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邸玉超在夫人王富云的陪同下,历经30天的艰难跋涉,风餐露宿,风雨兼程,成功到达大凌河入海口。2015年6月15日,夫妻二人从大凌河西源头河北省平泉县出发,途径内蒙古宁城县、辽宁凌源市、建昌县、喀左县、朝阳县、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市、义县、凌海市以及盘锦市3省12个县(市)区,总行程1200多华里,脚踏实地完成了徒步行走大凌河的壮举,也因此创作出版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反映大凌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大凌河传》。座谈会上,王富云介绍了行走大凌河过程中发生的感人事情。邸玉超以行走大凌河的切身体会及创作《大凌河传》的过程,告诉大家,一个人的一生总要放逐自己一次,或者是一次身体的远行,或是心灵的朝圣。一名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与会作家就“追随一条河流 溯源文学原乡”这一主题进行座谈。座谈中对邸玉超夫妇行走大凌河行为充满了崇敬之情,一致认为,邸老师行走大凌河的实践印证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他的《大凌河传》里的河流、村落、古迹和风土人情,因真实的体验而充满温度,为朝阳文学树立了“行走写作”的典范。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朝阳地域文化创作进行了交流探讨,一致认为,要向邸老师学习, 走出去,到田野、村落、河流中去,捕捉最鲜活的创作素材;沉下去,深挖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方言习俗等提炼原汁原味的文学素材,潜心创作,让文学成为传播朝阳文化的桥梁。大家畅所欲言,座谈会气氛热烈活跃。
“追随一条河流 溯源文学原乡”邸玉超夫妇行走大凌河十周年暨朝阳地域文化创作座谈会,不仅是对一段文学行走的纪念,更是对文学扎根生活、反哺乡土的精神致敬。市作协主席郑文革在总结中说,文学的深度,在于作家对土地的深情;文学的厚度,在于对历史与人文的挖掘,文学的生命力源于脚下的土地。作家们一定要担起使命,深入实际,从朝阳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多具有朝阳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市作协主席郑文革、副主席崔士学代表市作协向邸老师夫妇敬献花篮

邸玉超夫妇

与会市作协主席团成员与邸玉超夫妇合影
(左起:崔士学 郑文革 邸玉超 王富云 周艳丽 梁鼐)

邸玉超在座谈会上介绍行走大凌河及创作《大凌河传》过程

王富云讲述行走大凌河途中经历

郑文革在座谈会上总结讲话

市作协副主席崔士学在座谈会上发言

市作协副主席周艳丽在座谈会上发言

市作协副监事长、小作家会员联络部主任林志霞在座谈会上发言

今日朝阳网编辑、市作协志愿服务队副队长肖瑞雪发言

市作协副秘书长、作家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慕万冬发言

市作协传记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广才在座谈会上发言

市作协副秘书长、传记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刘丽华发言

市作协农民作家创作基地副主任孔凡宇朗诵《大凌河传》节选

市作协监事长、朝阳县作协主席刘春丽发言

市作协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马长鹏发言

市作协副主席梁鼐在座谈会上发言

座谈会现场

现场签字

与会全体人员合影
(前排左起:刘春丽 崔士学 郑文革 邸玉超 王富云 周艳丽 徐广才 邱凌)
(后排左起:马长鹏 梁鼐 肖瑞雪 林志霞 孔凡宇 慕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