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拜谒汉城遗址
2016-08-23 00:00:00 

拜谒汉城遗址


李小梅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线路考察及准备工作,2016年5月21日,朝阳散文沙龙建平榆树林子镇一日游采风活动及时成行。

车队去往第一个景点——高体乾将军故乡的路上,孙国平老师提醒我,去榆树林子,不应该错过一个地方,那就是......,我猛然醒悟 ,没等他说下去,赶紧接茬说,汉城遗址。孙老师说,对了,就是那,当年我们考古队考察这条汉长城的时侯,在建平待了半个多月呢。薛士东老师也说,这个遗址,值得去看看,去年为了找它,跑了好几天。可能是我对这个景点太过熟悉,疏忽了它,多亏孙老师提醒。于是,我们决定,多加一个景点,看完留沟的丁香花,就去拜谒榆树林子古城址。

汉城遗址,位于建平县榆树林子镇炮手营子村赵家店西台地上,我们当地人叫“城子坡”。城址纪念碑,就矗立在柏油路基边的北侧。“榆树林城址”这是石碑正面刻着的几个大字。我们绕到石碑后面,看到后面同样刻着一些文字:”汉代城址,土筑。建存西,北两城墙,西墙长130米,北墙长100米,存高2——3米。城内文化层1——2米,露出房址遗迹和陶壶,陶罐等遗物。此城位于汉长城转角处,与四周山顶墩台遥遥相望。”

二十米之外的一个灰白色土崖,就是汉城遗址了。表面看来,有点失望,看不到什么城的迹象了,就是一个4米多高,长10多米的大土崖子,土色发白,质地坚硬。崖下积累了经年坍塌的积土,上面长满了密密实实的蒿草。

我们沿着古城墙西侧的玉米地往里走,玉米秧苗一豁豁儿高,两三片叶子迎风舒展,还没达到绿油油的气势。玉米地是顺着遗址的地势开垦的,边角零星一条一块的,不成规矩。一条小径曲里拐弯的把我们引领到遗址的最高处。上面面积不大,但很平整,种植着玉米,有农人劳作,我们走过去与她搭讪,大姐姓马,很健谈,停下手里的活,和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头几年种地,犁杖一过,就会翻出成串的铜钱,还有短剑,箭头。村里吃自来水,人们挖管道,就会挖出棺材来,不是横卧的,而是立着埋葬的,里面的尸骨也是立着的,胆小的人都不敢看,吓得跑出老远,王老七胆大,拿袋子装了尸骨,到远处埋下。马大姐站起身来,指着北面说,那边遗址的城墙上,还有放箭的箭孔呢。

告别了马大姐,一行人沿着玉米地边缘继续往前走。北面的城墙比南面的矮一些,2米多高,崖面上很规则的布满了孔洞,饭碗大小,共有5层,间距不到一米,且层次分明,排列整齐。考古孙老师说,这不是放箭的箭孔,而是夯筑城墙时留下的支柱洞孔,均匀规则。我拿了一根2米长的玉米秸秆 ,顺着一个孔洞探进去, 胳膊都伸进去了,还未到底。可以想像当时的工程是如何的宏伟浩大。东侧那一面城墙,就成了老百姓的院墙了,最后边的人家,在崖壁上挖了一个菜窖,我们进去,用手在窖壁上一摸,满手是土渣,出来仔细一看,不是土渣,是腐朽的树木的粉末。

围绕古城转了一圈,一大群人,又聚集在土崖下了,崖壁上有残存的瓦片,我们边抠寻瓦片,边听孙国平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座古城的历史。这个汉城是汉长城边上众多古城其中的一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全长两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建平县境内的 汉长城,是从内蒙古宁城县甸子乡跨过老哈河修筑过来的,经过八家子、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朱碌科、喀喇沁6个乡镇,向东延伸到敖汉旗境内,长约75公里。我们的榆树林城址,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西墙保存完好,高3——4米,宽18米,存130米。北墙存长120米,存高2——3米,宽15米,东部因取土暴露墙体,夯层清楚,夯窝成排,东墙无存。城南部,因洪水冲蚀和村民取土毁掉部分。从城内历年采集和出土遗物看,此城经历了如下历史时期: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战国燕文化,汉代文化至辽金元文化。

这条汉长城的修筑,就地取材,或土或石,因地制宜,走山过坡,论地而行。沿河川修筑的,倚河为固。沿山顶修筑的,便于登高望远侦察敌情。这条汉长城沿线,除城堡以外,还分布着大量的墩台、壕墙。墩台的位置,根据地势不同,两台间距离3—5里不等,原则是两个墩台之间可以相互望见,墩台都是夯土筑成,呈馒头状,高3—5米不等,底径20—30米。墩台之间,挖壕筑墙,墙高壕深,连接成长城障塞。

历史记载,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进犯中原。中原的大汗,塞外的匈奴在汉长城沿线一带杀进杀出,狼烟四起,战火连绵。大汉帝国正是以这些崇山峻岭为“天然屏障”,抵御来自匈奴,东胡等侵略攻击,这场鏖战持续了44年,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朝廷命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统率几十万汉军杀出长城要塞,展开浩大反击,夺取胜利。

时过千年,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去,岁月的时光渐去渐远。我抚摸着身旁这座古老的城墙,默默地问,可曾记得当年你青春的容颜?

此刻,我们站在古城边上,掂量着手中的残砖碎瓦,听孙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座古城的历史沿革,大家感兴趣的,不是那个时代的文治武功,而是从手中的瓦片里传递出来的具有千年沧桑的刀光剑影和远去的鼓角争鸣。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