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读《我与地坛》是在大一的时候,史铁生描写的母爱令我大为动容,所提炼的人生感触也深印在青春脑海。或者那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体会不到作者对于苦难的咀嚼、接纳和超脱,亦不会深深体悟至亲逝去后那本由遗憾搅动的疼痛。那时的我,只感觉史铁生的文字深沉、富有智性的思考及思想的力量。
《我与地坛》是以眼睛、心灵的双重维度,讲述了一个人同生命本身的对话。在文中,作者叙述了它和地坛之间的牵连,那里,曾经目睹了一个失魂落魄的截瘫病人,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消磨和痛苦共生的时光,院墙、昆虫、树木、露水,他安静地看着蝉蜕,寂寞地等待暴雨骤临,在黏稠的近乎停滞的光阴中扣问存在的意义。进入到文章中段,读者会遇见一位为儿子的困苦而煎熬的母亲。她为了儿子漫无目的的“出走”而心神不定,又不得不承载儿子可能想不开而自尽的惊恐。她的步履和作者的车辙一样遍布地坛的每个角落,那种毫不张扬的爱在作者的愧疚和遗憾中愈加隽永。文章尾部,作者回顾了曾在地坛里遇见的人,或是由中年一路相持到白头的情侣,或是借酒消磨时光的老叟,还有与梦想一线之隔的运动员,以及美丽而惹人怜爱的智障女孩。不同的生活轨迹,在属于地坛这个共同的地点,成为偶然而独特的相遇,在有关地坛的光阴流转中,作者也品咂了人生的多种况味,并且同陡然而遇的苦难握手言和。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再次读《我与地坛》,书房的台灯下,泛黄的纸张在指尖摩挲声响,我略微躁动的心跟随文字逐渐安静,并且很快沉浸在作者营造的语言世界。忧郁而苍黑的古柏,镇静地望着落日余晖,落寞雨燕的高歌,将天地都衬得苍凉。那个将恳求和叮嘱压在心中的母亲,一次次地随同儿子找寻回家的路,坐卧不宁,而那个倔强又羞涩的儿子放纵着自己的任性,直到母亲离世后才追悔负疚。母爱的深沉宏大,犹如宁静而深邃的海,每一个因母亲而充盈爱的能量的孩子,也将会冲破夜的桎梏、勇敢前行。在躲闪和追忆母亲的日子里,史铁生不断寻得生的意义,他用绝望的反抗,来持续捕捉人生的价值、命运的救赎。死亡是必定到来的节日,生存却是欲望呈现的特有图景,写作是为了活着,也是蕴藏温馨和寂寥的、汹涌着希望与绝望的力量。
我想,《我与地坛》是关于作者人生的一段剪影,也是对生命本身光影的拾缀,在猜测生与死的存在意义时,作者所涉猎的范围不仅是一己悲欢,他要探讨的是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索。或许,读者在某个困惑、抑或悲观的时刻,可以在《我与地坛》中寻得些思想的启示,抑或简单地从一个长篇散文的容量中,读到母爱、梦想或者生活的百态。
而今,史铁生已离世十多年,所留给读者的,是以文字对人生光景的关注,和以哲学维度所能抵达的命题。“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将生之信仰握在掌心,便可迎接属于人生绚丽的蹈舞,而无论它被称作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都能呈现命运百转千回中永恒伫立的尊严。
原载《辽宁青年》202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