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朝阳文学志 > 记录 > 搜来麟角振文坛
2022-03-22 10:02:40 

搜来麟角振文坛

—— ——序邸玉超《许植椿诗词校注》


孙 超
    搜求往圣佚文,古来不乏其人,且多有探珠之喜。近来朝阳文坛传扬一盛事,文学馆发现一部前清举人线装手抄诗稿,保存完好,历历可观。未几,馆长邸玉超将书稿影印成集,赠我一册,并述及所以。闻其言观其书,不禁欣欣然。
    与玉超兄既为同事,又是藏书好友,每有收获,则奇品共赏。两年前玉超职任作协主席,遂将此发扬光大,创立文学馆。其始也,广搜旧书信息,倾资以购,规模初具,为省内外所资鉴。曾邀我做文学馆前言,又相谋易址,终成大观。然虽有同道踵继加盟,地方文学史籍藏品犹嫌稀少。此部复印稿本,目前堪称最有价值者。
    旧时文人限于历史条件,其作品付之梨枣者鲜矣。文名著于乡里者,多有转抄,否则仅存自编自录的一二孤本,而这些文本至今犹百无一二。我曾应约整理地方民国文人诗作,发现散失严重。如沈鸣诗,其大部分作品在当时就因故抄家焚毁。亦有文革焚毁者、后人弃失者,不一而足。此书稿,渡尽劫波,流传至今,于朝阳县全国楹联名家倪烈忱先生遗物中,惊鸿现世,实属难得。因此,玉超兄宝其价值,影印之余,今又费尽心力,详加考据,以利观瞻,传之后世,洵乃得其宜也。
一、诗人生平撮要
    许植椿,嘉庆乙卯(1819年)三月十五日生,卒于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二十三日。字培之,号古樵,今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人。许氏籍贯山东文登县,乃朝阳早期移民。曾祖父大成,至祖果家境渐为殷实,延师课读,文脉初兴。父清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十六日,卒于咸丰二年(1853)十二月二十三日.字质民,号五峰。娶妻两房,先陈氏生植桐、植椿,续娶刘氏,生植槐、植棠。清治曾跻身增广生员,诸子少小文章熏染,诗文附骥,一时父子竞学,家声渐隆。有秀才许植桐和举人植椿成就功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许植椿以直隶承德府朝阳县附生身份,赴北京参加道光甲辰恩科乡试。当年全国各省正榜中举人数1254人,副榜221人,许植椿金榜题名,列顺天府考区正榜举人239人中的232位,为本届朝阳地区唯一一位。
清代科举由秀才、举人、进士而升堂入室。秀才生员又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政府膳食供给。欲入举人、进士之阶,还须参加省级乡试。乡试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进士在春季,亦称春闱。朝阳所在的热河(承德府)士子乡试地点为京城顺天,即内城东南隅的贡院
据《道光甲辰恩科直省同年录》,许植椿所在的顺天考点彼时考官三人:左都御史续任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刑部右侍郎续任山东巡抚张沣中、内阁学士续任工部右侍郎罗文俊,其人数多于其他省份均为两名主副考官的额度,职级也高,且四书诗题三、赋得命题诗一,均由“钦命”。此缘于顺天考区考生人数、定额众多,直隶大省、京畿之地文风之盛。“钦命”考题分别为:
    钦命四书诗题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悠久所以成物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
    以上诸题分别出自《论语》《中庸》《孟子》以及魏晋人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此一榜人物荟萃,佳构纷出,武水人李说严撰《直省乡墨清醇》点评。同榜李鸿章在试后三十年出资发起辑录名录,迨至光绪三年(1877年)始成,其时许举人已故去九年矣。
    许植椿中举后并未步入仕途,优游诗书课业以及医术,终此一生。许氏与一山之隔的山咀子孙氏家族交往颇深,许植桐曾迎娶孙氏女为妻。至孙氏孙辈,昆仲三人次第考取两举人一进士,门前旗杆林立,被乡人称为“石林”。许秀才孙女嫁孙宝琮,宝琮行二,二十五岁由会试、殿试,联捷进士。许氏作为双重姻亲,晚年对孙氏人才的培养有莫大之功。其中孙宝珊,行三,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顺天乡试,中式二十五名举人,时年二十岁。在其履历填写的十余位授业师中许举人列第二位,云:“许古樵夫子,讳植椿,道光甲辰科顺天举人”。据传举人病故时,孙氏倾资财大宴三天,并以“八珍”之一烤乳猪成席。许氏后人延续文脉仁术,孙辈许钟令曾中秀才,余者各代读书学医,不辍家学。今存古院落一处,旗杆座石一对、洛阳牡丹一丛。其旧址,于近年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举人诗作赏析
    许举人遗作唯有百五十余首诗词,内容多叙写生活、铺陈情感,目之所及,文心独具,妙笔生花。其寓情于景,取譬自如,尽显一代传统雅士应有的性情恬适、才情恣肆之风神。
    “口不绝音忽到秋,书声宛带竹声流”(《秋夜读书》),呈现了求学者青灯黄卷、忘形物我的苦;“终日优游无个事,看花常把小栏凭”(《书斋偶成》),写出了诗人课余之暇,观风赏景之乐。一苦一乐,一张一弛,体现了诗人芸窗斗室况味。许氏兄弟深居乡村,耕读为业,孜孜以图,其执卷吟哦,凭栏寄傲,乃为诗人本事。故诗集中多有作者俯拾家乡常见景物,援笔成句,尽抒家山爱意。间或访友、聚会、郊游,所闻所感,亦可从中了见情愫。而其他咏史言志之属,亦未尝不吐露出旧时文人所共有的襟抱与格局。
    在诸多作品中,田园山水诗类堪称擅场,《赠杨处士山村》(二):“高风寄托在田园”,言人言己。其中于花木题材着墨较多,但不落俗套,拈词设句每于古风盎然中翻出新意。“花到秋深清又洁,人心何必爱浓妆”(《咏白菊》)、“秋雨秋风杨柳津,叶疏枝秃不如春。劝君莫忘长亭外,曾折千条赠故人”(《秋柳》)看花非花,写树非树,以诗人之笔,逞讽诵之能。其二十首凤凰山组诗,空灵隽永,笔力脱俗,字字珠玑,堪称其代表作品。而“千年石洞号朝阳,因起山名是凤凰”、“两个山公驮水去,随他石径上峰头”等句,为解读朝阳凤凰山历史提供了考据资料。笔者曾以《佛山诗笔两相宜》 为题专文述之。
    古有试帖诗一体,系科考内容,其肇兴唐代,迨至清朝对其限制尤严。许植椿正当其时。约略梳理,此类诗有七八首,诗题均有出处,韵脚用句中字。如诗题《买丝绣作平原君》,出唐李贺的《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首句“岂少佳公子,平原更慕殷”破题,用韵为含“春”的平水韵“上平十一真”韵。《一枝红杏出墙来·得红字五言八韵》,即为标准范式之一。
    举人应试的钦命四书诗题中,最后一题“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即为此类,句出《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如第二名的应试诗《赋得言去其辩得诚字五言八韵》的前两句:“言自枢机懔,诗传吉甫赓。修辞严去辩,居业贵存诚”,前一句破题,枢机,《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第二句承题,进一步解读“言去其辩”诗题。该诗为第二名周寿昌的应试诗,采用仄起平收格式,为平水韵“下平八庚”韵,雅切得体。
    在戴言先生所著的《朝阳文学史》中,对许诗题材曾有概述:“绝对不涉及时事、政治,大部分是山水草木、四时风光,少部分是途中见闻,怀乡和闺怨”,乃是有的放矢。但据实而言,人事即时政。诗集部分作品,如“欲把清砧阶上试,薄衣难耐五更寒”(《夜坐》)、“骨彻凉风心却热,望郎不到几徘徊”(《消寒》)之类,并非仅为闺怨,亦有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之意。“大鹏本是垂天翼,反惹鸴鸠笑不禁”(《白门闲居有感》二),此当为内外因引发诗人的思绪不平。诗题以“白门”自命,道出了作者自谦与自励心理。
    许植椿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帝,在世五十一载,虽无宦迹可寻,其功名文章也应震动乡梓。然观其身后,可谓声名不显。翻阅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惜无诗人作品,仅有其兄许植桐一诗被录入,这也是许植桐唯一一首存世作品。该诗颔联:“塔矗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九十年代为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的马萧萧先生书丹并刻挂于凤凰山朝阳洞。
三、诗中信息检讨
    许氏手抄诗稿并无序跋和注释之语,对了解诗人背景有一定困难。然诗乃心声,从作品述及诗人行止踪迹中,仍可捕捉许多历史信息。略略统计,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诗作时间。其中有两首诗作有迹可查。其一,《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丁未年,结合作者出生于1819年,应为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时年29岁。
    其二,诗题《闰八月十五玩月》(二首)。闰年、闰月乃历法现象,闰年一般每2、3年一闰,19年七闰。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查阅年历,出现闰八月的年份,其相应的时间为:1718年、1851年、1862年。以许氏生卒年1819至1869年,1851年、1862年皆有可能。即作者时年33岁或44岁。
    (二)作品排序问题。依据《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和《闰八月十五玩月》两首诗的创作时间,以及在诗集中的排列次序可知,此抄本中的作品乃以创作时间之先后,依次排列。
    (三)作者曾考进士而不第。诗稿开篇第一首诗即为《出古北口》,古北口古为交通要道,位于今北京密云,以此为标志,从北京向北出长城,咸称口外。《出古北口》诗后数首内容均为秋景,因此当为参加乡试(秋闱)所作,即道光甲辰(1844年)之秋。时年26岁。
    在抄本终篇部分又一首《过古北口见长城见感十二韵》,亦为进京之行。依据诗人已考取举人,集中又无访京城之诗,且上几首均为春景内容,故推断此行当为赴京参加会试(春闱)之举。
    (四)诗集时间跨度。以诗集顺序,诗人26岁第一次《出古北口》参加顺天秋试,29岁《丁未秋客邑中重阳日无有作登高会者感而有作》,继之《闰八月十五玩月》,推断时年33岁或44岁,但结合诗的前后关联当为33岁。而《过古北口见长城见感十二韵》为应会试,以每三年一次考试规律,诗人在29、32、35岁的年纪均有可能,结合诗作的延续,35岁为宜。诗集时间跨度应为10年左右。《朝阳文学史》称许诗:“时间跨度不大,大部分作于1840年后”,事实上所有作品创作时间,均于诗人中举的1844年以后。
    (五)作者赋诗纪事。典雅工切,平和冲淡的诗风贯通许诗始终,从中见仁见智见性。然有一首诗却异常突兀,语带机锋,这便是《鸠与鹊争巢》。此七言四首组诗一唱三叹,用词旨趣亦迥异他诗:“树梢日日费经营,恨我一生室未成。绿柳林边来拙鸟,几回驱逐几回争”“鹊之佳名上界标,也从天上架仙桥。于今再奋填桥力,斗到斜阳恨未消”。此诗若非闲处用笔,则事关重大,或影响深巨。
    (六)抄本封面文字及抄者存疑。手抄本为宣纸竖行书写,封面居中署“许植椿诗选”,左上角犹书“十美不存”,此者或有区处。“十美” 出清初张潮辑《虞初新志》。宸濠请六如(唐伯虎)作“十美图”献上,惜六宫只“觅得九人”,作“九美图”。 宸濠以为“十美欠一,殊属缺陷”,故又“举一人以充其数”。 基于此,庶几可窥手抄者之寄意,其一是此本非全本,且全本已“不存”;其二抄者非作者许植椿本人。至于诗稿天头出现的校对字体,与正文有异,当另有他人为之。其三抄本掺入他人作品,或有他用。
    玉超兄在对抄本整理拍照时,发现其一折页少掉一面。另《朝阳文学史》有一首(《<白门闲居有感>之二》,并不在抄本内,无之二亦无之一。或可说明此抄本愈加“十美不存”了。
四、流行版本甄别
    作为朝阳县史上25名举人之一,许诗迨至近年陆续面世。1983年1月,朝阳县政协、《朝阳县志》编委办编辑出版《朝阳历代诗词歌赋》,此为许植椿诗作披露于世之第一遭。其前言有:在征集文史资料工作过程中,发现一批汉唐以来有关本县的诗词歌赋云云。笔者以为,此“发现”之功,当在民国前后。其中此书录许诗四题17首。1991年潘英喜出版《朝阳历代诗词选》,录许诗三题9首,均在《朝阳历代诗词歌赋》之列。
    1993年出版的《朝阳文学史》,引许诗多首。笔者存有戴老复印件,曾出示给邸老师参校,除页码次序不同,内容、字体等,与手抄本全无二致。戴本次序不同乃因装订时所扰乱,同时所引诗句多有舛误。由此观之,戴本、邸本,均源自一本,即倪氏家藏手抄本。唯《朝阳历代诗词歌赋》本出处不详。
    然与邸兄讨论中,发现多有疑者。
     其一,手抄本中杂入他人作品,计有文奎诗三首、许凤林诗一首。均为诗前同一笔体署名。文奎,据今人所云乃陕西人,清末游学到朝阳。许凤林为诗人之侄。文奎三首诗据诗题均作于北京至朝阳途中,或为初来朝阳、或顺天乡试之作。许凤林诗为试帖诗。以上四诗之作者应无争议。
    可疑者,手抄本中犹有十一首诗词,曾署在他人名下。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录林奎翰《游凤凰山四首》中,有两首出自抄本。署名林诗:“木鱼敲破半空烟,一片经声古洞前。到此已教天路近,可能昂首会群仙”与抄本诗:“木鱼敲破半空烟,一片梵音古洞前。到此始知天路近,云霄回首谢群仙”虽数字之异,但就其意境不可同日而语。另一首依然。据此或有一种可能,二人为师徒关系,许为林改诗,抄者不识而录入。林生卒年及履历不详,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卷二十“选举”:“林奎翰 岁贡”。另,曾做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人胡家钰的授业师:“星垣林夫子,林奎翰,朝阳县廪生”(《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朝阳历代诗词歌赋》称“林奎翰,朝阳县南林家洼人,清岁贡。”
    其后的《朝阳历代诗词歌赋》中,将抄本中三首词署名文奎;《朝阳历代诗词选》沿用《朝阳历代诗词歌赋》,更将《朝邑怀古四时竹枝词》八首亦署名文奎,不知所据。另,许氏后人以为“文奎”为诗人自拟名,因诗人中举后,曾有一匾额“文魁”悬于堂上。 
    至若《古韵今风吟凤凰》等所引许诗,一仍诸版本其旧。
五、注文释意启幽思
    古来诗易作,解读犹难。况世易时移,语言环境多有演变,校勘之任,难得愉快。好在玉超兄乃国家一级作家,由诗入文坛,多有积淀,考据注释信手拈来。去获得复件两月余,即告功成,其勤谨敏捷,令人称赏。他在注释“一年一度一登高,仲伯联吟逸兴豪。今日家山临眺处,吾兄彤管自挥毫”一诗时,云
    伯仲:古时常用的排序,多用于兄弟排行。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后“叔”不常用也常把“季”放在第三位。根据《许门谱书》,许植椿兄弟四人,胞兄许植桐、同父异母弟许植棠、许植槐。诗中“吾兄”指许植桐。其有诗才。《朝阳文学史》等称许植桐为许植椿之胞弟。
    此处非唯详细解读“伯仲”之意,还参照《许门谱书》加以佐证,同时指谬《朝阳文学史》,并附入许植桐之诗,可见注释者之用工。
   注释《过凤凰岭》,尤有见地,不妨照录:
   戴言著《朝阳文学史》中《过凤凰岭》为许植椿作。末句是“不知何乡是故乡。”《古诗新墨凤凰山——书法作品集》中此诗作者为文奎。此书法作品集之所以选录《过凤凰岭》,乃认为此诗是写朝阳凤凰山。实际上,这首诗肯定不是写的朝阳市的凤凰山,因为如果作者登凤凰山游览,决不能用《过凤凰岭》作题,一般来讲,只有岭才可以“过”;《许植椿诗选》抄本,《过凤凰岭》之后就是《过祥云岭》,可见这是作者同时游历且赋诗的地方。朝阳市附近只有平泉县七沟镇境具有这两道岭。
    此可谓一注解四疑:一是尾句之失;二是作者之异;三是地名之辨;四是“过”字之论。继之详考掌故,以证非平泉凤凰岭而不能胜任。此者,倘非腹有诗书、放开眼界,势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其不苟同、不盲从的严谨治学精神,时见于字里行间。需补充的是,就诗中“高冈回首天涯望,不识何乡是故乡”一句已证其非。《朝阳文学史》的末句不可采信。“不知”的“知”字为平声,而此音步须为仄声,许诗“识”字为入声字,仄声,合律。文奎诗词作品,就八十年代以来的出版物来看,不包括此首。
    许氏深谙传统诗词用韵用典之道,故作品遣词造句,工稳典雅,每有用意。《四时竹枝词》《冬日吊古》之“彤云密布朔风吹”句,抄本作“彤云密布朔风催”,而戴老作“彤云密布朔风吹”,一字之差,面目皆非。观诗中韵脚“梅”、“回”可知,作者用平水韵上平十灰韵,“催”在此韵中,而“吹”则属上平四支韵,二者不能混用。此外《游凤凰山》第一首中,手抄本尾句为“细询檀越住何乡”,其它如“细问檀越住何乡”、“细问檀越住何方”,“问”字当平而仄,皆误。尾字“方”,依平仄看,无妨,且与“房”、“香”,同在下平七阳韵部。尽管如此,终有不忠实原著之嫌,纯系校对不严所致。
    这里需补充说明的是,集中多有题秋诗,常出现“砧杵”(《秋虫》)、“清砧” (《夜坐》)等,此为古人常用典故。“砧”指捣衣垫在下面的砧板鈇,“鈇”、“ 夫” 谐音,因以做思夫隐语。“衣再捣”(《悲秋》)等,亦属此类。又,《秋夜》中有“井”、“桐”字样。其原本“井畔风吹枫桐叶落”,多出一字,当取“桐”字。古人以井桐做吟秋的常用熟典,“金井梧桐秋叶黄”(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井桐叶落池荷尽” (宋代欧阳修《宿云梦馆》);“井梧飞叶送秋声”(宋代裘万顷《早作》)。他如“怅望大刀头”(《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刀头”:《汉书·李陵传》记载,汉武帝时李陵败降匈奴,昭帝即位,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刀环在刀之头,后即以“大刀头”作“还”字的隐语。
    朝阳自两汉以降,代为重镇,其城池辐辏、人文鼎盛,冠绝北方。有明一代辟为牧场,清朝开边,置厅设府,重开尧舜气象。据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从嘉庆至光绪百余年间,朝阳县科试中举人者19人,列热河一域前茅。许氏一门三士,况许植椿位居全县举人第六,堪称硕学鸿儒。今时代新启,古籍重现,是以玉超馆长念兹在兹,将此遗编复制校勘,复得辽宁人民出版社鼎助,广加播布。此举也,非唯发古文人幽光、补文学馆空白,其绳继文脉、美誉家山、砥砺同学,亦有莫大之功。   
    珠排玉耸起峰峦,重镇千年锷未残。时代又开新气象,搜来麟角振文坛。感念于此,从其请,襄其志,以为序也。
    又及:适值2019年五一,倪烈忱长子华杰受许家人之托,请为许植椿作诗评。故云:许氏诗作典雅恬适,气象高古。或写景寄情,或怀古明志,设喻取譬,风流蕴藉。不与时人争地步,唯留大块证诗心。不知然否?
    未几,诗人第七代嫡孙许宏勋,以族人口传先人遗诗“风吹猛雨洒飞尘,湿透征袍冷透身。自笑不如田舍叟,倚门扶杖看行人”, 问“洒”字妥否,余以唐代崔道融的《溪上遇雨二首》:“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之“洒”字出处答之。此诗为举人进京赶考时路上遇雨所作,用上平十一真韵,工稳切题,可补诗集之缺。
                                               初稿于2019年1月2日,5月16日改定
                                               2021年10月30日、11月1日两日再改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省楹联城市联盟执行主席,朝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朝阳市文联创作评论部主任)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