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新闻 > 走进乡村送温暖 两地联谊谱新篇
2024-06-19 22:33:07 

走进乡村送温暖 两地联谊谱新篇

——---双塔区作协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公共文化服务“六进” 及与北票市作协采风联谊活动


      按照市、区文联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公共文化服务“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活动要求,双塔区作协于6月15日,组织会员到北票市北塔镇吻苏吐噜村,开展“进乡村”活动。双塔区作协主席谭凤山、副秘书长李冬梅,北票市作协主席彭曙辉,副主席丁文刚、王玉华和秘书长刘莉及两地部分作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组一行首先看望了居住在吻苏吐噜村的农民作家会员张海余,询问他的生活和创作情况,并向其赠予各类文学刊物和相关书籍50余册。张海余是北塔镇养鸡专业户,几年来,靠养鸡致富,业余时间学习诗歌创作,刻苦勤奋,两年时间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先后加入了北票市诗词协会、双塔区作协。他十分感谢双塔区作协对农民作家会员的关爱,并表示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随后,两地作协举办赠书和交流座谈会。双塔区作协向北票市作协赠送了《辽西文学》和《燕都文艺》等刊物。在场的作家们争先浏览翻阅,表示一定要充分利用家乡自己的阵地,积极写作,积极投稿。在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分享创作经验、探讨文学见解,极大地拓宽了创作视野和创作思路。
      活动最后一站是考察内蒙兴隆洼遗址“华夏第一村”。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采风活动一行人员立刻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所笼罩,遗址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数千年前的故事,岁月的沧桑在土丘与残垣断壁间清晰可感,让人不禁对先人的智慧和生活充满了好奇与遐想。兴隆洼遗址,是一处承载着八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圣地。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保存较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据考证,兴隆洼文化的创造者们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那些古老的居所遗迹,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热闹与生机,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在这里狩猎、农耕、繁衍,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明。大家惊叹于古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坚韧精神,也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采风过程中,作协会员们时而沉思,时而热烈讨论,灵感的火花在这片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土地上不断迸发。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
       时值正午,采风团一行来到田间地头,热情地与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唠家常,交谈有关农作物生长方面的话题。作家们有的即兴吟诗,有的即兴作诗,进一步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要用文字去展现乡村的魅力与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以文学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
       这次双塔作协与北票市作协的采风联谊活动,不仅增进了两个协会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感悟,为全市各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带了一个好头。               (文字:李冬梅  苏雪   摄影:王利民 秦经宇)
 
双塔区作协主席谭凤山(左)向张海余赠书



 
双塔区作协向北票市作协赠书(左起:丁文刚 谭凤山  彭曙辉)

 
作家们来到田间地头



两地采风人员合影

 
两地采风人员合影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