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是秋饱经时光的洗礼后,奉献出一切的母亲在微风中摆出的一种姿势。秸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后,生长出的一种伟岸。秸秆,是刀锋和禾木交锋后,庄稼被剥离了果实留下的茎秆。
秸秆有高粱秸秆、玉米秸秆、谷子秸秆……
已是深秋,家里养有大牲畜的人家就都趁着没有下雪开始加工秸秆了。屋外,勤劳的主人打扫好的院子里堆满了米黄的谷草,另一边堆满了玉米秸秆。一把老式铡刀,稳稳地躺在那儿,新磨的铡刀片子在晨光中泛着寒光。
外屋,厨房里缭绕的烟雾逐渐消散。屋里的方桌摆上了猪肉炖粉条、红蘑菇炒粉皮、咸菜条炒肉丝、小凌河炸鱼……一桌子的鲜活,一桌子的热情。当然有本地的烧酒,玉米烧酒透着豪爽,被主人和帮工的人“吱吱”地饮着。几盅小酒下肚,帮工的人就吵吵上饭,酒足饭饱后好干活!
开始铡草了,当工人扬起铡刀,主人开始入草。主人入草仔细,每次都铡1到2厘米。随着时间的递进,铡完的草成堆了,就这样,主人和帮工替换着入草和铡草,一直干到天黑,一院子的秸秆就慢慢地变成了饲料,中规中矩地猫在草房子里。
我的老家在辽西,现在种些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所以这三样秸秆就多些。高粱秸秆刚折下来的高粱尖子能够穿盖帘,高粱秆经过晾晒,还能编炕席,编出一席席精美的炕席时,也会让人回想起编席中讲述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中,人们总会让善良、爱心发芽,盘根错节地生长在孩子的记忆中……
在俺的老家,农人都金贵秸秆。秸秆从田里运回家后,会买来塑料压上,以防雨淋沤坏。冬季草木干枯,牛羊全凭秸秆喂养。人们扒开秸秆堆,用铡刀将其铡碎,留着每日里喂养牛羊。晴好的天气,一些晒太阳的老年人依偎在秸秆垛旁,沐着冬日温存的阳光,心里无比惬意。
如今,农村养牲畜的少了,秸秆就剩余了下来,只能当柴烧了,最后化成了灰。但秸秆灰也会肥沃土地。
一块地里总会遗落三五株的玉米秸秆矗立着。在猎猎的风中,站立的玉米秸秆挥舞着手中的大旗,直至大旗被风扯碎,模样固执而倔强。即使在没有风的日子里,秸秆也不会东张西望的,只默默地期待着一场大雪的到来。
秸秆是冬日里的一把火。不管是咋样冰凉的土炕,往灶坑里塞进去一捆秸秆,划一根火柴点燃它,一会儿工夫土炕就会滚热。秸秆燃烧了自己的生命,奉献出热度和能量。秸秆最后化成了灰,被农人送入田间地头,成为壮地的好肥料。秸秆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才走到农家院的周围。
秸秆曾经是泥土美丽的诗行,是田园整齐的仪仗,它们给予了我们飘香的五谷、精纯的食粮,秸秆从一粒种子出发,从田野走到家,不知要走多少路,走出田野后的秸秆,充实着我们的故园。如今,大牲畜被机械所替代,许多秸秆已被人们遗弃,曾经温存、可爱的秸秆,总会重新入土还田,它们在风中大声唱着生命的挽歌……
原载《辽宁日报》2018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