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我独爱此山。它承载起商周遗韵、晋宋风情,续写着千年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它是位于辽西朝阳的凤凰山。
盛夏时节,阴云漫卷,山风微来。慕名而至,一睹龙山(凤凰山)史韵。
《诗经·大雅·卷阿》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朝阳城向东望去,秀拔峭立的凤凰山气势磅礴。凤凰山,晋称龙山,隋时又称和龙山,清初改名凤凰山。公元345年夏,慕容皝在龙山建造了东北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龙翔佛寺。420年,龙翔佛寺的高僧释昙无竭远赴天竺,他是中国历史上略晚于法显的西行僧人,比唐玄奘还要早207年。
龙山经历代多朝构筑,形成一龛、二洞、三塔、四寺的独特景观。一龛是北魏时期的摩崖佛龛;二洞为天然佛洞,即倒坐观音洞和朝阳洞;三塔是上寺凌霄塔、中寺摩云塔和北沟大宝塔;四寺是凤凰山的四座大型寺院建筑,即华严寺、云接寺、延寿寺和天庆寺。此外,还有辽代古道降香十八盘,山门牌楼、日月亭、钟鼓楼、南天门、女神像、莲子洞。除人文古迹,凤凰山还有象鼻山、吉象湖、睡佛、金驼望月、高山流水、石鱼跃涧等自然景观。
入山,山门古色古香,飞云雕梁。两侧峰立千仞,刺入云天。树木葳蕤,掩映山石。峡谷洞开,青石底座,上覆柏油沥青。山路蜿蜒着隐入谷中深处。山门不远处,祈福园整体方形外展“凤”字剪影式造型,配以龙凤腾飞浮雕,透着大气恢宏、古朴沉稳之感。而映入眼帘的九龙壁,采用浮雕的形式,石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抚摸着石龙浮雕,如穿越一次时空,在生命的源头,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中寻找与回归。在群山面前,在宇宙之内,深刻感受到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
天气宜人,当日入山的游人并不是很多。穿行谷底,偶遇同行或是下山游人,笑谈山雄景俏。天铺云伞、古树参天,向上望天若一线,漏下丝丝谷风清凉。脚下溪水潺潺,叮咚作响,路边野花绽放,姹紫嫣红,蜜蜂起舞,彩蝶蹁跹。山风叠涌,草木馨馨、野果清香充溢着鼻腔。
在72处摩崖石龛面前,驻足良久,大大小小的石龛散落于龙山山腰之处,目之所及蔚为壮观,惊叹先人的虔诚与执着。1400多年前的悬崖高壁斧凿之声,犹在耳畔,顿觉清清凉凉。哦,原来已是山中微雨飘飘。
乔木叶抖动,甘露滑过叶面,嗖的一声,山中便窸窸窣窣地聒噪起来。谷中偶尔开起伞花,也有人挟伞而行,丝毫不减登山兴致。
行至下寺下方,突然山路高扬,一下子抬高成60度陡坡,曲曲弯弯缩入谷中,双脚丈量,腿若灌铅,如磐石压胸,吁吁气短,两侧壮树相交,遮天蔽日,仿佛一下被吞入龙山之腹,成其内脏,蠕动爬行。此时,已无暇聆听来自丛林深处的鸟鸣。
去南天门,是一条曲折的石阶路,宛若踩着蜈蚣的脚,移步天门。不过石阶还是令我想起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石阶两侧偶尔闪出成熟的野葡萄,一嘟噜,一串串,微雨润过,透着晶莹。我偷得野生半颗,入口,酸涩难耐,腮缩鼻皱。在我的身后是一对夫妻,男的体硕,女的丰膄,携手相牵,走走停停。男的以为我口渴,忙将手中的水递过来。台阶之外,青松遒劲,山榆沧桑。微凉之中,我体会到一股暖流。
登顶南天门,微雨渐收,青石之上,松木斗檐之下南天门赫然入目。南天门下是一小块条形小场,中间是青石香炉,燃尽的残香粘着刚刚的微雨,散发着湿气。两侧山脊如展开臂膀,延至无穷的远方。下过雨的山中起了雾,黛青中显着苍茫。远眺山外云雾缭绕,村舍掩映,想起元代徐再思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不过这花,只剩雨花了。
临于南天门前,眺望对面的降香十八盘,这条成于辽代供香客抵达上寺上香的小径,宛若一条虬曲的白龙,盘于崇山峻岭之上。尤其是雨中的十八盘,像是画龙点睛般又恰似神来之笔,经雨水的浸润,十八盘竟像是突然活过来一样,沐浴临风,山中起舞,活灵活现。有时大自然的美,令你词穷。
一山放过一山拦,雨后的龙山仿佛增加了灵性,抖落着湿润的雨腾空而起,俯看着朝阳城的繁华过往。行走在龙山之脊,踏实惬意。背后微雨渐收,朦朦胧胧的山梁另一头传来中寺塔的钟声。
钟声来自于摩云之塔,在绵延的山路尽头。云接寺塔,又名“摩云塔”,因山上山下均曾有寺塔,此塔又称“中寺塔”。塔建于辽代,为方形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37米。每层塔檐之间均镶嵌铜镜,四角挂风铃。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多为八角形,四方形极少,故此塔颇为珍贵。
当天中寺的人很多,几个中年妇人,来自山下,将当令的水果摘下,挑上中寺,见游人过来,高声地介绍。黑色荆条筐内桃子、家杏、桑葚,水灵灵地弥漫着诱人的果香。
雨就在这时渐渐地大了起来,寺前积了水,庙门上的朱漆更加显眼,周围的树也愈加地苍翠,山水奔着低处急急地流淌,天色也暗下来,远处烟雾迷蒙,细雨游走在龙山之脊,沙沙作响。
朝阳洞位于龙山顶峰,俗称卧佛洞,又叫卧佛寺。朝阳洞的洞口朝向西南,洞中有石佛侧卧于石床之上,头石枕和石座相连,浑然天成。
因为有雨,没能爬到上寺确实有些小小的遗憾。下山,我选择了坐景区的观光车。
车子在雨水中穿梭,细雨时疾时缓,迎窗而来。一只白狐,匆忙地冲出松林,转瞬又不见踪影,我还在想白狐的后来,谷中的风景,一帧帧地飘过。
与其说车行山中,不如说鱼游谷内更贴切。人在山中,山在画里。
原载《辽宁日报》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