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川州:难掩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2016-08-12 00:00:00 

川州:难掩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邸玉超

2016年3月29日8点,笔者前往北票市黑城子镇黑城子村,探访辽代川州城址。从北票市出发,经过三宝乡、蒙古营乡、泉巨永乡,北行40公里,到达黑城子镇。一条丁字街,街边都是商铺。街上人不稠,车也不多,显出蓝天的更加高远。有老者蹲在街角聊天,有妇女与稚童在街边前玩耍,有俩挽裤腿的壮汉在板车旁下棋,还有一少女在门市窗子里读书。有一种闲适,还有一丝寂寞飘荡在清新的空气中。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小镇,却难掩曾经的繁华喧嚣。

黑城子:一座活着的古城

《辽史·地理志》:“兴中府。太祖弟明王安端置。会同三年,诏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诛,没人,省曰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弘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咸康县。宜民县。统和中置。”白川州初置时治所在咸康县,后来迁至今天的黑城子镇。

这里西北环山,东临黑城子河,南面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川州古城座落在中间的一片冲积平原上。呈方形,每面城墙长约2里,四面各设一门,城墙四隅设均敌楼,并设瓮圈。川州古城城墙以土夯筑,现西城墙已经不存,南城墙大部分倒塌,今仅存一条隆起的土脊。北城墙虽然残破,但基本墙体还保存着,东城墙保持基本完好,尤其是东北角的城墙,保存相当完整,而且断层上夯层仍然清晰可见。据我们目测,城墙现存高约3——4米,东北角最高处约4.5—5米高,城墙底部宽约4米多,顶宽约2米。镇文化站李站长介绍,原来的城墙高有十米,宽可以跑两辆马车。我们登上东北角的城墙,城墙上长着一排腰粗的杨树,根须深深扎进土城墙,对城墙有一定保护作同行的徐广才说,这些树是当年他带领学生栽植的。站在城墙上,古城内的黑城子村尽收眼底,城墙东侧初级中学的四层教学楼略显突兀。大凌河二级支流黑城子河从城址东北流过。《塔子沟纪略》载:“黑城子小河,发源在塔子沟正东乌苏土鲁营子,三百六十里,南流七十里,归入土里根河。”

《塔子沟纪略》载:“自小城子东北行五里,距三座塔一百六十八里,有土城一座。城高六丈,东西南北各长三百六十丈,方圆计地八里。城墙虽多残缺,而规模宏敞,亦属形胜之区。瓦砾成堆,墙垣尽废,遥望一片黑影,因共呼为黑城子。至今蒙古民人皆居城外,其城内则已开辟耕种矣。城北八里,于喇嘛达拉甲格楞家,见一石碑,立于门内。首载川州重修东岳庙记。其碑阴字多模糊,尚有‘至正岁次乙酉仲夏并川州达鲁帖木耳及建平典史’字迹。盖是碑为元顺帝时所制。而黑城子,即契丹兴中府所属之川州城也。”

川州古城址内曾出土有石磨盘、铜锅、铜盆、大瓷缸、货币和铁制农业生产工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出土一方铜质“元帅府合扎都提控印”,为金代官印。在城址北面曾发现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川州东岳庙碑》一幢,碑文中有“白川岳祠,奠于坤隅”字样,碑阴刻有“川州达鲁花赤款”等文字,此系黑城子为金元时期的川州,亦即辽代第二个川州治所宜民县故址之物证。

1992年10月,黑城子镇和尚沟一农民在修梯田时发现金代少府少监张雄墓,墓志载:张雄于金正隆元年(1156年)八月葬于祖茔川州城西、宝昌寺之南的福德山。张雄墓地正位于今天黑城子镇西约一公里处,再次证明金代川州治所就在黑城子。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今天的黑城子村人仍然生活在古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工或农,或商或学。西街有镇中心小学,清代蒙古族土默特部沁布多尔济建的王子府的旧址;西邻是三层的黑城子中心卫生院楼,著名作家玛拉沁夫读小学的学校——王府小学旧址;东街是黑城子中学。就是黑城子镇政府的办公楼,也矗立在古城中。新华书社、心联电脑、五兴百货、迎宾青菜水果超市、丽莎化妆城、手机大卖场、银龙五金家电……各种门市排列在十字街。

白川州:一个逝去的城池

辽代白川州,亦简称川州,辖弘理、咸康、宜民三县。因为大凌河水患,朝廷下令将白川州治所由咸康县(今北票市南八家子四角板)移至宜民县(今北票市黑城子镇)。

2015年7月6日,笔者徒步大凌河时曾到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踏访白川州故城址。四家板村辽代城址曾出土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年)《佛顶尊圣陀罗尼幢记》,上面记载“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傅使持节诸军事白川州刺史”及“白川州咸康县令”等,据此考证,四家板村城址即辽代白川州及咸康县治。

1996年5月至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川州城址进行过考古发掘:认定该城址位于辽宁省北票南八家子乡四角板村铁道南200米处,城南部已被大凌河冲毁。从断崖上看西城墙剖面清晰,东城墙不清。从断崖上发现一夯土遗迹。夯层清晰,故在此周围布方。从出土的大量陶塑佛像头部残件及泥皮彩绘等推测,此建筑为佛寺的一部分,所发现的陶塑佛像均为贴塑。部分彩绘婆金溢彩。陶塑龙、凤残件估计为屋顶建筑之装饰。城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也指向这里就是辽代川州城。

据《热河志》记载:“在朝阳县东北六十七里辽置川州,会同中召为白川州,后省曰川州,治所咸康县,并理弘理、宜民二县,寻省弘理县。金大定四年废州以县属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元复置川州,以宜民县省入属大宁路,明初废。”《武经总要》“谓白川州,西南至霸州(即兴中府)七十里,今土默特右翼旗一百五十里,地名四角板,有废城,东西一百五丈,南北一百六丈,周不及三里。蒙名卓索喀喇城。”所记方位与《热河志》相合,地名与今天的四角板也相合。

辽代白川州迁至黑城子后,称川州。金初仍袭之,辖宜民、同昌二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降为宜民县,隶懿州。承安二年(1197年)复置川州。元代仍沿用川州之名,明废,整个川州境内遂变为牧场。

倦客流年:王寂夜宿川州城

明昌元年(1190 年),王寂以提点辽东路刑狱,驻节辽阳。斯职主管辽阳路所辖州府案件审核与监察官员。二月十二日,王寂从辽阳出发,出巡各地,曾途经川州宜民县,也就是今天的北票黑城子镇黑城子村古城。

王寂,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天德三年(1151),23岁的王寂进士及第。30岁得官辽东,开始仕途生涯。历祁县令、改方县令、入朝为谏官、授平州观察判官等。大定十七年(1177)为辽东路转运司同知。12年后的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过花甲的他受命提点辽东路刑狱,驻守辽阳。4年后王寂去世,寿六十七岁。王寂先后三次到辽东任职。著有《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拙轩集》《北迁录》等,今存《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是王寂日记体行部志。《辽东行部志》是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 提点辽东路刑狱时出巡途中所记,起自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止于四月七日。

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记载:“丙午,次宜民县,宿福严院。宜民,旧号川州,长宁军节度使。或谓白川州,故至今地名白川。本朝天会间改川州刺史,其后遭契丹之乱,残灭几尽,由是复降为县。予行宜民道中。是日,熟食节,山林间居民,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撩人归思。殊无聊,赖又念壮岁献赋上都,尝出此途,今四十年矣,虽山川依然,而苍颜华发,殆非昔日,感今怀旧,漫作诗以自遣。”诗云:

踪迹年来徧朔南,消磨髀肉困征骖。

居民胜日一百五,倦客流年六十三。

水性依然人自老,树围如此我何堪。

瓶无储粟犹归去,待有良田已是贪。

读来让人深深感到无奈、感伤和悲凉。

兴衰轮替:由牧场到繁华邑

明朝永乐以后,皇帝将川州赏给了兀良哈部做牧场,川州城就成了一座废城。清代,这里成为蒙古八旗封地,蒙古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子。后来土默特右旗因为大凌河水灾,将王府从北票下府迁到这里,黑城子再此繁荣起来。

据镇上的老人讲,那时的黑城子一带集市、商号很多,商贾云集。黑城子镇板达营村有大宁寺遗址,主体建筑已毁,现存石刻功德碑两通。石碑分别刻于1809年和1819年,尽录捐款建庙之商号、乡绅之名姓于正反两面,密密匝匝。北票市文化局副局长李秀华是个有心人,他将商号之名分类抄录如下:

  号:富有号、广和号、永丰号、协兴号、利成号、福成号、三隆号、四合号、广兴号、永顺号、成岁号、永升号、永盛号、育成号、利合号、万德号、德成号、仁义号、恒发号、福增号、增盛号、信诚号、魁发号、兴发号、聚兴号、大成号、隆和号、祥盛号、广兴号、兴盛号、西广顺号、北兴盛号、德发号、永恒号、广振号、永和号、南广顺号、永瑞号、永源号、泰悦号、广顺号、德盛号、恒裕号、四顺号、天成号、涌泉号、兴隆号、五聚号、兴义号、三盛号、大来号、兴正号。

  店:天顺店、恒升店、通顺店、兴泰店、兴隆店、四合店、三合店、来源店、广发店、同盛店、人合店、兴盛店、信诚店、永兴店、裕宁店、吉泰店、永和店、中兴店。

  永:三兴永、五聚永、兴和永、增兴永、泰来永、天源永、三合永、三泰永、兴泰永、福来永、泰发永、义盛永、兴旭永、兴增永、大来永、天德永、义丰永、通吉永、兴发永、三源永、兴隆永、宝发永、三聚永、福来永、义兴永。

  当:仁义馆、六和馆、三合馆福隆当、日兴当、王成当、元亨当、大丰当、常飞当、兴源当、大兴当、广聚当、常合当、福兴当。

  其他:东发炉、德盛炉、德成炉;德泰隆、森盛隆、福聚隆、兴泰、五合隆、常茂隆、三合隆、三胜隆;五合窑、德盛窑;敬思堂、天兴堂、泰胜堂、五合堂、泰胜堂、集益堂;万和局、增盛局、兴盛布局、德升布局、恒记布局;邱豆腐房、恒兴柴房;大盛厂、义兴厂、兴盛厂;东四合成、西四合成;福合栈、六合栈;日增利、三成居、唐布床、永瑞昌、兴聚亭;来合兴、广聚兴、广发义、日升东、福聚地、会聚和。

一个小小的州治竟然汇聚了这么多商号,可见当时的黑城子商业有多么繁荣,市井有多么繁华。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发下四张龙票 (即窑照),许可开采煤矿,“北票”开始发迹,黑城子才渐渐沉寂下来。

                                     (原载《沈阳日报》2016年8月12日)


上一篇:燕都之燕
下一篇:灵魂之岸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