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果业兴乡
“我是个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爱这片土地!我的根在西沟村。”王国财1945年生于西沟村,1965年,年仅20岁的王国财当上了西沟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在千方百计地谋求让百十来口能吃饱饭的同时,他苦苦地思素着如何能刨掉穷根,走上富裕路。大西沟村地处云蒙山西南坡,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加之雨量、光照、空气湿度适宜,适合各种果树生长。王营子苹果栽培始于清朝中期,所产的苹果曾为皇室御用贡品,大西沟村栽植果树有6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该村的苹果产量就位居辽西榜首。“要想富,栽果树”,经过多方考察,研究,结合西沟村的自然条件,他带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把本队的所有耕地实地查看一遍,最后确定在罗杖子后山建果园。之后,他们从锦西请来专业人员帮助规划,发动社员和学生挖栽植坑,第二年春天,栽植苹果树1400株,占地60亩的全乡第一个果园终于建成。1976年秋天,罗杖子农民终于见到了果树的“回头钱”,尝到了果树的甜头。
1976年,时任西沟村支书的王国财从罗杖子发展果业的成功实践中得到了启发,从而看到了整个西沟大队脱贫致富的希望。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他脑海中展现:要让994口人的西沟大队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和林木。经过千辛万苦,他的宏大设想终于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这一年的11月10日清早,在寒风吹原野,白霜挂山川的初冬时节,他带领全村的党员、青年,提着水壶,带着干粮上了山。他和大家一道,认真规划,准确定点,起早贪黑,流血流汗,大干28天,挖了4万个高标准果树坑。第二年春天他又动员群众集资,奋战10多天,把4万株果树全部保质保量地栽上。从那时起,西沟村也拥有了自己的万株果园。
天道酬勤。经过8年的辛勤培育,这批果树在1984年开始结果,1987年进入盛果期,辛苦了10年的王国财和西沟人终于获得了回报。金秋时节,每天到西沟村来买果的车都有几十辆车。那时的苹果价格也好,按1市斤来说,红富士卖过7元钱,黄元帅达到2元钱,就连国光也卖过1元钱左右。最好的户每年卖果就可收入4-5万元,大把大把的钞票装入了西沟人的口袋,西沟村一下子火了起来,这个曾经最穷的地方,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据说,大西沟这个当年西沟村里最穷的一个组,1987年这一年,就有14个光棍汉娶上了媳妇,其中有两个三、四十岁的老光棍也当上了如意郎君。从此,西沟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二三年时间,一座座“北京平”拔地而起,农民住上了崭新的住房,彩电、冰箱开始大量进入农家。到了90年代初,王营子乡西沟村的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亩产达到4000斤,收入18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八千元。在西沟村的影响下,王营子乡各个村都大面积种植苹果树,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营子的苹果个大皮薄,口感纯正,远近闻名,还获得了“辽西苹果之乡”的美誉,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果树专业乡”称号。在此基础上,西沟村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全村60%的果树实现了高接换头,年产水果达到100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果业专业村,村里的万株果园被省农牧厅说为“标准果园”。1996年,他们的金冠苹果被省农牧厅评为金奖,王国财本人也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西沟村所产的“国光”“黄元帅”“寒富”“金冠”苹果酸甜可口,氨基酸含量高,在2011年的辽宁省果业评比中均获得金奖。2014年,该乡注册的“馫松林”苹果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目前全村有果树40余万株,4个村民组户户都有很多果树。
一把“致富泪” 一生守护情
苹果足足让西沟人辉煌了10年,由于苹果树腐烂病的蔓延和果品价格下滑,西沟村的苹果不再有往日的风采,群众收入有所下降。面对现实,王国财心急如焚。“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苹果效益不行,我们就搞别的。”老书记思维前瞻,目光坚定。2002年,西沟村建成了5个畜牧小区,5个小区145户共建房1595间,王书记带领村民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这在全县420个村是独一无二的。在畜牧小区建设后期,王国财不顾体弱多病亲自去山东购回了1200只优良种羊。到2003年1月底,已繁殖了600多只羊羔。在畜牧小区建成之后,王营子乡到处传颂着王国财的“致富泪”的故事。
在畜牧小区筹建初期,王国财和村干部费了很大劲才做通了145户果农的工作,这些户同意进入畜牧小区养羊,并和村委会签定了协议。接下来,王国财就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调整地块,移栽果树,他们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为畜牧小区建设腾出了所需要的地块。就在这些基础工作刚刚做完准备大干时,金融部门的负责人面露难色,表示西沟村群众所需贷款额度太大,不能全部满足。此话一出,王国财顿觉脑袋“嗡”地一声,脸黄了,筋青了,立刻急得坐在地上就大哭起来:“这可咋整呀,群众工作做好了,土地调整完了,果树也移栽完了,我跟群众咋解释呀?这145户我往下拿谁呀?这工作往后怎么干呀?我这些年可从来没跟群众说过一句谎话呀……”,哭着哭着,他就休克了。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几分钟后,当他醒来时,县领导和县金融部门负责人当场拍板:一定克服困难,调剂资金,保证西沟村建畜牧小区贷款。畜牧小区建成后,人们戏称王国财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双眼流出致富泪”。如今果业和畜牧业已经成为西沟村的两在主导产业。
1986年春,王国财组织村民,把西沟村小学的36间校舍修缮一新,又重新购置了桌椅板凳,安装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他还特地向教委申请专业蒙语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来西沟小学授课,使当时西沟小学成为全乡唯一一所开设蒙古语的学校。西沟村建立果园之后,王书记筹措投资60余万元建设村屯道路,让油路通到每一个村民组,为水果运输提供便利。1998年以来,他集资5万元,修建了一座长10余米的“利源桥”,结束了老百姓在雨季趟河的历史;向县交通局争取资金9万元,村自筹1万元,铺设了自村委会到乡级公路地段的520米柏油路;向县政府争取资金10万元,村自筹资金5万元,翻建了校舍,建成16间“北京平”,使小学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向县广播电视局争取有线电视设备,村自筹资金7万元,为200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在王营子乡率先实现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百分之百的目标。全村人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就可以收看20几个电视台的节目;组织群众对村组果园的23个华里作业路进行修复改造,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拍卖“四荒”,发动群众治理荒山,在山场上种植山杏2000亩;完成了自村委会到圣水寺和由村委会到上沟组的两条路基改造;山下打9眼大口井、3处方塘,山上建设7个蓄水罐和配套送水管线。36年,一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不知老书记操了多少心,经受过多少无奈,历史清楚地记录了王国财为西沟村办的每一件实事。
公仆意识 党员操守
拥有自己的独特人格魅力,他用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改造着家乡面貌,他用自身的廉洁自律行为塑造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1986年以来,这个村取消了村提留,村干部的工资完全用村自有收入解决,按乡政府批复标准发放。王国财坚持和其他村干部一样工资标准,自己从不多拿一分钱。王国财对村里每花一笔资金,他都精打细算,跟自己家过日子没什么两样。2001年,他决定取消村食堂,乡干部下乡到西沟村都是吃派饭。他规定,吃派饭先从村干部家开始,然后是本村的乡干部家,再就是本村的教师家,最后是群众家,这样,一年下来,村招待费仅为300元左右。王国财和村干部从不大吃大喝。上山搞山建时,他和村干部就带饭上山;有时预计半天的活,不用带中午饭,贪晌时,他们就饿着肚子,直到干完活再回家吃饭。在村里工作时,中午就回家吃饭。
到了2003年,西沟村已经拥有一座两层的太阳能办公楼和一个万株果树的果园,村有固定资产450万元,村每年稳定收入在6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虽然富裕了,王国财却依然过紧巴日子。王国财外事较多,经常到朝阳办事,可他从来不轻易“打的”,不住招待所。能当天返回的,决不拖到第二天;实在回不去,就住在城里的女儿家。到街上去办事,近处的他就步行,远处的他就骑女儿家的自行车。鉴于王书记的突出,乡里领导研究决定把他调到乡政府水利站工作,这样退休以后福利待遇能好一点,但是被老书记婉言拒绝了,他说:“现在工作岗位少,机会留给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吧,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乡里的建设需要人才啊!”本可以到乡政府上班,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他却选择了坚守在这片土生土长的地方。
1975年,王国财当选为西沟村支书,直到2011年退休,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36个年头,他从最年轻的书记成为全县在支书岗位工作时间最长的村支书。
如今的大西沟村背倚风光秀美、驰名中外的云蒙山,村内葱葱茏茏,只要目及到的地方就有果树在生长,果树成为大西沟村的“摇钱树”。曾被省旅游局批准为农家旅游度假村、省旅游专业村、朝阳市和朝阳县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坚守是最长情的告白,爱一个地方,是用自己的双手把她建设得更美好。30岁踏入村支书的岗位,到66岁退休,王书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了36年。从大西沟村远望云蒙山,几块大块的岩石中间裸露的部分形成了英文“LOVE”,非常逼真。“LOVE”是中文“爱”的意思,这是在山川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老支书的赤子情怀吗?每一株枝繁叶茂的果树都是他是植下的希望,每一条每一座桥都延伸了西沟村的梦想。云蒙山作证,一个带头致富的老劳模,一个正直无私大在岗36年的老支书,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西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