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尤其是在辽西这地方,新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我想没人能说得清楚。
我一直以为,新春是从节气的冬至这一天开始的。因为老人们都说:“冬至大于年。”从这一天开始,当天立马就长三刻。但是,后边还有大寒小寒两个节气跟着呢,还有那个“冷在三九”“腊七腊八冻死毛鸭”的谚语跟着呢,算不上。
那么,就是立春了。小时候,立春这一天,喀嚓喀嚓啃着大萝卜,我就以为到了真正的春天,从此天气暖和了。可是,我爸却说:“打春别欢喜,还有40个冷天气。”我就问:“啥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呢?”我爸说:“冰消雪化,见到了绿色的时候,才算到了春天。”
于是,我就一个人捂上棉帽子,扎紧棉衣裳,跑到野地里去寻找绿色。
无数天到野地里去寻寻觅觅,找不到,一星儿绿色都找不到。树枝好像绿了,扯过来一折,咔地断了,还没有柔劲,冻着;踢踢泥土,梆硬,也还冻着。啥啥都冻着,没有春的消息。
那么就是春节了,春节的时候河冰还坚硬着,把河流封得死死的,孩子们可以滑冰,背阴的山野还有腊月雪覆盖。“腊月雪硬如铁”,铁一样的雪搁在那,也没有春的消息。
关于新春这个节点,我一直都在苦苦寻找着。
我脾气犟,每天放学了,我不肯直接回家,要到河边,到山脚下,到野地上,到树林里去转悠,就是要找到一星儿绿色,以此发现新春到来的消息。
有一天,我看到村前的树林里有两只喜鹊在叽叽喳喳地飞,吵闹不止。
回家来,我跟我爸说,有两只喜鹊在树林子里吵架呢,还打起来了,打得挺热闹呢。我爸说:“它们必是夫妻,那不是打架,是在相窝呢。”我问:“啥叫相窝?”我爸说:“就是要找一个好地方,搭窝,开始生儿育女。就像我们人,开始找地方盖房子搭屋子一样。”
当时,我并没明白我爸的说法。只是知道,喜鹊是报喜鸟。因为我妈她一听到喜鹊在门前的树上叫,就会大声嚷:“喜鹊叫,喜来到,早来报喜,晚来报财,连喜带财一起来。”我就问我妈:“你咋这样说呢?”她说:“喜鹊叫不一定都是好事,有时候有了坏事,它也来叫。它啥啥都知道。它叫几声,提醒你有坏事要发生了,你念叨几句吉利话,就把坏事折过去了。”
后来,我在《本草纲目》中看到“鹊鸣,故谓之鹊”“灵能报喜,故谓子喜”,也在《禽经》中看到“仰鸣则阳,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的记载。才知道,喜鹊这家伙自古就是喜鸟。
喜鹊絮窝也不容易呢。
喜鹊夫妻飞到村子里,在墙头上叼下头一年春天栽下的挡鸡的枯圪针,吃力地飞向树梢。要是遇见有风的天气,或者遇见大的圪针,那就很吃力了,拽拽巴巴飞不起来。另一只喜鹊看见了,赶忙飞过来,夫妻两个,各叼住一头,抬着往树梢上飞。也不知道那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反正配合默契,那才叫齐心协力。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喜鹊的一些事情。在老秋的时候,秋风如同一把篦子,在大地上刮一遍,再刮一遍,把树木的叶子都刮没了,北风就没了遮拦,大地寒冷起来。因为寒冷,喜鹊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一大帮一大帮地聚居在林子里过夜。
我二大爷是个成手庄稼人,他家的园子侍弄得比别人家都好。春天园子里的第一茬新鲜菜必是韭菜。他家的韭菜不但比别人家的韭菜早开镰上市,而且长得特别肥嫩碧绿。刚割完的韭菜畦子里,根根韭菜茬往外冒水儿,韭香味儿大老远就能闻得到。
我问我爸:“我二大爷侍弄的韭菜咋就那么好呢?”我爸说:“这一个冬天他没闲着,天天早晨去树林子里扫喜鹊粪,一天一粪箕子。都上园子了,只为这个,他家的园子种的菜比谁家都好。”
我爸说这话我信。
喜鹊这东西,不知道是哪一天聚在一起的,也不知道是哪天又分开的。但是,不知道哪一天,一对喜鹊身边多了两只,又多了两只,多到没法数得清的一大帮。
当然也不知道是哪一天,这个群体中少了两只,又少了两只。再后来,就剩下了这么一对,它们必是一对夫妻。
就是这么一对夫妻,在这片树林里开始相窝,开始絮窝了。
几天以后,一个喜鹊窝就絮好了。
看见喜鹊夫妻站在树梢上悠闲地嬉戏,喳喳地唠嗑儿,我也高兴起来。无意中,一低头,看见地上有一星青蒿好像绿了。猫下腰,使手捏捏,软软的,捏起来一片叶子,闻闻,已经有了浓郁的草香味。再使脚踢踢,泥土酥软了,下面竟然露出了几根嫩黄的草芽儿。
惊喜之中,我又抬头看这个喜鹊窝,就有了一个想法:这么一个圆圆的喜鹊窝,多像我作文里的一个句号。要是这样的话,这个句号就必是季节上冬的句号。冬的句号之后,就是下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春的开始。
我以为,这才是新春。新春就是一个鸟巢,这个鸟巢生发在树梢上。这个鸟,就是喜鹊,这个巢,我们叫它喜鹊窝。
原载《辽宁日报》2018年0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