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桃花在民间播洒的甜
2019-07-05 13:56:44 

桃花在民间播洒的甜


袁海胜

4月27日我们赶赴朝阳县南双庙镇下杖子村举办的桃花节,“们”是由市作家协会成员组成。

“桃花节”这个提议好哇!花是大自然中妙不可言的娇客。人在花面前只有痴迷留恋,情商丰富者心疼。还能做什么?对,给花过节。选花开得最旺盛的日子。杏花节、梨花节、桃花节、X花节……恨不得辽西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是人给花过,而非花自己过。人的节日彰显人的意义或喜庆,像春节的迎新纳福,像中秋节的家人团聚。花的节日彰显什么?彰显美,彰显文化,彰显旅游,往深说是彰显经济。“桃花节”需要人记住桃花带来的美好。

给花过节是人类文明又上了一个台阶,和自己的节日一样重要。

我们盛装而来,每迈出一步都带着敬意。下杖子村街道两侧彩旗纷飞,村口有大型的彩虹门,像办喜事一样热闹。村民极尽朴实的脸上都带着笑意。村路一侧摆着一溜摊位。我重点关注小食品,煎饼、油条、烧饼、煮熟的笨鸡蛋……不知道桃花节人该吃什么,都准备点。

桃花花瓣翕张,用唇语交流,议论这些人来自哪里。桃花不知道自己过节呢。为这么多的人到来而惊讶。花的本意是想安静。美的东西都需要安静。我说这话有人就不爱听,问,音乐美吗?当然美!但音乐也需要安静。虽然笙管笛箫(民乐),钢琴提琴架子鼓(西乐)。安静是人心深处的表情。谁能体悟出音乐中的静,人性已臻大境界。不说了,曾有文友指责我的散文里议论太多,不像散文。没办法,习惯了。就像吃饭时独喜小葱蘸酱,好那一口。

我静观风中的桃花,比深红略浅,比粉红略深。对,这就是桃红色。桃花独创了一种颜色,像散文独创了一个风格。色与香,是桃花的两位发言人。佛家之谓“色香声味触发”,色排到第一位,香排到笫二位,都重要。花瓣主容姿,它的娇嫩是用视觉感悟出来的——本来我想摸一下,没好意思。人对引起好感的东西都想摸一摸,这是本能。手感总比视觉更真切,不举例子了。身为作家代表不能本能,看看就行了。周围同伴看桃花的目光很有思想,虽然目光不需要思想。观赏代表文明,也代表文化。文明和文化都不适合用手去摸桃花。

“桃花夭夭,灼灼其华”这是先秦的《桃夭》;“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风流才子唐寅的《桃花诗》……与桃花相关的文字瀚如烟海。别以为赏桃花轻佻,桃花比你有文化——我在凝目枝上桃花时自省。

桃花的质地精美。精美这词代表不出啥东西,词是人类语言表达不明白时的借口。用词组表述出的桃花不如用眼睛看。印染工艺有一种反光物质染织,而桃花不需要反光仍色泽饱满、流光溢彩。说到底自然的东西一定会比人工的精致。我盯着桃花看不够。贾平凹先生说,“美人不说话就成了花,花一说话就成了美人。”先生此语大有深意啊!桃树干清洁纤秀,像穿着绸子做的唐装,光滑。桃树怀抱用得是内劲,收拢。怕怀里的桃花受到惊吓。而桃花活跃,在枝头奔跑,扎在一堆说悄悄话。树下青草稀疏,旱得。野菜像密探一样钻出地面。桃树枝头上不时有鸟掠过,速度太快,没看清是什么鸟。话又说回来了,我真认不出几样鸟。这些鸟是本地户,认识每一棵桃树,来去自如。桃花蕊里有蜜蜂出入——我始终认为蜜蜂是人间精灵中的精灵——它们比人更幸福。人不可能深入花蕊。我俯首闻桃花的香味,鼻子尖距花芯2cm。再近就不像话了。闻和吻音似意(主要是动作)也相近。实际上人不用那么做作。闻啥呀?当我们走近(不是进)桃林的一刻,花香率先扑过来,而桃花离我们至少还有0.5公里远呢。

我们来到的是北坡的一片桃林,主人姓王,60多岁,面色黝黑——劳动人民的肤色。他一路相随,给我们介绍自己的桃林。他用手指着,那一片是哪年栽下的,那一片又是哪年栽下的。桃树都是他和前妻一棵一棵亲手栽的,大约有四五千株。手先磨出水泡,之后磨出血泡,尔后成茧。桃林大喷产果的时候,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老王眼角跳动,沁着一颗泪星。他把妻子葬在桃林里,这样她就永远的和桃树在一起了。老王又组建了新的家庭,他说出这段往事是需要勇气的。他像在情感的河流里打捞自己珍藏的东西,看桃树的眼光过于亲昵,这种感情真诚质朴。人的思念最单纯,也最真实。人心里想的事从不作假。虚假的情感是社交手段。老王不需要这些。他在回味一份爱,那份爱就栽在桃林里。老王的讲述是跳跃式的,中间还要答复我愚蠢的提问。譬如我问哪棵树结的桃好吃。老王要停下脚步斟酌一番,想一些比故事更现实的东西。但桃的味道是能用语言讲出来的吗?后来我问他一年收入多少钱?老王腼腆,支吾地说,七八万吧。这样现实敏感的提问冲淡了老王所述往事正在凝练的气场,已经接近无礼的底线了。本来我还要问许多问题。像桃树每年浇几次水?浇水花钱吗?要花多少钱?等等。后来被什么事打岔,忘问了。

桃花与旅游挂钩,桃树与经济挂钩。这也是下杖子树举办桃花节的主旨。农业是国之基础,而农民是基础的基础,像房子的基石。根基固,国家才能兴旺。国家花大力气扶持农村经济,譬如向农村下派精准扶贫第一书记。下杖子村的桃花节就是由下派的第一书记一手操办。这项工作很繁复。桃树是经济链中的一个媒质——花之后是果,果之后是市场,有了市场才会有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么来的。我们队伍里有一位女作家就是政府派遣到乡村的第一书记。她这次来关注的不仅是桃花,还要学习一些好的经验,比别人要累。我们也是带着任务来的,写与桃花有关的散文。写作是业余搞的游戏,有了任务就有了责任,和原来写法不一样。写作早就该赋予责任了。这次正好,用心写一次桃花(好像每次写作不用心似的)。有朋友和我探讨,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散文。我只能说,喜欢就行。写不出佳作没必要纠结愧疚,业余写作不浪费别人家的粮食。写作是一个十分漫长耐心的过程,所有的窍门都潜伏在这个过程中,等着你发现。扯远了,接着说桃花。此时天近午,有点漫阴天,仍有阳光跳到桃花上,桃花因此明艳。桃花的风姿,不同的光线下像变魔术似的发生着变化。对桃花来说,阳光和水一样有营养。为什么人怕阳光呢?帽子、伞、防晒服避之。人比植物矫情,怕阳光紫外线β波,怕皮肤过敏,怕晒黑。桃花永远晒不黑。

从农家院用完餐,步行去停车场。晓辉给我介绍这条沟,名为邓蛮子沟,以产水果盛名。这些信息来自她的奶奶。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出产一种蟠桃。我想问,是不是孙悟空吃的那种。没好意思。晓辉言行严谨,不像我嬉皮。晓辉性情幽默机智,只是喜欢做出认真的样子。

我们来到一处小石桥,等走在后面的文友。小石桥架在一条干河道上。从小桥南侧的民居里走出一位老汉,过来和我们搭讪。一问才知道,这座小桥是老汉家的私产,与公路贯通。晓辉我俩吃一惊。在农村,举一家之力建一座桥不容易。老汉告诉我们,他家的桃林在南坡。我们遥望,老汉手指处一片殷红。桃树带来经济,让老汉有能力为自家建造了一座小石桥。闲聊时他向我们透露了两条信息,一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年轻有为。说这话时,我们身边没有记者,也没有村委会的人,老汉的表扬是发自内心;二是桃花节举办得好。原因是往年邓蛮子沟产的桃质量好,却卖不上好价钱。他举一个例子,说X地水蜜桃盛名,那里的商贩每年都来这里低价收购他们的桃,运到X地高价出售。举办桃花节有了广告效益,大家都知道这里也盛产高质量的水蜜桃,销路畅开。这是一位村民对举办桃花节的心得。

赴桃花节,赏了桃花,体悟出桃花在民间深处播洒的甜香。真得不错!

                   (此篇荣获“春风十里桃花红征文”一等奖)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