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要求楹联要词性对品,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类属性相同,但巧联可以适当放宽。何谓巧联呢?巧联又称机巧联,即在联句中或明或暗很巧妙地插入某些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看起来似关卡一样,透过字面另有其意。
机巧联大多从文字多样性着眼,利用中国文字的多义性,制造出别样美感。史上很多巧联的确对仗巧妙,意趣盎然,让人叹为观止。如“两舟同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后回味悠长。据说纪晓岚之妾偶得一句“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至今无人能对。早些年澳门曾就此对征下联,最终虽也评出十幅佳对,但均有凑对之嫌,无一堪比出句。可见巧联绝非闭门造车而来,皆机缘巧合之作。
机朽联中有一类笔者认为纯文字游戏的作品,如:“嗟叹嚎啕哽咽喉;泪滴湘江流满海。”“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对联确很机巧,整齐划一,文意亦通,但总给人感觉是为了作巧而巧,有卖弄文字之嫌。对此笔者略有异议。
论文字功底,史上无出司马相如之右者,其被公认为汉赋大家,代表作《子虚赋》被司马迁全文录入《史记》,可现如今又有几人能通读《子虚赋》全文?六朝以来骈文盛行,骈体名篇《滕王阁序》让王勃青史永驻。但骈文还是因太追求形式对仗而忽略文章内涵,渐被有识之士诟病,在韩、柳复古运动的倡导下,日渐衰败。
楹联虽深受大众喜爱,但因联律要求较严,很多文人不愿拘泥于此,为不被联人所轻,干脆避而远之。作为联家之间的戏作,机巧联可以让联家华山亮剑一较高下自无可厚非,但为巧而巧,以此为乐,似不可取。曲高和寡之理众人皆知,阳春白雪足矣,若必“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以显与众不同,对楹联的推广是很不利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楹联既有阳春白雪之雅,也为下里巴人所爱,雅俗共赏。很多流传甚广的名联都是浅显易懂又对杖极工,让人过目不忘。如岳王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蒲松龄励志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至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词中的佳联,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吟出几联。
联家们应该致力于楹联的推广,多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楹联精品,少刻意作巧以博眼球,以免楹联步入越来越小众的死胡同。刁钻古怪的机巧联可博一时之乐,但绝不会成为万世美谈。希望联家们不要投“机”取“巧”,“机”缘到,“巧”自合。
原载《中国楹联报》2024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