。”
牛世钦1947年在营口县前白寨子村参加区中队,1948年调到营口水上公安检查站,1950年由沈阳公安干校调到丹东边检站工作。1957年7月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毕业后援藏,调到西藏阿里专区工作。后来任阿里地区地委书记,成为孔繁森的前任。期间,在一次去西藏开会途中,所乘汽车肇事,牛世钦膝盖处受伤,医院给他打的钢钉一直带到今天。九十年代初他从丹东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位上离休。1999年9月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望着平静南流的鸭绿江水,不禁想起《论语》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六十载时光倏忽而逝,那场战事留给人们的有刻骨铭心的伤痛,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意外的重逢与摧心的永别,更多是留给后人的经久思考:生与死、爱与恨,人性与善恶,战争与和平……
魏巍江桥与忠诚的守卫者
2016年10月25日上午,在位于风光秀丽的鸭绿江畔的丹东边防检查站,蒋立敏政委向我们介绍了边防检查站的基本情况。
辽宁边防总队丹东边防检查站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边防检查站,现承担北京-平壤国际列车、丹东-仁川国际航班、中朝丹东口岸陆路边防检查任务,以及马市过货点、中朝黄金坪边境贸易区边防检查任务,丹东新鸭绿江大桥守卫任务等职责。这是全国唯一一个陆路、水路、航空、铁路齐全的边检站,也是一个担负着异常繁重和艰巨工作任务的边检站。连接丹东和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承载着70%以上的中朝贸易额。现每年有约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经丹东口岸出入境。
鸭绿江中朝友谊桥守桥哨兵,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始终坚守在哨位,履行大桥的警戒和安保,被誉为忠诚值守国门的 “钢铁战士”。
2013年9月21日,边检员张瑜对朝鲜驻沈阳领事馆丹东办事处工作人员车辆实施出境边防检查时,偶然听到他们的对话中说到有4个人出境,可张瑜询问时,他们却说是3个人。此时的张瑜心里不禁打了个问号,在检查车辆时格外谨慎。果然,他发现一名未办理出入境手续的朝鲜籍旅客企图随车辆一同出境,张瑜马上予以制止,并将这一涉嫌外交人员身份引带本国公民出境事件通报丹东市外事部门,将引带人员交给外管部门处理。
2015年7月28日,下午15点左右,一名艾滋病患者从铁路货运口岸闯入铁路向中朝友谊桥方向逃跑,由于该男子将手臂划开了一个口子,血流不止。铁路警察在其身后紧紧跟随,不敢靠近。当该男子行走到三号哨位时,哨兵向带班员汇报有一名陌生男子,正在向哨位靠近,身后还跟随着几名警察,带班员张胜博果断作出判断,告诉三号哨位哨兵不要靠近,紧跟其身后时刻保持对讲机畅通。该男子已经走到临近中朝友谊桥头,如果再不实施抓捕,让该男子闯关进入C国,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此刻后面紧跟着的几名警察不停大声喊着:他有艾滋病,不要靠近,他有艾滋病不要靠近。带班员张胜博来不及多想,与哨兵同时拿起盾牌,向该男子跑去。距该男子3-5米左右,该男子不停挥动手臂,将血液甩在了盾牌上。由于情况特殊,张胜博来不及多想,一个健步冲了上去,拿着盾牌一直把该男子推到了一个角落里,哨兵以及铁路警察见机冲了上去,将该男子制服。事后带班员张胜博说,当时我也没多想,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在我们眼皮底下闯过去。还有人问:你不怕得艾滋病?他回答:我能不怕吗,但是比起让更多人受伤害,还不如让我自己遭殃。
鸭绿江大桥见证了丹东边防检查站官兵忠诚履行职责,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口岸通关秩序、打击非法出入境和走私贩毒、推动地方发展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至今,共检查出入境车辆400余万辆(列)次,出入境人员1000万余人次。近30年来,该站共查获近千名偷渡人员和百万元的走私物品。丹东口岸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道“铁关”。
桥梁是道路跨越江河沟谷的连接物,因为时间的渗透与文化的雕塑,有的桥成为横卧的墓碑,耸立的精神,成为沟通时间与空间的形而下,成为交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形而上。鸭绿江中朝友谊桥与断桥就是这样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桥。
原载《芒种》2017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