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脱贫攻坚专题 > 真情帮扶拔穷根
2020-05-16 18:48:13 

真情帮扶拔穷根

——记鲁迅美术学院帮扶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刘杖子村脱贫纪实


石玉梅

 

如果我不是作为一个贫困乡村的包村干部,一次次亲身走进贫困山村和贫困家庭,如果我没有亲眼目睹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山村和一个个穷困潦倒的家庭,经过将近六年的蜕变,最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变成了一个先进典型村,我又怎么能相信如此的巨变?

看到如今水墨画般的山村,如梦幻般,却又是五彩斑斓的现实,不由令我万般感慨:从贫困走向先进典型,那又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步履艰难的风雨历程呢!

在朝阳县东南,潺潺的小凌河水在二十家子镇腹中流过,这条绵延渊源的母亲河也在呜咽,她心疼和无奈啊,她怀抱中的子女有的正在贫穷和落后中挣扎,母亲在疼痛,在呐喊。

这个让小凌河母亲疼痛的孩子就是省级贫困村——“刘杖子村”。

刘杖子村是距二十家子镇中心所在地最偏远的山村。小村地处偏僻,地势险峻,耕地面积少,绝大部分是山坡地,土地贫瘠,又干旱缺水,不仅林果业难以发展,种植经济作物也难看到效益,小村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距二十家子镇中心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至少相差十年之多。

刘杖子村总人口数985人,共358户,八个自然村民组,其中贫困户就有93户。村民们居住分散,沟沟叉叉,零散零乱,长期以来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据统计,全村的村民70%处在贫困中。

党中央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吹进了辽西大地。好日子有盼头了!终于,小凌河母亲的呐喊声迎来了鲁迅美术学院倾情相助。

鲁迅美术学院(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倡导创建。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现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中国八大美院之一,辽宁省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

鲁美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号召,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自2014年以来,学院领导曾经多次来朝阳县考查,得知二十家子镇刘杖子村的祥情后,下定决心啃好这块又贫又艰又硬的骨头。

2014年9月,鲁美学院在刘杖子村成立驻村工作队,派驻村工作人员一线蹲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学院领导先后20多次,处级领导先后100多人次到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学院从2014年至今,已派出三届工作队驻村,第一届:李文刚队长,队员张一涵、于丹阳;第二届谷品良队长,队员李庆东、张一涵;第三届,李庆东队长,队员宋鹏、张一涵。三届工作队的同志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以村为家,吃住在村上,却丝毫不打扰老百姓。他们走遍小村的家家户户,踏遍小村的沟沟壑壑,努力为村民寻求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我下乡时见过,也听到村委班子成员多次说过,第一届队长李文刚,虽然离开村了,但至今还在支助村里两个贫困学生,第二届队长谷品良,把村民当作亲人,不管到谁家,只要碰到为难招窄的村民,毫不犹豫自掏腰包慷慨解囊,得到了村民的称赞。我下乡工作时接触最多的是第三届队长李庆东,他于2015年9月参加扶贫,至今快5年了,期间曾肩负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在这离家300多公里的小山村里,他怀着满腔热忱,克服想家之苦,离乡之愁,生活之孤独,俯下身子,踏实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看作是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为刘杖子村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一次下乡时,我有幸看到了李庆东日记本的座右铭。

脱贫攻坚是我人生历练的一次机遇,党性锻炼的一节课堂,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平台。

         一一李庆东

在鲁美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工作队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走访、调研、考察等工作,他们用脚量变了村子的沟沟坎坎,用腿走进了村里的家家户户,用嘴访谈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对建档立卡户更是多次入户谈心,最后结合村情和市场需要,找到了刘杖子村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模式。

最终,确定二个扶贫模式。一是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发展畜牧养殖业。二是从种植业入手,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种植谷子,然后成立朝阳县顺达土地专业合作社,建立小米加工厂和榨油坊,实施产业扶贫,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脱贫新模式。

制定了扶贫模式,说做就做。鲁美工作队结合刘杖子村交通闭塞的实际情况。决定“要致富,先修路”。刘杖子村的土路窄且凹凸不平,下雨天村民很难出行。学院党委协助工作队,真扶贫,扶真贫,2015年出资26万元为村民修建2.5公里油漆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又出资5万元为村民打井,保证水源供给。

为了落实好产业扶贫项目,鲁美工作队“动真情,办实事”用实际行动打动村民,用热情感动村民,为了和村民打成一片,李庆东和其他两名队员,用自己的车,把贫困户家的大枣、鸡蛋、小米、芝麻、笨公鸡等等农副产品拉到沈阳来卖,他们的车每次拉大枣和小米都装得满满的,多拉快跑,以至于严重超载导致车减震器漏油,可一年下来算一算,竟帮助村民创收了5万多元,这对于贫困的村民,可是帮了大忙。自己损失点没啥,关键是村民跟他们走动得越来越近,便于工作开展,他们还是开心地笑了。人心都是肉长的,村民的心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也渐渐意识到,大枣等农产品的钱还没有他们油钱贵,鲁美工作队是真心的在帮助他们,特别感激,开始信任他们。

鲁美学院还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依照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送现金资助,保证学子们如期返校、升学。他们还多次捐赠衣物,每年春节送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开展慰问。

在生产和生活上,双管齐下,用真心、真情关心村民,终于取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了。

接下来学院党委组织基层党支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30个基层党支部先后于2015年和2018年分两批共结对30户。学院先启动一部分资金,号召全院党员共捐赠约近15万元,平均每户5000元。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调动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他们因户立项,因户施策,发展养羊、养牛、养猪、饲养家禽等。

驻村工作队在扶贫时与扶智相结合,特邀请沈阳农业大学原畜牧兽医学院院长何建斌教授到村里讲授科学养殖知识。

2017年5月18日,我也被邀来到刘杖子村,看到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面。何建斌教授在工作队和村委的陪同下,顶着烈日走访几户养牛、养羊贫困户,面对面解决饲养中遇到的难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然后到村部,看到40多位热情似火求知的村民,何教授顾不上休息,喝上几口矿泉水,便开始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授课。何教授告诉村民如何科学饲养,如何保证营养全面,比如养牛,不能光为秸杆,还要补充玉米面儿,豆饼麦麸等,还要加上小苏打,这是为了增强牲畜体质,增强抵抗力。此外,他还讲述了母牛母羊的养殖方法,讲述了牲畜几种常见疾病。重点讲述了破伤风的形成过程以及症状,以及如何处理等知识。村民们学会了科学饲养,养殖业发展很快,两年多,村里的牛、羊、驴、猪、鸡在数量上都翻倍增长,现在的刘杖子村,牛羊遍地,鸡鹅成群,养殖已经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之一。

有一贫困户王贵和,经过结对帮扶,本人脱贫积极性很高,决定养牛,帮扶资金6000元,他自己凑了6000元,购买了一大一小两头牛,2019年发展到九头牛。他妻子说,以前一到春节就借钱,现在我们也有零花钱了,并留有产业发展的本钱,日子过好了,打心眼里感谢鲁迅美术学院。

2017年工作队和村两委着手发展种植业。刘杖子村多山地,以前村民都种植玉米,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刘杖子村地理条件适合种谷子,而且种植谷子比种玉米要经济,谷子是当地特色产品,有销路。当初村民们不接受,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达到种植谷子的目的,帮扶村民改善生活,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庆东自己掏腰包两千多元,从河南买来200多斤谷种,免费发给村民。并专门聘请了朝阳县科协轩德才主席,胜利镇大嘎图村书记姜宏军为村民举报了农技知识讲座——谷子的科学种植,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加工,讲的都很详细,引导农民多用农家肥、有机肥,打造绿色含硒的有机小米,走品牌道路,让农民增产增收。最终,有60多户村民种植200多亩谷子,其中贫困户有42户,种谷子面积98亩。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杖子村谷子获得了大丰收,全村谷子获收十万多斤。一亩地谷子比种同一亩地玉米,多得700多元。村民马兴福种植8亩地谷子,多收入6000多元,他喜滋滋地说“这一年的收入抵上以往三年的收入”,村民于振茹,4亩地谷子,多得3000多元。可观的收入,给贫困家庭增添了喜悦,也看到了希望。

鲁迅美术学院根据谷子大丰收,帮扶走向产业化道路。他们经过多地考察和咨询,投资7万多元,在山东济宁购置了谷子加工机器。

2018年2月9日11时48分,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刘杖子村北山坡上,“鲁美便民加工厂”掀牌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鞭炮齐鸣,沸腾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参加掀牌仪式的有:鲁迅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华,及云辉、常树雄、张庆波三位副院长,学院相关部门领导,鲁迅美术学院驻村工作队,朝阳县主管农业县长杨显民,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党委书记王柏辉,镇长崔宪满,副镇长王磊,刘杖子村书记赵春杰,主任刘广贤等村委委员。另外还有数十名围观的群众,刘杖子村北山坡上出现了一片快乐和欢呼声!

掀牌仪式后,鲁迅美术学院领导在朝阳县、镇领导的陪同下,亲自慰问贫困户,把面粉,大豆油等春节慰问品送到家。60多户贫困户得到了温暖和爱心。贫困户王振江(妻子精神病)、王广勋(75岁),王国权(妻子残疾)等,感激得流下热泪,拉着亲人的手不肯松开。

便民加工厂很快开工,生产出来的小米还申请了注册商标——″迅谷坊",并由鲁美视传系老师设计精美包装,产品一部分向社会销售,另一部分向鲁美教职工食堂销售,当年销售小米5万斤,工作队联系客户,小米对外销售,村民每亩收入在800-1000元左右,比种植玉米翻两倍,保证了贫困户的收入。2018年又组织村民种植150亩谷子,2019年组织村民种植200亩谷子。热情的双手,先进的设备,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刘杖子村村民增强了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信心,刘杖子村的村民腰板硬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的小日子美美哒!

2018年5月,鲁美学院又出资20万元,进行水利建设,修建方塘和蓄水工程,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又出资两万元购买图书、办公桌椅,建设村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2018年7月23日。驻村工作队邀请鲁美教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陆国斌老师和鲁美雷锋班到刘杖子村,为新建村部绘制墙画,他们顶着酷暑为村部绘制了350平米的墙画,陆国斌老师义务奉献,自己还搭颜料费,他们用画笔美化这个贫困村,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用艺术促进道德风尚、以善行义举帮扶贫困户脱贫。绘画之余,他们又花1000多元买了米面油,走访了贫困户。

2018年11月,鲁美又协调资金13万元,建了一座榨油坊,增加产业项目,增加村民收入。

在鲁美学院的帮扶下,刘杖子村2015年脱贫19户39人,2016年脱贫27户48人,2017年脱贫17户32人,2018年脱贫32户55人脱贫。截止2018年底,刘杖子村彻底拔掉了穷根,已经成功地摘掉了贫困帽。

为了稳定脱贫成果,2019年鲁美学院党委继续大力支持,在党委王慎十书记的协调下,又沟通落实了三大帮扶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打两口井;三是扶贫藤编工厂建设,促进村民第二产业的发展。三个项目,总投资130多万元。

鲁美“动真情、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迄今为止,2015年投资26多万元,2016年捐赠9.9025元,2017年投资7万元,2018年投资38.6多万元,2019年,投资协调130多万元,总计投资协调资金210多万元。

朝阳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蹇彪到刘杖子村检查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说鲁美的帮扶措施得当,资金到位,效果明显,朝阳市政协副主席,朝阳县委书记李贵平到刘杖子村检查扶贫工作时说:鲁美的结对帮扶是精准的,贴心的,解渴的帮扶,成绩突出。

——摘自李庆东的日记

在刘杖子村工作的五年时间,村民拔掉了穷根,小村脱贫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我高兴,我激动,我们没有白受苦,白受累,更让我欣慰的是,一到村里,百姓见了我都喊一声“李老师”、“李队”、“李书记”,不是东家拉去唠嗑,就是西家请进屋喝杯水,临走时还往车里装蘑菇和大枣等土特产品,把我当自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贴心人。

当我站在谷地里,看到秋风吹佛下一片片翻滚的金黄色谷浪;当我走进村里,听见远处传来的"哞哞"的叫声;当我路过广场,听说谁谁家又买了一辆大三轮儿,全村都用上了机动车,我心里美滋滋的,看到了在我们的精准扶贫下,刘杖子村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是对我们的工作最好的回报。

今年5月,因工作关系,李庆东辞去第一书记职务,继续担任驻刘杖子村工作队队长一职,由宋鹏担任第一书记。

在前几日镇政府开会,我遇到了宋鹏,年青帅气他,脸上却洋溢着沉稳与干练,他高兴地告诉我,今年他们又协调一个高标准水利农田建设项目,已列入镇、县、市计划,已经上报省里审批,覆盖1600多亩土地,修建2个方塘,并配电、滴灌、修路等等,将彻底改变刘杖子村的种植结构。

2020年,鲁迅美术学院派驻刘杖子村的第一书记宋鹏、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庆东一行仍信心百倍,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深知革命尚未完全成功,他们将带领刘杖子村的村民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奋力打造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明珠,在小凌河川熠熠生辉!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