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花香书香两相宜
2018-05-09 15:00:07 

花香书香两相宜


倪华杰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辽西农家小院。三间坐北朝南、宽敞明亮的北京平,地基垫得较高,比小院的地面高出了六层台阶。和正房比起来,三间东厢房就显得有些不堪了,看着有点文物的影子。虽然弃住但没有弃管,主人在屋顶覆盖了一层彩钢瓦,以防风雨的侵蚀。一头健驴在旁边的牲口棚里边吃料边悠闲地甩着尾巴。院子的西侧,一道矮砖墙圈起来一个小菜园,靠南墙边是几畦菠菜、小葱、韭菜,长得郁郁葱葱,极富生气。而靠近台阶下的,就是那急欲一睹的牡丹花王了。

站在矮墙边,凝望着园子里盛开的鲜花,我突然感觉脑子里的词汇有些贫乏。来之前查过一些资料,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被誉为国花之一。牡丹是美的化身,繁荣昌盛、富贵平安、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广为栽培。我有些疑惑,牡丹不耐严寒,不耐干旱,却何以在塞外辽西偏远山村,生长得如此潇洒、无拘无束。据花的主人介绍,他的先祖许植椿为清道光年间举人,携御赐牡丹返乡栽培,终不负圣意,洛阳牡丹在朝阳落地生根,繁衍至今,已历170余年矣!百余年来,牡丹花没有辜负主人对它的呵护和厚望,枝繁叶茂,蕊厚花肥。迎着早春的微风,沾着露水的硕大花朵旁若无人地昂着头,似在显示她的富贵、高雅,显示她的尊严。她是这里的唯一!她是这里不容亵渎的王者!

告别了花中之王,我转而来到了清朝举人许植椿的故居。不愧是举人宅第,高高的台阶上,一溜七间大瓦房,独具一格,古色古香。飞檐精雕,门窗细刻,透着一股威严和大气。相比起正房,门房就略显普通,但那宽敞豁亮的大门洞,彰显着不是一般人家,这样的格局在朝阳山区也是极其罕见的。百余年过去,建筑保存依然完好,举人的后代依然在这里居住。据主人介绍,原存的书籍和家具已损失殆尽,令人扼腕。占地十余亩的庭院,除了中间的甬路,东西两厢分别是砖墙隔成的园田,种下的玉米刚刚展露出身躯,春日的阳光下,几只银灰色的鸽子在秧苗间跳跃着觅食,显得那么祥和、静谧。当年的举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挥毫泼墨,吟诗诵词,写下了一段令乡亲们顶礼膜拜的人生。

举人,在这贫瘠的朝阳山区,尤其是出现在大青山脚下的西五家子三道沟村,绝对是个稀罕物。清朝的科举,经过童试考上秀才,再由秀才通过乡试考中举人,再由举人通过会试录取为进士后,方可入仕做官。这一番折腾下来,没有点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和体力,是极难做到的。整个清代,朝阳县也只有26人考中举人。《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从20多岁考到50多岁,可见个中的苦辣酸辛。高中举人的许植椿,“春风得意马蹄疾”,斥巨资修建了这栋宅第,终身未仕。设馆授徒,隐居山水,光一个朝阳凤凰山,就留下了十余首诗。他的《春日怀古》:“舞榭歌台望月楼,平沙烟接古城头。春来几点桃花片,冷粉残香逐水流”,颇有几分意境。想必其时他的御赐牡丹还没有如今之繁茂,否则大可改成“春来几点牡丹片,冷粉残香逐水流”。

出了举人宅院,不远处就是村里的牡丹培植大棚。宽敞的大棚里,一簇簇、一排排的牡丹幼苗沐浴着春阳,生机勃勃,有的已是蓓蕾初绽,娇容初展。我不由得遐想,三道沟村已经被命名为传统古村落,随着游客的慕名而来,随着这些幼苗的长大,规模的扩展,牡丹花开遍全村,不知那时的三道沟村,又该是何等景况!

  

                                               原载《辽宁日报》2018年5月9日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