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一 品 豆 腐(外一篇)
2016-10-22 00:00:00 

一 品 豆 腐(外一篇)


张俊清
 

豆腐,被人们美誉为“植物肉”,是中国的传统食品。食之,味美而养生,老少皆宜,上至君王宴请盛典,下至寻常百姓餐桌。相传它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豆腐的母本为黄豆、黑豆和花生豆。它味甘、咸、性寒无毒。除添腹充饥外,还兼宽中益气、调和脾胃、清热散血、消肿胀、通大肠等功效。

食豆腐者,常喜豆腐胴体洁白,棱角分明,方正柔腻。然而,食豆腐者常常忽视与洞析豆腐的真谛:豆腐一品,折射人生;食之,乃品人理。

百姓畅喜豆腐之缘由则是豆腐四季常饱百姓之口福,日日融于百姓之家家。若豆腐不亲百姓,百姓则难近;不躬身百姓,百姓则不屑。以洁身自诩,自觉唯美,棱角凸直,不受盘框之约束,其豆腐则不称其豆腐,当然也不能留世千古,亦不能百姓备受推崇,青睐有加,研工艺术不断改进,价值年升年涨。

为人民办事,清清如水,廉政洁律,诚信有佳。敢算清楚账,敢摆清楚事。亲民如黄牛孺子,爱民如阳光雨露,百姓称之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高楼凛立,外衣华彩炫丽,气宇轩昂,但经风雨之淋磨,真真之考验,则内渣落胚显,訇然将倾,百姓称之为“豆腐渣工程”。“豆腐渣工程”实施者,面儿虽政绩灿然,但禁不住时间的晾晒,其实质是坑国害民。法律是利剑,亦是“卤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点了豆汁,豆汁就成了豆腐;但卤水一旦点了豆腐,豆腐就成了“毒体”了,啥也不念了,真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诚如是,磨干、磨盘、驴子也歇业了,不用再“磨豆腐”了。

豆腐,是用称度量的,即使是方尺成块儿,也未改变其本质。卖豆腐的人是准时准点的。老话讲:“豆腐一叫,晌午就到”。在钟表没有诞生年代,豆腐叫卖声就是钟表的代言人。方尺成块,既是豆腐的一种称量方式,也是豆腐的规格和格式。坏了规格和格式,就乱了方寸,百姓就不认那个理儿。因为百姓心中有眼有称,一头是豆腐,一头是眼和秤砣。眼睛盯块数,看规格,称杆子挑轻重,平杆儿撅杆儿和低杆儿,人人心中都有砣压的定盘星。

豆腐有水豆腐、干豆腐、冻豆腐,麻辣豆腐等等。颜色各异,花样繁多,做法千种。但无论怎变,都未离豆缘其根。豆腐的天性之一是“姓腐”,保存不好,就会变质,一馊二臭,于是就有了“馊豆腐”、“臭豆腐”的恶名。所以,新做出的豆腐必须在常温下通风保存,必要时还要晾晒、除蚊虫。要想长时间保质,还需储存于冰箱内,其目的就是让豆腐保持心脑清醒,与自然界永远有着量比的恒温。

单说臭豆腐,虽身背恶名,但吃起来很香。那是加工豆腐时用特殊的工艺和作料精制而成。百姓十人,七人说好,表明百姓喜欢,那“臭豆腐”就是不臭了。物无全美,人无完人,由于品味不同,审视的视角不同,所以,对臭豆腐的定论也就不同了,只有吃后的人品余香,念滋味,时间越长,越想它。当然,有的臭豆腐是变质的臭豆腐,那是真臭啊,臭得闻不得,也吃不得,只得一臭万年了。

鉴别豆腐好坏,不能尽看广告标题和豆腐表面,要看实质。“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往往心地坦荡,光明磊落,心肠柔善且豁达开朗,办事公开且公正。耿直刚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人不计个人后果,常常遭小人之算计。然而百姓极为喜欢,书传上写:“刀嘴心百姓,身正豆腐心;勤政磨盘上,大野有碑文”。

吃豆腐的人也常常忽略这一宗事实:在煤电未开采和发明前,做豆腐的前期工程之一是磨豆子后的煮烧豆汁儿。煮烧豆汁儿的燃料,有的豆腐匠用的就是豆枝和豆壳。灶底是熊熊燃烧的豆枝豆壳,锅里是沸腾翻滚的豆汁儿。那时,豆汁儿总在锅里吟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阵烟熏火燎熬煮加工后,豆腐就做成了。不过,那是生命被物化了的豆枝豆壳和豆汁儿的故事,但愿我们人与人之间不要这样。

一品豆腐,含了人理,也凝缩了人生。但愿豆腐的歌谣永远传唱在大街小巷,声情并存于世间乡外故里。

一洼清水河

我的家位于辽宁省凌源市杨杖子镇杨杖子村,在我家的门口日夜奔流着一条清澈的河。

这条河,是我们母亲河,生命河。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清水河。它发源于葫芦岛市建昌县老大杖子,流经凌源市河坎子乡、佛爷洞乡、杨杖子镇。它是青龙河分支,在杨杖子镇山湾子与青龙河汇合后浩荡南奔进河北省青龙县,汇滦河入渤海。它何时而孕,我无从知晓;何时而生,只有天父地母才知道。由于上天所赐,水清而神秘,世人遂起乳名曰“玄水”,小名“回流水”,学名为“清水河”。

我没亲历过桂林奇山秀水,只在课本上熟睹了它的旖旎风光。但单就“清”字而言,清水河绝不逊色于彼。那个清啊,清得能让你一眼能望穿河底的游鱼碎石和河草;那柔嫩的清啊,你可千万别碰它一下,千万别惊扰她一回,否则你会不经意地弄脏她韵美多姿的胴体,擦划了她青春舞魅的肌肤。

家乡如画,清水河就是画上炫彩之笔。我扛着她的大名走南闯北,风雨相依了五十载。河从洼上来,又从洼上走。没有洼,就没有了我家乡的蓬勃;失去洼上河,就夺去我家乡一半的美。洼,是我炫美的理由所在;洼上的河,是我炫耀的内容所载。

洼,其实就是山的谷地。河谷沧浪,依山傍行,沙石铺地,杨柳婆娑,莺歌燕舞。抬望眼,群山拱卫,四坡鲜绿,林密花香,草茂鸟飞。这里一年四季艳阳高照,云蒸霞蔚,土肥人俏,鸡犬相闻。洼的富足,捧出了山的叠翠,孕育了人的靓丽。天蓝蓝,气爽爽,鲜花铺村落,火红染秋野。

亲吻清水河,追忆我儿时水的浩荡,水的丰饶。那时河面或弯或直,或潭或溪;水流或舒或缓,或静或喧,但一抹是阔,是清。河面水里,绿藻飘曳,白花覆面;水鸟啁啾,雁鸭互答,锦鳞群游,虾鳖戏闹。九曲回肠之岸,贴山傍壁,草狂花艳,蛙鼓漾荡。林,莽翠葱茏;雾,飘浮若带;霞,穿林卧水,五彩耀金。一切一切,都是纯天然的美,朴实的美,细腻的美。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岁月削瘦了那时大美的河面和汤汤的河水,但它依旧弯河长啸,富甲尚在。

数满天星斗,看河面跃金,听百虫和唱。抽上一口烟,静静地蹲坐在河石上,任柔暖的河水冲洗着守夜人的脚。“ 扑咚”一声甲鱼从大石上跳下,即尔水花四溅,浮光掠影。待水纹一圈圈扩散开后,山野又恢复了夜的恬静。甲鱼,俗称“王八”,盖儿坚硬,褐黄色,在水里爬游极快。素以小鱼小虾蝌蚪田螺青蛙和水生昆虫为食。肉鲜美味甘,其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滋阴凉血、补肾健骨、散结消痞之功效,是女人坐月子时首选珍品,也是馈赠给亲朋好友极稀罕之物。

不闻鸡鸣犬吠,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泼洒。躺在炕上,卧听河水哗哗、夜鸟啾啾。旷亮的山野告诉我:明天的热烈必是盛夏的诠释。

霞满东天,日出山丫,喷薄的光给山乡镀上了一片明艳,翠嫩的生命在树叶和庄稼上又开始了新的一天跳动。白鸭,气宇轩昂,摆头扭腰,一排排列阵走来,见河欢呼驰步,扑翅腾飞,噼里啪啦剑也似的入河,惊起百鸟翩飞绕林。而河里的鱼呢,则成绺成趟,或在长长的水草里追逐嬉闹,或在浅弯溪流里游钻。片甲磷光,五彩点点,忽的而上,忽的而下。定睛看河底碎石旁,成群的河虾悠然自得,或浮或潜,或攀石或附草,或伸腰或摆须,好不悠闲。

慕名的男朋女宾一路迎着朝阳踏歌而来,没顾上擦汗就手拿网挂挽起裤腿嘻嘻哈哈地下河了。固然到了中午我家庭院树下的餐盘里,当然少不了白鱼、鲫鱼、泥鳅鱼、虾米、鸭蛋了。喝点小酒、小米粥,吃点生菜、大葱、辣椒、柿子、黄瓜、玉米锅贴,细嚼着自己从河里打捞的战略品,心里甭提多惬意了。

诚然,当天的餐桌上却没了鲶鱼、嘎牙子鱼。鲶鱼,脊黑肚白侧褐黄,大嘴胖胖、胡须长长,身裹粘液厚厚。嘎牙子鱼,是鲶鱼的一族,通体褐黄,有尖尖的鳍。二者皆得在湾水夜捕。其肉细嫩洁白,炖吃嘎香,尤益做汤。其汤香馨鲜美,乃天下之名汤,是女人少得的上好补身之品,倍受皇家青睐。虾米呢,下锅一炒红红的,油一炸,酥脆喷香,百吃不厌。因纯天然,口感和营养极佳则远走大都市,奉为贡品。鸭蛋,是清水河又一绝:因放河鸭成天在水里吃小鱼小虾水草之类,所以它的蛋皮绿皮白,重达二两多。腌制煮熟后,刀切四瓣,黄油汩汩渗流。蛋黄心通红,外轮杏黄,蛋清刷白。软硬适度,香味满桌,吃上一口,绝对让你忘了生日。于是,每每春季,上村来采购订收的人知节而动,鱼贯而到。筐载兜拎,送千里之外。饌珍品贻贵朋,揽江河堪一绝。

夕阳西下,一抹红在庄户人家的房瓦上、树梢上、玉米叶上跳跃,继而又变为黄锦缎在河面上平铺开来,摇曳着狂茂的百草和白杨榆柳的长条柔枝。此时河里岸边人声咯咯,笑语飞扬。散步的、纳凉的、游泳的、戏水的、钓鱼的、赶鸭子的齐聚河套。三三俩俩或四五成群散坐在大石头上,任凉风吹拂,任清暖的水舔舐脚趾和小鱼小虾挠吻自己的脚心。看孩子们在河里撩水追逐,看少男少女逮鱼抛娇。说不完的家长里短、道不完的稀奇怪事一齐与落日暮霭同生,临盆给爽乐融融的山村和长天闪烁的繁星。

夜初月上,星月的朗照与路灯齐辉河面。夜风徐徐,花香阵阵。当水的哗哗、鱼的跳跃、蛙的鸣奏、蛐蛐的弹唱、林草里的窸窸窣窣、梦境笼罩着水乡山野、静谧的庄稼院甜甜入睡的时候,我和妻也收拾起挂满鱼的渔具,喜咯咯地回家了。

一洼清水河,真的演绎了我家乡人与日月同辉,与星汉红霞齐飞的日子。置身莽翠川野,望长河喧嚣奔流;看鸳鸯、白鹳、黑鹤、叼鱼郎、野鸭子戏水翔飞,我心自豪,与幸福同生。于是我的眼眸又回放出两次“玄水杯”凌源越野车王争霸赛壮观场面和2015年盛夏辽宁. 凌源“源泉水泥杯”马拉松越野赛鸣枪的激动时刻。

夜梦当空,往事越千,掬把清水,面河亲洼。康熙吾帝,你可记否?1692年暮春,您微服私访宿至杨杖子镇百牛群村,见山清水秀,天赐富饶,遂龙颜大悦,御笔一首《杨杖子八大景》。诗曰“白马献图景象新,峰猴挂印传古今;南天门外山川秀,半壁前山照后村;金鸡啼鸣催玉兔,虎头生松奇入云;鱼鳞叠翠人罕见,十里阳河冬胜春。”今读起,然也!醉也!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