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华新人的笑
2019-01-07 10:49:29 

华新人的笑


陶铁林

辽西的秋天,就像一幅工笔的画卷,湛蓝的天空舒展着深邃的苍远,几朵轻巧的白云荡着凉爽的微风,悠闲地飘着。白云下的山岭亦如匍匐的巨龙,在天边随意地延伸富有动感的身躯,挂满翡翠般的葱绿,恣意地张扬着富有生机的个性。山脚下成片的高粱仰着沉甸甸的穗子,蔓延成一片粉红色的云朵,好像少女脸上的绯红,透出甜美的娇羞。它们在清凉的风里轻摇漫舞。蜿蜒起伏的山势,丘陵的旷野如一幅精绘的工笔彩卷,红的、粉的、绿的、黄的各种色彩自然的融和在一起,分不出边界,徜徉在这无尽的秋色中,品味它的形状和色彩,体会它的意境和姿态,只能感觉美的绵厚宽广,让你看不清边际,美的五彩缤纷,却欣赏不透彻,只能感悟一种意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田间里有些正在收秋的农民,看着籽粒饱满的粮食,收获的微笑挂在脸上。这也让辽宁华新集团员工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这是位于辽西朝阳市波罗赤镇和乌兰河硕乡的山野。村民们与辽宁华新建设集团下属企业辽宁格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开发了酒高粱产业基地。他们在当地乡政府支持下,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乡村农业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产业的经营方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山岚静谧、田野粗犷。山村里的女人爱美,却勤劳朴实,她们烈日下在地里劳作,花头巾遮掩着白皙的脸,合体的紧袖迷彩服遮掩不住丰满的曲线,握着镰刀的手,明显的粗糙,刻着长期劳作的印记。山里的农民收入微薄。这里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恶劣的自然环境,粮食亩产仅有几百斤,十几亩地或几十亩的土地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只能维持一家的温饱。深知家乡自然条件的华新专家,从农业科研所引进了高产耐旱的杂交高粱,今年的雨水又不充裕,估计产量能比玉米高出一倍,加上今年的高粱比玉米高出了70%的市场价格,农民的收入无形中翻了几倍。辽宁格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几家大型酒厂签订了原料供货合同,解决了粮食销售问题。高粱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原料,进入工业生产循环后,这片贫瘠的土地,成了农民的聚宝盆,华新人的摇钱树。富民利国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联合经营体系,让农民和企业共同走上了一条绿色的阳光产业道路。

道路穿梭在苍茫的丘陵间,高处的山坡上长满了茂密的杂木阔叶林,高矮不一,蓊蓊郁郁的样子,给秀美的山野添了几分静穆和神秘。辽宁华新建设集团的探索,得到了多个乡镇政府的支持。以前“输血”的方式扶贫,收效甚微。只有“造血”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政府通过搭接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价合同,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盟,由企业承担市场风险。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公司都会按合同保价回收高粱,很好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辽宁华新集团格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酒高粱项目,为农民脱离贫困、奔向小康,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山里沟沟岔岔的村路都铺上了混凝土硬化路面,村民生息的地方有了新路可走,去地里干活都骑着摩托车,电动车,不仅方便快捷,也让劳动一天的身体稍稍得以休息。晨辉和夕阳下散射的霞光,氤氲着山脚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一种亲切秀美的意境里含有几分自然地野性和苍远,更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芒。人们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在春种秋收、夏锄冬藏的规律中繁衍生息,就如那远山中散落的丛林和灌木一样,保留下自然选择后的生存印记。

说起辽宁华新集团的选择,还要从公元1981年说起,那时辽西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生存的人们,大多把眼光放在了自己承包的“一亩三分地”上,享受着温饱带来的自由和快乐。在这片丘陵纵横的山区,一位叫孙跃武的农民后生却是与众不同。他背起行囊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随朝阳县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到了盘锦,做起了工程建筑施工。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几年的拼搏后,他用聪明的才能,踏实肯干的表现,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成为了工程公司的掌门人。于是这艘前行的大船在商海里鼓起了高扬的风帆。

潮起潮落,时光冉延,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组建了辽宁华新建设集团,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大潮,更得益于集团的集体智慧,他们在每一次波峰浪谷间都作出了正确选择,在每一次艰难困苦中都坚持了顽强的拼搏。舵手与水手的合力,华新集团这艘大船在烟波浩渺的商海中激荡起朵朵美丽的浪花,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商海生存的重中之重。建筑工程讲究真材实料,更讲究精准细致。从原料到工艺,从工序到用工组织,更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严重的质量后果。

在辽宁华新建设集团第一工程项目工地现场,几十栋楼房建筑进度不一。每处工地都有醒目的工程概况牌,牌上工工整整的写着每项工作、负责人的姓名。彩旗飘扬的工地,一处楼房正在浇筑,巨大的水泥浇筑车高昂着红色的臂架,旁边运送水泥的罐车在过道边转动着罐体,源源不断的标准混凝土,进入了输送车的心脏,压入了长龙一样的高耸的管道中,流进了已按设计制作好的盒子板里,步话机指挥着浇筑车移动着臂架,工人开动的振捣棒不时地发出尖锐的鸣叫,各种建筑机械的轰鸣声合奏着一首建筑工地交响曲。我不由得想起1980年建筑时,几乎是人力劳动的建筑工地。瓦工们拿着大铲,几个小工有的运红砖,有的铲水泥,每天满负荷工作,一栋大楼也要建设一年,甚至更久,40年的变化,从手工到机械,施工过程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工人繁忙而有序,他们都带着安全帽,有的从车上卸载砖瓦,有的推着双轮小车运送水泥,有的在向塔吊装着轻体空心砖,这些是用来做房间隔断的,很多细小的工序还依赖着手工完成。材料的改变已经让施工变得更加轻松,不仅质量好,还缩短了工期。开着钢筋拉直机的小伙熟练地操作着,他把钢筋切成图纸要求的尺寸,然后一捆捆码好备用。工人的脸上泛着长期室外工作特有的古铜色,握着工具的手臂鼓起清晰的肌肉线条,散发着男人的力量和雄壮。

本部工程负责人李经理,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装,正在现场检查工作质量和工程进度。在和他的攀谈中得知,每栋楼房不仅设计合理,质量优良,就连施工的墙体的尺寸误差都控制在半个厘米左右。李经理和蔼的脸上微笑着,充满了自信。他告诉我,整个集团公司几十年的大小工程没有一次质量事故、没出现过一次伤亡。这不仅让我惊叹,也让我沉思,这些成果的背后已不仅仅是诚信那样简单,还有做事认真细致的结果。他们对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却是一丝不苟,严守操作规范。他们把值得骄傲的成绩写进了历史,把企业的希望写进了未来。

拼搏是人类生存本能的欲望驱驶,欲望这种东西与生俱来,是为了满足生命的需要,通过激发大脑思维、手脚运动,最后突破极限,形成对自己的超越。

人类正是因为这种超越,一方面处使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会让人贪得无厌,坠入深渊。千百年来国家和社会一直面对着这样的选择,在在兴盛衰亡中交替。这对辽宁华新集团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成长中他们练就的一套本领,就如体操赛场的标准动作一样潇洒利落,准确无误,在商业的竞技场上精彩的展现着自己的实力。他们不断的追求进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开发市场时也开发人力资源。先后确定了“以人为本,从严求实;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的企业精神。在茫茫商海中,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具体问题精准定位,奋力拼搏。确定了“服务社会,引领潮流,报效国家”的企业目标,不仅让华新人拓展了眼界和思维,在进取上始终不忘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忘自己的职责,不忘报效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华新人的心里,他们秉承 “观念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发展;管理决定效益,人才决定成败”的经营理念,让他们在一次次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了发展。

历史碾过的岁月毫无声息的溜走,多少个不眠夜晚的灯光驱走了黎明前的黑暗,多少年挥汗如雨的额头爬上了细密的皱纹。华新人的团队从小到大,在认知和成长中经过不断地锤炼修正,不断地反省完善,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用户的信赖,也得到了政府的表彰和奖励,顺利的取得了BCC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一整套实战中拼搏出的文化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华新人的心里,并传承开去。历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走出了一个崭新的辽宁华新集团。

我在华新建设集团的行程中,分辨着那些散落在路上的脚印,有些已模糊不清,你却能感受每一步都写满了力量和坚韧,质朴和聪慧。他们在复杂的局面中砥砺前行,一路上洒满心血和汗水,成为了带领朝阳人脱离贫困,走向富裕的领头羊

一路上舍掉了光华四溅的青春,得到了辉煌繁荣的事业;舍掉了勤劳智慧,得到了用户的信任;舍掉了一个小我的享受,换来了百万人民的富裕。   

几十年后,山村里那株他亲手栽下的白杨,粗壮高大的树干直向苍天、枝繁叶茂,撑起一片浓浓的绿荫。此时的辽宁华新集团已成长为拥有员工1500人,注册资产4亿元的企业规模。在他们旗下,拥有房产公司、物业公司、建筑公司、路桥公司、格兰生态农业公司、辽油天然气公司、车辆技术服务公司等七家企业。  

辽宁华新集团从起步时的摆脱贫困到追求富有,从一个项目到多方面发展,逐步地积累壮大,逐渐地开拓发展,描绘出一幅壮美的朝阳锦绣。我的视线,穿越了盘锦湿地,在红海滩边,看到了城市中矗立的漂亮的学校、高雅的宾馆、整齐的厂房、风格各异的民居;穿越了辽西丘陵的群山,在孔子鸟飞起的地方,看到了唐朝雕楼画栋的街巷,汉代豪放朴拙的商场,节能高效环保的加气站。优秀的华新人,用劳动成果的光辉,映照着辽河湿地无垠的苇海,映照凌河岸边的依依杨柳。他们用实际行动回应着巍峨群山的呼唤,回应着辽西百姓心里美好的期盼。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的舍得呢?

我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读到过“舍得”一词。汉语造词的智慧讲究主次大小,主在前,次在后;大在前,小在后。先舍后得是传承一个道理。而在华新人的理解中,正确的取舍,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不仅能让自己充实快乐,还会容易得到社会和用户的认可。他们的舍得中写满了苦累,苦累中写满了欣慰。他们把舍得写在了一份份合约的字里行间,写进了一座座高楼的钢筋水泥里,写出了一片片高粱的红红火火,也深深地写在了自己的心里。

在辽宁华新集团员工的真诚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他们在面临生存的选择中,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在人生的旅程中,充满了对朋友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事业的爱,还有对家乡和祖国的爱。2007年华新人为乡里无偿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乡政府办公大楼、综合交易市场。又为家乡修建了学校医院,建起了商业网点。对家乡有困难的群众进行精准扶贫,给与资助,让他们感到华新集团带来的温暖和爱。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主宰,为发展乡里的教育事业,华新建设集团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为学校捐赠电子教具,资助贫困学子。在华新人的心里,自己富裕了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集团老总孙耀武曾说,华新属于朝阳,属于中国,属于世界,这就是华新人的胸怀。

又一年的高粱映红了辽西山里的田野。满目的青纱帐在秋风里摇曳,好像碧海里流动着的彩霞,温情脉脉,虽含蓄却耀眼,分明是华新人脸上荡起的幸福微笑。

 (此篇荣获“华新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


上一篇:站在古街感谢一个人
下一篇:华新之路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