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民间小思
2023-02-01 16:14:36 

民间小思


袁海胜
                                                                   1
        世上有了秤,才算真正有了公平、公正这样的说法。
        秤衡量世间物件的轻重,像尺能厘清方寸一样。秤的大小之间,不过是由测量物件的巨细决定。大不限其巨,小不嫌其微,含融通的道理。天下万物的斤两,一秤评之。
        秤的心机显于秤杆上,这里落满了星星。无论物之大小轻重,都是由精小的点滴起步,合乎哲理。秤杆上的每一颗星星都肩负无法估量的重任,无论色彩的沉隐与明亮,它们的态度均含而不露。星星们组成玄幻阵法,暗藏天象和宇宙的宏大,并化千钧于星海,大盘定矣。秤杆上的星星何止谦逊?悄无声息中,让天下所有的轻重遵守规矩和秩序,庶几神奇?
        秤的世界里,秤砣是隐于幕后的军师。它以自己盈小之躯,压住的何止千斤万斤?大到江山、小到药草,秤对物件分量的揣量与推算,均在秤砣踽踽独步中完成。
         民间有一句话:秤砣虽小压千斤。言明秤砣身份的显要。
         每每决断,秤砣一言九鼎。秤杆上这颗星决定物品重量,毋庸置疑。秤砣是按在这颗星上的手指。
         秤的大小、样式、分工都不重要,重要的还需一双人类掌秤的手。这里关乎人间的品质、道德、公正、良心的手。不仅是秤,天下所有的器具,人都会有办法裹挟其中。
        人间分量上的争执与疑惑,都与秤无关,是掌秤的人心里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分寸。
        于是轻重之外,秤还有一个功能——甄别世风,甄别人性,甄别胸怀。
        秤行走人间的江湖,要比人类经多识广,熟识每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衡量是立世根本,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哪里缺得了秤的身影?
        人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秤去筹划解决,人却躲在了背后,好像所有责任都是秤的事。其实哪有秤什么事啊?秤杆的高低,是在人的手腕上。奸商做过偷着往秤砣里灌铅的事,有人也打过秤杆的主意,让星星出现乱象。秤砣秤杆无端起了风云,人却从中投机取利。人的心啊,比秤还难掌控。人虽然能操纵秤,但操纵不了人心。人人心里有杆秤,这杆秤,会辨出真伪善恶,把人强加给秤的责难和妄语洗清。洗清后,露出的往往是人类丑陋的嘴脸。
        秤操心人类的生计,商场菜市场,不分大小,都由它主持公道。它游历乡间,关心粮食和收成,每样它都亲自过问,并把准确的数据告诉给人。人类的一些收获,秤是唯一的见证者。
        人类的生活中,秤有时会变成隐士,但不轻易放下发言权。譬如购买物品,它们在潜意识里为人支招。像买菜买肉,买多少呢?人的犹豫间,它如耳语般提醒,人才下定决心,买N斤吧。交易后,秤再次隐身。下一次人走到水果摊前,买多少呢?秤不露声色出招,人在斤斤两两中,把细碎的时光积攒成完整的日子。
        所谓规矩和方圆,近于秤的原理。你细品吧,人生、事业、爱情、友情、家庭,所有的一切,无不出其左右。
                                                                                   2
        灯是光明的注解,讲给黑暗听。
        灯把所谓的夜幕一下子揭开,露出事情的本来面目,让夜下不来台。夜躲着灯独行,遇到灯旋即隐身,毫不迟疑。夜被灯光切割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溃不成军。但,也只有夜色和黑暗,才能尽显灯的意义。
        灯是因夜而生,宛若人间的一对欢喜冤家。
        火是灯的引路人,火用光和热安顿生灵生息,颠覆夜色或黑暗的统治权并为人类烧煮食物。火面世后,人类才算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文明生活。
        人间的事情何其繁复,饮食冷暖,火忙不过来,把夜交给了灯。
         灯让火的分工进一步明确,让人类的夜晚多出层次、多出情趣。灯借助火的力量,在夜色里分派光芒。灯是光的使者,拎着浅黄软袍一角,巡视人间,赐予人类安逸、细腻和丰盈。这位使者帮人类在黑暗中看得更远,把模糊的事情搞清楚。
        灯芯是火,这还用说吗?即使现在的电灯,仍脱不掉与火的关联。灯火——是世上极温暖也极温馨的词。万家灯火,寓意人间。
         夜的黑暗里,灯光轻柔地流向每一个角落。黑暗不肯走远,它无时不躲在灯光的背后,蹑手蹑脚,寻找机会再次占据失去的领地。灯光前进一尺,黑暗退后数丈;灯光退后一寸,黑暗像洪水一样反扑。灯光的磊落,反衬出黑暗的阴险。灯有黑暗捣鬼,正好上演生存哲学的一次辩证。
        灯的理性在于明灭有度,像人类睡眠时,一口吹灭了灯。
        黑暗比灯光更适合人类睡眠。灯与夜的推搡中,人类自然有序地安排作息。
        灯存世多久?这是一个和火何时出现一样的谜。这样的谜适合由专家和学者去推测。我个人认为,俗世的一切,均是造物主最好的安排。假如有造物主,他们赐予人类的珍品中,包括灯火。作为平民,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灯火的来路吗?
        在电还没出现的年代,灯的作用单一明了。夜幕降临,划火柴点灯——假设是一盏煤油灯——这是一种火的嫁接,妙不可言。  灯芯的火焰由小及大,浅黄的光芒水纹一样扩展,夜色极不情愿地退缩一角。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夜色仍缠绵,与灯光练太极推手。灯火摇曳,是风与灯火的密约,光的水纹变得细密,如游戏后喘息。
        灯的心事扑闪在光的眉睫上,用浅笑掩饰。灯的笑容谦逊含蓄,不出声。但看出灯心里的快乐——光在夜色里奔跑、跳跃、打滚和蹦高——在夜色里开辟一处游乐场,把躲在物件背后的暗影往光亮处拽。暗影前扑后闪、惊慌失措,灯光开始悄无声息地大笑。
        科技改变了灯的命运,也增加了灯的用途。电的参与让灯光豪情万丈。像城市的夜色,简直成了灯光的舞台。彩灯是灯的舞台妆,用各种色彩取悦人类的眼球,像三流演员的演技。相比之下,路灯朴实多了,像人类的公仆,如焦裕禄和孔繁森。往大了说,灯改变着世界;往小说,灯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灯古道热肠,给人类添彩,却忘了自己。灯走遍人间每一个角落,见到过人间各式各样的脸谱和悲喜剧,要比人有见识。虚怀若谷这样的词放到灯身上,比放到人身上合适。
        灯无论古代还是在现今,都是精神领域的中枢。灯是不折不扣的文明或文化的掌旗人。
                                                                                   3
         伞的开合与天的阴晴有关,与人的心情也有关。
         伞替人类遮挡雨雪和阳光,在雨雪的天气,为人撑开一小片雨雪不侵的空间。而伞,仍置身雨雪之中。伞承担了人的负累。
         伞有一种否定自然气候的勇气,不是为自己,而是服务于人的私欲。随时代变迁,伞沦落到为矫情的人类遮蔽阳光,何其无辜?
         伞是人类为逃避自然而创造的器具,也是人类心理上的一种依托。像“保护伞”这类负能量的现状。
         伞不失精美。从古至今,伞在人类的用具中极具文艺范。像《白蛇传》中修炼成仙的白蛇,撑着一把纸伞(后来这把伞借给了许仙),适合创作者的心思。
          纤纤女子,雨中撑伞立于西湖断桥上,即使不解风情的人,也会被唯美的画面打动。难怪许仙心神荡漾。女人撑伞,无论缘由,皆是美景。
         伞本是人间的俗物,经世一久,就融进了人的想法。汉字中,伞也极具象形,伞——看一眼,就知是人撑开的一把伞。伞的组成十分简单,伞面、伞骨、伞柄,无他。即便简单,人类也会花费心思,让本来质朴的伞变得富丽堂皇。
        很多时候,人手中的伞,并不是为了遮挡雨雪阳光,而是为了一种修饰,彰显高贵抑或淡雅。这是一种隐性的美,并不是所有人能懂。只有该懂的人明白,撑伞人就已知足。何谓知音?不过一把伞。
        伞参与人的情感,就不仅仅是一把伞的功效了。
        在人类发展史上,伞早已经容身文艺和文学。《白蛇传》中的《借伞》就是一折。天本无雨,青蛇作法,就有了雨;许仙羞于借伞,但有白蛇的柔情诱惑和鼓动,顺其自然接过她手中的伞,否则就没有了还伞这一出。爱情就是这样演绎的,伞是人、也是仙家的道具。
        北宋的欧阳修词中有一句“青凉伞上微微雨”情景绝佳。南宋的杨万里更是对伞一往情深:“伞声松径雨”、“初初雨影伞先知”云云,细数伞的独到之处。现代诗人余光中也有感叹:“……雨伞,是谁顿悟而发明?/那样纯净的几何美/用直线和曲线连成/浅弧的两端生出檐牙/雨便从十二个檐角滴下……”之后又说:“三十六根伞骨只一收/就收进一把记忆里去了……”余先生说的是伞与爱情的关联,和《白蛇传》同出一理。伞凸显爱情的绝唱还有美国影片《雨中情》,男主角唐,持伞在雨中倾情一跳,不但打动了女主角凯丝康卓,并与之一见钟情,而且还惊艳全球。这个电影桥段是人与伞演绎得极完美地组合。
         雨落在伞上“嘭嘭”跺脚,为没落到人身上着急。伞檐流淌下来的雨水是真正的珠帘,看清水滴得圆润。伞在雨中开心,早就想和雨游戏了,乘了心愿。从手柄上感觉到伞在雨中用劲,至手心微麻。伞散发出的雨气,要比雨水更沉稳。人在雨中撑伞走,自然和谐。
        伞是人间美学的折射点,是人类的文化信使。遮蔽雨雪阳光则是人的私欲。人在创造美的同时,也会轻视美。
        从一把伞上能看出人类的多重性格,也能看出世界的多样化。
                                                                                    4
        人想自视自己,离不开镜子。
        镜子中影映出的,是最真实的自我。
        镜子成功地复制着人类的空间,也包括人类自己。镜子立世信条是明察秋毫,特点是现场办公,实物消失后,它的影像便了无痕迹,从不拖泥带水,没完没了。
        镜子是民间物件里的哲学家,懂得用事实说话。在事实面前,镜子从不说谎。即便是民间俗物,镜子也是唯一不受人左右的器具。有人可以不信秤,不信钟表,不信任何东西,但他无法不相信镜子。镜子里的结果人可以无视,但找不到推脱的理由。它把事物的原本清清楚楚放在你的眼前,你还能有啥说法?
        镜子是人类嗜美后的产物。
        古人最先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非常惊恐,以为遇到了敌人。古人类对自己的相貌陌生。他们熟识身边的每一张面孔,唯独不认识自己。突然——这个词好在事情发生的点,而非面——人类醒悟到,原来水中的是自己。这个醒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进步。和发现火并学会利用火的意义一样大。在没发现这个秘密之前,人都是把面对自己的人当成了参照。从水中倒影中认识自己的脸后,人类心中的美丑观念更加清晰。水为鉴——鉴是镜子初时的叫法——这句话寓意深远,不仅限于镜的本身,还有品德和修养。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镜子堂而皇之地走进古诗词。这是镜子从民间物件,跃升到民间文化的迹象。唐宋诗词,镜子的身影不计其数。诗中的每一面镜子,寓情寓景寓物寓心,如水般光泽,代表一个时代,诸多故事。
        古人初以水为镜,后来发明了铜,用铜盆盛水,“水为鉴”具体化。合金技术出现后,古人用含铜、锡、银、铅等成分的合金打磨成镜,照人及物光鲜清晰,和现在的镜子功能一致。铜镜的形成经历殷商、春秋战国、秦、汉、晋、魏等多个朝代,几经周折后流入民间。铜镜高贵精致,不是平民百姓能享用的,“水为鉴”仍在民间持续。直到清朝出现用玻璃制成的镜子后,制镜成本锐减,镜子才得以天下流通。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常常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这已形成他一生的习惯。他希望从镜子中透视自己的灵魂,同时发现镜子的无私和坦诚。大师不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相貌自卑,反而从中发现人性弱点和缺憾。大师把镜子立在他的写字台上,他要眼瞅着自己创作。这样不仅仅为了激发灵感,也是为了更加透彻地运用文字。他称此为“映照良心”。大师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沉思,有时泪流满面。谁能体会到大师内心世界?他后来干脆把自己当成了镜子,影映人生、矫正自我。这是我看到有关镜子的故事中极启智的一个。
       “照镜子、正衣冠。”是中央对人民公仆的训诫,这个还用说吗?之后是“洗洗澡、治治病”,可谓用心良苦。公仆们应该懂得其意,不说了。
        民间物件中,镜子是人类须臾不离的用品。特别是女士,随身携带,小巧精美的镜子和粉扑、唇膏、眉笔放在一起。
        镜子剔除人性的糟粕,只留下了美。
                                                                                    5
        钟表是人类时间的掌控者,但不参与时间分配。
        时间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条件左右。
        钟表是时间的表象,而“嘀嗒、嘀嗒……”形象地凸显了时间的脚步声。
        严谨点说,钟表和时间唯有配合,绝无干涉。钟表做不了时间的主,虽然它向人类指明了时间的位置。即使钟表停止工作,不再“嘀嗒”,时间照旧像水一样从身边流走,不停留半刻。钟表出现快与慢闹性子的事,只能影响到人,对时间毫无影响。
        钟表上标明的点、分、秒只能为人类提供参考,与时间本身无关联。时间不是人类私有,它有广大的领域,包括自然、时空和宇宙。人类多么希望时间能像公交车一样停一停呀,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心挂诸事的平民也有这样的想法,像搞对象或赚第一桶金进行时。这是不可能的事。时间有情亦无情,取人之所需,失人之所想。
        俗世上还没出现钟表时,人类生活的细节无规律可言,估量着来。这让包括人在内的社会资源很难调配,是个大问题。先祖为厘正光阴花费了很多精力,历代研发出圭表、壶漏、沙漏……日观日影夜观星象等等,用以捕捉时间的脚步。像“子、丑、寅、 卯……”十二地支,及“夜半、鸡鸣、平旦、日出……”等术语,用于表明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钟表出现后,人类才真正实现掌握精准时间的愿望。
        钟表促使人类生活更趋条理性。比如有人问:“几点上班呀?”答曰:“早上七点半走,走二十分钟到单位,打卡正好。”脉络清晰。如果没有钟表,你如何回答得这样清楚?又比如,你想出差到某地,到车站查看客车运行时刻表,找一班适合的车次。如无钟点,这件事就办不成。这些都是小事,小事即身边发生的琐碎事。大事,如两会召开、领导人出访、军事行动、火箭升空、新闻发布会等等,必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钟表帮人类完成一件件大事,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民间的钟表首要功能是装饰、摆设。实乃降低钟表的品位和功能。但,吾民喜欢。这是钟表意想不到的收获。彼时钟表分上海牌、红旗牌、烟台牌、××牌等。“牌”这种无厘头的叫法,把钟表搞出等级,也属意外。
        后来的钟表样式多变,不限于座钟和挂钟,还有手表和怀表。后者多以奢侈品面世,最初是半钢全钢,后来出现钻石水晶金银等一班随从,手表的价格变化莫测。手表刚走进农家时(非干部和工人),它代表生活一个节段的殷实与富足,时间则是另外一回事。手表在老百姓家里,要比时间更受重视。民间的男婚女嫁,手表往往出现在礼单上,在婚姻这件事上有话语权。这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手表引起的时代的躁动,随社会进展逐渐平息。但现在仍有余波,左右人的价值观取向。多年前某局长在探访桥梁坍塌惨祸现场时灿烂的一笑,激怒了全国百姓,有机敏人士发现了他手腕上名贵的手表,无辜的手表成了引爆贪腐案的导火索。
        参与人类诸多事情,也是钟表的无奈。
       “嘀嗒、嘀嗒——”这是钟表叮嘱人类,时不我待,所有的事情都要抓紧办,否则大好时光都会从指缝间漏掉,空留遗憾。

                              原载《东方文学》2023年第1期
 


上一篇:北方有茶大把抓
下一篇:光阴屐齿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