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诗歌 > 红山沉思(组诗)
2022-03-11 17:58:16 

红山沉思(组诗)


朱 赤
一、六千三百年前的炊烟
 
升起来啦
玉兵作坊的袅袅炊烟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中
沿太极曲线的神秘方位
踏勘六千三百年的岁月风霜
日出日落的震巽变幻
天地人的和谐圆满
有风、云、雷、电
穿行于时空轨迹
耸立如帝王陵寝的威仪
长长祭坛拜垫上
曾跪倒八方拥戴
声震远古洪荒的呼啸里
端庄着红山女神的风采
仰视于天
一部太阳历法
引领我们走进
原初部落
那文明的光芒
万丈异采
在先民手上
飞动、闪耀
如此孰悉、亲切
有如
我们仰视日出日落
遥见那老哈河上、茫茫草原上空的炊烟
正袅袅于二十一世纪的习习春风……
 
二、在1906年一个苦风凄雨的夜晚
 
 黄昏深沉
雨声啁啾
太阳月亮骑着流光走的很远
我们在追寻她的背影
谁,于水草里
于游鱼的弧线里
于瞬息千年的
光亮的手臂上
风从燕山山脉游说
风从喀喇沁草原游说
一条暗红色土壤
挂着一脸愁怅与疑惑
拉出一道亮晶晶的拉木伦河
由西向东
绵延如冷凝的闪电
蜿蜒开去
一条七色彩带
束上辽西大地的粗腰
掀开
彩带的流苏
剥落历史的浮云
溅出文明的浪花朵朵
溅出
1906年一个苦风凄雨的夜晚
 
三、蜷伏的勾联
 
历史历经几多风雨苦霜
犹蜷伏在清康熙十八年的
喀拉沁王府花厅
一个仁丹胡的矮个子琉球人
一个名叫乌居龙藏的
日本考古学者
王府的教师
啜了口中国香茶
眯缝着细细的
闪烁不定的眼睛
在一幅中国地图上
瞄来瞄去
突地
又嘎然停伫在桑叶形的一角,
停伫在热河内蒙的丘岭上
那个仁丹胡微微颤抖
牵动着下垂的嘴角
闪烁的目光
又象一根吞吐的蛇信
环绕着标志着古墓群的地方
盘算着
入地三尺
探向遥远的昨天
于是
这最初的无声的脚音
却踏响了
热河群落”红山”积石冢的
文化谜面
接踵而至
1919年的雨季
在内蒙东部
在一个世人陌生的林西
一个碧眼金发的神甫
他,大黄牙嚼着
巴黎圣母院小超市
出售的口香糖
他戴着一顶
自然科学博士的软沿帽
一步步踏过赤峰朝阳
踏过1922年—1924年的四季风雨
踏遍了
华夏二十二个新石器遗址
在他的黑色背囊里
已是偷偷塞满了
所有异国掠夺者的野心与贪婪

四、中国,第一位红山文化学者
 
那些,打着学者幌子的小偷的脚步声
惊起了
一道中国文化的光芒
一顶硕士头巾
闪耀一腔热爱祖国的
赤子真诚
一柱中国人的血管里
轰响着他的父辈
梁启超先生的血脉
光芒逶迤,由东北通辽起起程
跋涉于白山黑水,林东、林西
踏遍,苍茫赤峰
/一把小小鹤嘴锄
开掘着中国人自己
探索祖
终于,1930年的一个初夏
中国考古研究
步入了漫漫长廊
当黑龙江上
昂昂溪新石器遗址的信息
春风一样
催开了梁思永拳拳的心花
这个少年学成的六君子的后代
正要整装待发
而大自然无情
冰天雪地的严寒已扑向北方
但,任何风险
即使冻落了初行的征程
也冻不住一颗火热的心
1930年9月19日
这个铿镪着历史响声的日子
梁思以他胸膛里祖先的火种
点燃了中国考古史上
第一柱篝火
不顾途中鼠疫横行
取道东北,南下热河
踏进林西
踏进“哈拉海”沙窝子地
不料,又是寒潮袭来
探测再次遇阻
梁思永义无返顾
又踏赤峰
又一次登上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
中心
可是,平地风雷
战争的硝烟
侵略的炮火
转眼间又弥漫了东北三省
哦!几次辗战
几次遇阻
九九八十一难
皇天厚土
岂能遮掩一颗拳拳之心
 
 五、沉思
 
在阳光里寻找阴影
阴影已是一轮月晕
在月色里寻找琼浆
琼浆在一只陶罐里芬芳
俯耳倾听
有小风吹皱
生命的响
沉淀
半罐水的流动
清清
轻轻
剖开岁月的陶土
几许刻痕
——人喧马嘶
刀光剑影
奔突群雄逐鹿的蹄印
 
缕缕小草,飘曳
网不住深藏的游鱼
只隐隐约约撩看
水花泛起风声
茫茫积石冢群
年年野草
那绿那红
翻开碎碎陶片
那散失的旧时细节
也夹闪着
沉思的眼睛
遥看历史的脸色
似烟、似雾、似云、似尘土
飞扬而逝
岁月匆匆,脚步倏忽
感悟与唏嘘的歌吟
在诗人的笔端涌动
我们的先人
崇敬风雨、崇敬雷电
崇敬田野与森林
崇敬高耸的岩石
崇敬玉石的剔透晶莹
把一种神秘的感知与期冀
描画成鳞甲闪闪的龙
把心灵的梦幻
凿刻成玉鸟的飞腾
崇龙尚玉的红山先人
几多血汗与智慧
建起了原初的宫殿
风流时光
2001年夏天的中国天空
彩虹片片,笑语声声
一双双踏破山河的铁鞋
歇脚在赤峰草帽山下
从深深泥土的襟怀里
捧出了隽刻有文字符号的陶片
——文明的印证

六、雾 花
 
在看不见的河流上
寻找一个美丽帆影
寻找一朵裹在雾气里的花
它在长长的时空隧道里
飘移,飘移
即使,有异域窥视
有掠夺的风雷
那五百多处遗址的野草
年年,野火春风泛绿
一道又一道
探索与猜想的目光
一盏盏探照未知的灯炬
从不曾熄灭
何处
是红山人繁衍生息的家园
何处是辉煌的祖居
中国文明史的一个美丽故事
怎样勘踏它的神秘谜踪
半个世纪的路不是很长
半个世纪的路不是很短
谁能数的清……
多少座峰峦、
遍插了多少寻根问祖的
三角形小旗
绵延三十华里的群山徊环
虻牛河日夜流淌着
无语的变迁
1981年的春风
叩开了辽宁省博物馆的门扉
一支研考队伍踏遍青山
牛河梁的桃花一夜雄起
从一堆堆散落的陶片中
一个马蹄形玉器
拉开了
红山积石冢神秘的序幕
令举世惊讶
就在修梯田砌猪圈的荒唐里
竟埋藏一个
惊天动地的王国
生活在平原上的祖先
却把墓葬
选择在海拔550——650米的高处
这是对石的崇拜
是对天神靠拢
是用神圣的石头
来保护红山人安息的灵魂
那一排排
整齐排列的彩陶筒
传递着怎样一种信息
是贯通天地的象征
还是祭祀的灵器
开棺定论
一座石廓揭开层层迷雾
从件件玉器的花卉图案里
我们闻到了一个花族部落的
生活炊烟
终于,一缕电波 
自1986年24日的日历牌上飞起 
自新华社总编室的荧屏 
穿越蓝天白云 
向世界发射: 
在中国,在中国辽宁西部 
一个古文明国家惊现 
它座落于5000年以远 
自此,人类历史 
将重新审视黄河摇篮的经典 
祭坛、庙宇、积石冢 
三位一体的神奇布局 
源远流长 
绵延延续,直达明清两朝的 
北京天坛、太庙、十三陵 
悠悠古老中华 
曾被秦始皇的一座长城 
蒙住了眼睛 
而历史 
永远是一座真实存在的山脉 
它不是转眼无影无踪的雾障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标杆 
它召唤人们 
走进巍巍长城以北古文化的 
辉煌档案 
去探视 
遥远的老宅 
那文明的高大背影 
从多个中心、多个支系的 
西辽河流域、燕山南北、长城地带 
寻觅深深浅浅的车辙 
寻觅原初的人烟村庄 
寻觅农耕桑麻、采集狩猎 
寻觅兴隆洼文化、赵家沟文化的 
枝节叶脉 
以及,发源于关中盆地的 
仰韶文化、大汶文化的姻亲 
岁月生存繁衍的钮带 
从河西走廊穿越燕山以北 
徜徉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 
汇成了红山文化 
汇成了中国东北的新石器文化的 
辉煌核心 
 
    七、春风

春风穿越,穴地的灶火闪耀光彩
黄粱熟了,我闻到了远古生命的浓香——
那青草树枝搭建的门廊
那黄土糠草涂抹的茅房
那盛满干果的陶罐
那储藏薯菽的地仓
走进去,我走进去
与先人肩挨肩坐下
凝视他(她)们的微笑
聆听他(她)们的俚歌
我闻到了他(她)们的体香
那个婷婷女儿
给我捧出了清醇的琼浆
还没喝,就在这陶罐里醉了——
那是一股新粮的米香
那是一股陌上的花香
那是一股原初的情愫
那是一种生命的张扬
哦!蓦地的陶埙
吹打,是婚嫁?是爱殇?
是出征?是稼樯?
浩浩荡荡
是狩猎归来,是祭祀八方
哦!多好啊
请让我也跨入队列
畅游新石器的光芒
唱天籁的歌,跳蛮荒的舞
不必躲避三聚氰氨
不必小心阴谋阳谋
这里没有红灯黄灯的禁忌
这里没有非典禽流感的张狂
哦!请留下我,我的先人
 
给我落户,请给我半间穴地
半间灶堂
一把石犁石斧
开一垄豆黍,一池清塘
还要,案几半张
再给我笔,给我柳枝的笔
或者,竹简的雕刀,或者记事的绳结
让我写出蝴蝶的爱情
大雁的畅想
我还要,半片亮窗
我要把我亲爱的人接来
即使,她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接来所有能够爱我的女人
和所有我爱的女人
没有爱情的生活不是完整的生活
阳刚的太阳一定伴有温柔的月光
我心中的爱是善良的歌
是智慧的舞
就像这5500年以远的玉器兵工
是生存文明的华章
我确信,所有的美丽蝴蝶
都会滑翔于生命的弓弦
与我共舞共唱:
“砺石为器,冶陶为具
穴地而居。纫褐而衣”
哦!来吧在这五月
在这天光水色的温暖季节
把蓝天徐徐拉近
让太阳高吊着为我追光
把大海轻轻翻转
让咸泪的海水化作甜甜琼浆
再写一万行诗好吗
再点燃一次十八枝生日红烛好吗
再步入婚礼的厅堂好吗
或者,让我左手牵着远古,右手牵着未来
飞过一万座大山,跨越一万个海洋
作一次宇宙八万里航天
让我和所有爱我的、我爱的
飞禽、走兽、昆虫、细菌
小草、灰尘……
开始生命欢乐的翱翔
就从这牛河梁祭坛开始
就从石头里的生命开始
就从一切苦难的深渊开始
就从一切欢乐的泪水开始
就从一切开始的时候开始
就从一切结束的时候开始……
哦哦!已经煮了悠悠岁月的
黄粱熟了,鹿纹黑彩盆盛满了
热腾腾的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的
多元文化
多香……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