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灵魂之岸
2016-08-25 00:00:00 

灵魂之岸


赵淑清

无论时代的航船怎样快速的前行,人的灵魂终究是要靠岸的。而那个居于辽西丘陵深处的古村落——乐寿就是那道在悠悠岁月中凝固的岸。

历经两百年风雨沧桑,乐寿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平静地看着山外发生的一切。她让崇山峻岭繁茂起来,让庄稼一茬一茬地长起来,也让牛羊群落壮大起来。她目送着一拨拨儿孙走向外面的世界,却把属于祖宗的草房子保留下来,任其在风剥雨蚀中苍老下去,也不肯有半点更改——也许是怕远行的儿孙认不出来吧?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四人终于走近了她。两岸青山波浪般起伏,一山未了一山迎,转过不知几道弯才到了乐寿。

车子在村头停下,一片鸟鸣簇拥而来,小村宛如一幅静态的水墨画铺在了蓝莹莹的天幕下。数十座老草房座北朝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道两侧。石头墙砌出的院子外,木栅栏围成的圈舍和荆条插的篱笆墙,让牛羊、花草一览无余。道旁的绿荫下有一架碾盘,没了碾床,碾轱辘兀自横卧着。两只家犬跑出来,张着小脸摇着尾巴,悠然自得。老人和村妇抱着孩子乘凉,却不说话,你问啥她告诉你啥,你不问,就朝你憨憨地笑。

走进村落,无论是木门还是柴门都是敞开的,世界上还有如此坦荡的胸怀吗?在如此闭塞的深山里生存,人们除了对自然的依赖,还有彼此间的相助与信任。那些牛羊驴马们就随便圈养在栅栏里,却从没丢过。

草房子的构造很简单。石头地基垒至窗台,之上垒土坯,人字架顶苫黄白草,土坯墙外抹一层黄泥。苫草房是个技术活,半尺多厚的草齐刷刷地顺茬苫下来,而且牢不可破,需要十来人合作方可完成。苫好的草房子四棱角钱,色泽湿润,与冬季的丘陵浑然一体。这样的房子冬不透风夏不露雨,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经年日久,草的外层渐渐变成了灰色,灰黑,直至完全变黑。这里靠北山的草房子还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中堂后墙留一道暗门,是为避匪患特意留出的逃生通道,平时放一个厨柜靠在门上,谁都看不出来。

据公营子镇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池、姚两氏先祖先后从山东来到这里,距今已200余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先祖们选择这样一个荒僻的大山深处栖居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乐寿人平均寿命在八十岁。我们在姚姓人家见到的老者,96岁高龄了还能下田薅苗,帮儿子做饭。“乐寿”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在岁月的磨洗中,草房子真的老了,她的门框和房笆因烟熏火燎变得黧黑,外墙壁的黄泥也早已脱落,窗框都已朽烂,可她依然顽强屹立,有点像沙漠里的胡杨。

她的儿孙们大多奔向城市。可是无论在外面活得多么精彩,日子多么鲜亮,他们都是小村放飞的风筝,那根线还紧紧地抓在小村手里。每逢年节,尤其是春节,是必然回家的,哪怕是亲人没了,也得去村头那片石碑林立的墓地烧点纸钱,去家堂点烛香,那是承祖德续血脉的庄严仪式。

我们在挂有“喀左县摄影基地”牌匾的人家停留。这是一个带有西厢房的院落,正房六间,厢房四间。第一间厢房有一古老的木质马厩,其边沿已摩得润滑,有些玉化的光泽。第二间的房梁上悬着一口棺材,漆色斑驳,现多处裂璺,不知存放了多少年!这家中必有寿星佬。“棺材”与“官财”谐音,给老人备“棺材”在这里是件吉祥而体面的事。

走过几户农家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家都在靠近屋门口的山墙上供奉着天地爷。在村头和村尾,还有龙王庙和土地庙,一米来高红砖青瓦的小庙却建得极精致。

在小村里,生与死、人与神、过往与当下是如此的融洽。老房子是小村物化的表现形式,对古朴民风的传承,对天地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敬畏,才是她骨子里的内容。

近些年,北京、沈阳、大连等地的画家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来此小住,让忙碌的生活安静下来,也让浮躁的灵魂停歇下来。他们在一条条石头小巷里穿梭,拍下农家的小驴车、牛轱辘车,也拍老井,拍农具,拍古老的门楼;拍下四时光景。甚至来小村过年拍年俗。雨夜,他们聚在农家大炕上,听老农讲黄仙、狐仙的传说,讲老辈人曾经的匪患,也讲捕猎黄羊野獾猛兽珍禽的逸事……那些仿佛遥远却又真切的故事撞击着他们创作的灵感,不由得感慨:有这样一个遗世独立的古村,真是现代人的幸运!

的确,乐寿的老草房为我们保存了两百年的乡村记忆,她是一部活的历史,是中国乡村活着的灵魂。她给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参照:任何时候,坚守自有其价值!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只命运里注定漂泊的小船,当我们疲惫不堪或离岸越来越远时,别忘了那个始终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古村落——乐寿,她是精神的家园,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灵魂靠岸歇息……

                                             原载《辽宁日报》8月24日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