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童谣 村庄的影子
2018-05-17 16:14:29 

童谣 村庄的影子


曲廷清

 其实家乡是个抽象笼统的概念,但是它有符号,那些符号多是看得见的,有了那些符号才有了家乡:山脚下的村庄,村庄里那三间老屋,袅袅升起的炊烟,屋檐下浅吟低唱的燕子,小院里啼叫的花公鸡,叔叔婶子忙碌的身影,一条从村旁而过蜿蜒的小河,片片葱郁的杨树林里在枝头喳喳叫的喜鹊,河滩地里茂盛的庄稼······想念家乡说到底就是想念这些家乡的符号。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但印在脑子里的符号,那就是老家的童谣,那些童谣如同一支支小船,载着欢乐、企盼、还有酸涩,驶过了岁月的长河,送走了一轮轮的春夏秋冬。想起那些童谣,就想起家乡;想起家乡,就想起那些童谣。

                                                   1、拉大锯、扯大锯

 小时候,村里大人哄孩子都爱说这首歌谣,爷爷哄我也是边扯着我的手,扯来推去像拉锯,边念这首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搬女婿,小外甥,也要去,不让去,哭鼻涕。”这童谣没有调子,所以不是唱,只是念,和念有些区别的是,有的末尾字拖了个长腔。听着这首童谣,我便对唱大戏充满着好奇。大戏是啥样,一心想去看看,长大了,听大人说,大戏就是唱的人多,城里的大剧团唱的戏,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城里的大戏团从不到我们这个小村子。好在那时候离我家五里的邻村唱小戏,之所以叫小戏,可能就是因为是村里人自己唱的,而且规模很小的缘故吧。不管小戏不小戏,就当去看大戏吧。那里不是姥姥家,却是姑姑家,是姑姑门口唱大戏吧。

 戏台子在村当中,是个土台子,上边有棚,台子一旁有敲锣镲的,还有两个拉胡琴的,唱的是评戏,演员也穿着戏装,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小孩子看戏,不大在意剧情,多是看演员化的妆,穿的服装。那些演员也没学过戏,唱起来总是一个调调,台词背不下来,就让文化人在幕布后面照本宣科给演员提词,后边一句,台前一句,道白时演员们都离幕布很近,唱的时候就不能总在一个地方了,所以一有唱词时,那演员就不停地走圆场,走到幕布跟前听来唱词,在转身边走圆场边唱,总是这个样子,看得就有些腻了。大人们倒是看得很专心,因为他们注意剧情。

 我也有能明白一些剧情的时候,比如那天唱《秦香莲》,我就曾听大人说过,陈士美当了官就不要秦香莲了,后来被包公铡了。我很愿意看包公,黑脸,脑门上有个白月牙,戴着胡子,很威严。可那天包公上场时却没戴胡子,台下有人说,看包公没胡子,人们正纳闷时,就听那包公唱道:“一阵大风好奇怪,把相爷我的胡子刮丢了,王朝马汉快把胡子找,找不着胡子定斩不饶。”刚一落音,王朝马汉应声到台后把胡子取来给包公戴上,台下看戏的哈哈一笑,台上的戏又接着唱下去了。人们议论说,可能是那演员上场忘了戴胡子。真个是台上台下一起热闹。

 那时候,文化生活落后,更没有电视,村里每到正月唱戏便是最好的文化大餐,唱戏的村子的人家也是接亲请友的。看小戏也就是看了大戏。

                                                                     2、过年给你杀肥猪

小孩子最盼望过年,最愿意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的也比平日里好,可以放爆竹,家家都贴得花花绿绿的,年夜不睡觉,提着灯笼上街上玩······,一到腊月就扳着指头算,还有几天过年,大人们很懂小孩的心,于是念起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

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年给你杀肥猪。”

在乡村,进了腊月门就要忙年了,第一件事就是杀猪。不论日子怎么紧,差不多家家都得喂一口过年的肥猪,说是肥猪,没法和现在的猪比,那时的猪也就能长个百余斤,肥膘不到二指厚,这口猪不仅是过年吃,更主要的是存下一年吃的猪油。腊七腊八,冻死俩仨,天冷猪也不爱吃食,精打细算的人们也心疼那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于是,就早早地把猪杀了。用不到腊八,村里就天天有猪的声嘶力竭的叫声,从这叫声中,感觉飘来了年味儿。杀猪要请村里的会杀猪的人,我们村收拾猪最利索的只有一个叫刘志的,别的会杀猪的都不如他。记得有一年,我家把最后一锅猪食喂净了,把炖杀猪菜的干白菜也煮出来了,然后去请刘志,没想到请他杀猪的人家已排出三天去了,没办法,爷爷只好把一个本家哥哥找来,给我们杀猪,这个哥哥平时也杀过羊的,杀猪却有些手生。

 爷爷,还有东院的伯伯,再加上来杀猪的哥哥,几个人把猪抓住,捆上四蹄和嘴,抬到放好的桌子上,我那叔伯哥找准了刀口位置,扎下去一刀子,猪不再叫了。杀死的猪是要用气吹起来的,不然没法褪毛,吹气的口子要在猪后腿割出,哥哥给猪松完绑,把口子割出来,刚要用专用的铁棍捅进气的道儿,这猪却缓了过来,从桌子上一滚就朝猪圈跑去,幸亏猪圈旁那个抓猪时用的木头棒子,哥哥迅速拿起来,楞是几棒子把猪打蒙了,抬上桌子又补了一刀,这回杀死了。

 褪毛,开膛,哥哥把猪脖子割下来(血脖子是专用来熬杀猪菜的),给奶奶去熬杀猪菜,肉片在锅里一炒,那香味便弥漫整个屋子,飘到院里,那是真正的绿色食品,饲料里没有添加剂,也没给猪注水,地道的放心肉,农家风味的遛达猪的肉。

 按村里的风俗,杀年猪要请本家的上岁数人来吃猪肉,还要把杀猪菜给左邻右舍送去,所以一到腊月杀猪的日子,那些上年纪的,几乎每天都被请去吃猪肉,我家的饭桌上也差不多天天有杀猪菜。哥哥把猪肉收拾完也到中午了,爷爷便陪着来吃猪肉的老人们和杀猪的哥哥喝酒吃菜,说说笑笑,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这个时候,我有我的用场,就是把奶奶盛好的杀猪菜给东邻西舍送去。

 送完杀猪菜,大人们也吃完了饭,我和奶奶上桌开始吃饭,我饥肠辘辘,吃得狼吞虎咽。

街上不时地有爆竹声传来,年味更浓了。

                                                     3黑老鸹  尾巴长

 家乡人习惯把乌鸦叫老鸹,这种鸟浑身都是黑的,有个很长的尾巴,专爱吃死鸡烂狗的臭肉,春天,刚出土的豆苗也是它的食,很是祸害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种鸟视为不详之鸟,人人憎恶,就连那些对坏事一说就灵的臭嘴都被人叫做“乌鸦嘴”。小孩子见到了树上的老鸹就喊:“老鸹老鸹喳喳喳,你妈死在树底下,拿盆来,接血了,拿刀来,割尾巴。”连死了的老鸹都不让有个囫囵尸首,足见老鸹是一个多么阴冷的形象和人们对其憎恶的程度。于是,人们就把不孝敬娘亲的人和老鸹连在了一起:“黑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显而易见是指“忘了娘”的人和黑老鸹都是一样可恶可憎。“忘了娘”是因日子困难吗?不尽然,老娘何时挑过吃喝穿戴?你们吃干饭,让老娘喝碗粥也行啊,就这一点,有的年轻人都做不到。老娘节衣缩食地给儿子娶了媳妇,没过几个月,儿子就和老娘分了家,老娘只好含泪搬到小房去住,把大房子让给儿子,儿媳妇。怪谁呢?怪儿子还是怪儿媳妇,还是都有责任?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不过,这童谣里“忘了娘”是出现在娶了媳妇之后,诱因就是娶了媳妇,于是的于是,便有了“妻管严”之说。此类事虽不多见,一个村里有几例就够让人心酸的了。人们对此类事情憎恶致极,村里几个老人说起这样的事,都唉声叹气:人啊,都有老的那天!

                                               4、谷子高粱没长大

  “老天爷,快快下(雨),谷子高粱没长大。老天爷,快快下,豆角黄瓜要上架。”这是一首盼雨、寄希望老天下雨的童谣。家乡地处辽西,天气干旱是家常便饭,赶上旱年,正是庄稼拔节大量需要水分时,偏偏就没了雨,庄稼的叶子旱得打了绺儿,人们眼巴巴地望着天,天上没有一丝云彩,风也是干热干热的,都说云彩接落日天就有雨,好不容易在傍晚有一块云彩把太阳接住了,可没几分钟,太阳又从云下边露了出来,有经验的庄稼人叹了口气:“完了,又接漏了,还是没雨。”上了年岁的人吃不住劲了,连忙召集村里所有的能走动的老年人,去村北面的小庙求雨。求龙王降雨是需要虔诚的,所以,求雨的人都选在中午烈日炎炎时才去庙前跪拜、烧香、磕头、祈求,许愿。当然,骄阳如火的中午跪在庙前,也是让龙王看见后动起恻隐之心,然后普降透雨。老的小的一伙人跪了一中午,晒的火辣辣地难受,把求雨的仪式都进行完毕才回家去。我在跪着的时候听前面的一个老太太许愿说,三天内老天爷给下了透雨,就唱一台影。可是,三天里,仍是没见一个雨点,倒是第六天下了一场大雨,小孩子们手舞足蹈,高喊着:老天爷,快快下,谷子高粱没长大······。虽说这雨不是三天内下的,那些上岁数的人仍以为是老天的灵验,于是找队长请来了皮影班子。这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了。后来,人们修了灌渠,引来哈河水,河水上不去的地块也打了深井,年年有了好收成,再也没人去求雨了,就是山里人也知道了求雨不灵,也不再去做那无用功了,念盼雨的那首童谣的小孩子也日见减少。

 日月在向前,时代在发展,吟咏着那些童谣的日子也渐行渐远了,想想那些记载着岁月痕迹,描述着村庄风情的童谣,曾给了我和小伙伴们童年的欢乐,陪伴着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曾在场院里念过,在树林里唱过,在山顶上喊过,在月光下吟过,在小河边诵过······。这些童谣留给了我们回味,留给了我们思索,更留给了我们良多的感悟,它是多年的陈酿,越品越有滋味,它是村庄的影子,让我看到了我生活过的村庄。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2期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