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母亲是我心里的巾帼英雄
2016-11-07 00:00:00 

母亲是我心里的巾帼英雄


杨淑贤

母亲的一生是凄凉、苦难的一生。她二十二岁结婚,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三十四岁的年龄,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可她却遭受到了如此的磨难。父亲去世的日子,她刚生完最小的弟弟仅仅七天。病重的父亲躺在另一间屋的炕上,母亲绝望得天天以泪洗面。人们不敢直接跟她提给父亲做装老衣服的事。邻居大娘只能试探着问:“有布吗?拿出来给他二叔做件衣服或袜子,也许他的病就会好的。”其实,这是大娘给母亲提的醒,也是向她暗示,该给爸爸准备后事了。大娘看到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又不忍心对正在坐月子的她明说。那时候,大家都怕她着急,影响身体。大娘很为难,思量了好几天,她甚至还找过村里我的一个表姐,想让她给母亲透个话,解劝一下母亲,早点给父亲准备几件装老衣裳,可是表姐也怕母亲承受不了,连连说不敢。无奈,大娘才鼓起了勇气,向母亲说了那样的话。果然,听了大娘的话,母亲立刻就慌了,着急地问:“嫂子?你是不是看着病人严重了啊?”大娘赶紧说;“不是,不是,我闲着没事,想给他做双袜子冲冲病,你别多想。”其实,不管大娘如何解释,聪明的母亲已经明白了大娘话里的意思。

果然,没过几天,父亲就进入了半昏迷的状态,但他清醒过来时,总往窗外张望,眼睛不知道在找什么?嘴里不断地在叨咕着,他是想托付什么,可谁都听不懂他当时想要说的话,他看上去很着急。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放不下的事情很多很多。

最终,父亲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走了,顷刻间,天也就塌下来了,屋里屋外乱成一团,有年迈奶奶哭天抢地的嚎啕声,有坐月子母亲失魂落魄的哭喊声,还有刚出生七天婴儿饥饿的哭闹声,这些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大家帮忙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像炸开了锅。屋里屋外挤满了前来帮忙的人,很多人都忍不住地跟着哭泣流泪。家里没有主事的人,奶奶和母亲都哭得不能自持,前来帮忙的人们在院子里急得直打转转,不知道跟谁商量操办父亲的丧事才好。

就在混乱之时,门外传来一个哀沉严肃的声音:“大家安定一下,都先别哭了,再怎么哭,死去的人也不能复活。我们要坚强起来,先办理丧事最要紧。”原来是姥爷赶来了,姥爷的话音虽然很悲伤低沉,却让屋子里的哭声和叫喊声立刻缓和下来了。

姥爷说完这番话后,奶奶虽然止住了哭声,可她站在门口,手里拿着烧火棍,一个劲地在地上乱戳,她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像傻子一样,楞楞地站在那里,不说一句话,别人问话,她也不知道回答,痛失儿子的巨大不幸,瞬间就将她整个人击垮了。

母亲听了姥爷的话,也停止了哭喊。她擦了擦脸上的泪水,上炕给哭闹的婴儿喂奶,哄婴儿睡了后,就用腿带子扎好了裤角,强打精神朝着死去的父亲走过去,她直盯盯地望着父亲的遗体一声不响地站了好一会儿,然后,就咬着牙走到大门口,开始张罗着给父亲料理后事。

门外的乡主任朱俭,是父亲的同事,也是父亲最好的朋友。乡里安排他负责办理父亲的丧事,他首先安排人买回了棺材板,看见正在坐月子的母亲站在大门口时,他很是惊讶。母亲上前看了看朱主任他们买回的棺材板,发现板子上面有许多虫子眼儿。就和朱主任说“这板子质量太差了,换个松木的吧。”她恳求朱主任为父亲买一个松木的棺材。说,父亲是国家干部,当过乡长,是土改时的老领导,老党员,当年为土改做出过很多贡献。虽然年纪轻轻就走了,可也是有儿有女的人,不能对付,棺材用好一点的木材,我们家人心里也会好受些。朱主任听了母亲的话,二话没说,立刻派好几个人再出去买板子,最终在二十里地外的地方,买到了称心如意的松木棺材板,板子买回来后,母亲就立即张罗着给父亲攒棺材,做装老衣裳。

这时姥爷成了我们的主心骨,他在忙着丧事事宜的同时,还得张罗着重新立坟茔地的事,他想把父亲葬在新的坟茔地里,因为他感觉我们家的老坟茔地犯毛病。他找了附近最好的阴阳先生——山弯子的王俊模来给父亲看坟茔地。姥爷识文断字,他自己对风水学也略知一二。他想彻底改变我家老坟茔带来的伤害,就和王先生一起跑了很多地方,几经商量,才确定了一块他们认为比较好的风水宝地,也就是我家现在这个坟茔地。姥爷说,我家的老坟茔地出少亡。也许他是对的,因为在我家老坟茔地里埋着的好几位长辈都是英年早世的人。再加上父亲的死,更印证了姥爷的说法是对的。就这样,姥爷做主给父亲选了这块大家都认为不错的新坟茔地。

出殡的时候,家里再次乱作一团,奶奶精神恍惚,在屋里转来转去,不知道要干什么。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着一边疯子似的往前冲,好几个人都拽不住。三岁的弟弟给父亲打灵幡,由于他太小,只能让二舅抱着他走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一路大哭,二舅也跟着他哭一路,我大哭着追着父亲的棺材向前跑去,摔倒了,就爬着往前追,一边追,一边呼喊着爸爸……亲朋的哭喊声响成一片,悲伤的场面实在让人揪心,就连很多围观的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葬礼过后,亲戚朋友都走了,家里就剩下孤苦伶仃的五口人,两个精神恍惚的女人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真的是老的老,小的小。这时,村里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个家庭根本没法再过下去了,很快就得散了。因为悲伤,母亲的奶水也没了,刚出生的婴儿饿得奄奄一息,奶奶失去儿子,悲伤得也快活不下去了。当时劝妈妈改嫁的人有很多,可是,妈妈坚决不肯,她说;“我们一家人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块”。

事隔不久,临近村子一个没有生育孩子的亲戚,听说了我家的遭遇后,就一厢情愿地想抱养没奶吃的婴儿。那天,他们拿着提包,提包里面装着被子,满怀希望地来到我家,他们虽然没明说,可一进门,奶奶和母亲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母亲和奶奶轮流抱起孩子,一会儿给他吃奶,一会儿逗他玩,故意唠叨说:“孩子既然投奔我们了,我们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养他,死活大家都要在一起。”看到母亲和奶奶对孩子的喜欢与关爱,又到听她们说的这些话,要孩子的亲戚心凉半截,拿起被子尴尬地走了。他们走后,奶奶和母亲伤心得大哭起来,哭声很大,惊动了左邻右舍,邻居们纷纷跑来劝慰。从此,没有人再打要孩子的主意了。

父亲走后,在我的家里,几乎每天都能听见奶奶和母亲的哭声,尤其是当家里遇到了困难或者我们受到委屈时,奶奶和母亲就会伤心地大哭一场。有时也去父亲的坟上哭,父亲坟前,有一块手掌大的地方,硬硬的,像路面一样光亮,那是她们一边哭一边用手伤心地拍打坟土留下的痕迹。她们一到父亲的坟上哭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有一次,姨奶来了(姨奶是奶奶的亲妹妹),她走进我家院子后,发现我家的前门虚掩着,听见屋里有孩子的哭声,姨奶推门进屋,却没有见到奶奶和母亲,只见小弟弟自己在炕上哭得脸色发紫,声音沙哑,他挣扎着满炕打骨碌,身上的被子也弄掉了,冻得浑身发抖。姨奶抱起了小弟弟,给他包上被子,他立刻不哭了,姨奶抱着他到处找奶奶和母亲,院子里都找遍了,也未能找到,后来邻居的人告诉姨奶,让她到父亲的坟上去看看,姨奶抱着弟弟去了父亲的坟上,果然看见奶奶和母亲在父亲的坟上哭得不能自持。姨奶好说歹说,才把她们劝了回来。那一次,多亏了姨奶及时赶到,不然,小弟弟肯定会被冻坏的。

由于母亲情绪极度悲伤,奶水几乎没有,所以,弟弟没有奶吃,奶奶和母亲就熬玉米面或小米面糊来喂弟弟,稍大一点,就让他喝小米粥来充饥。米糊粘粘的,再放上糖精,饥饿的他吃得很香。家里有一个专门用来熬米糊的锅铁,铁锅的外面都烧黑了,变了形,怕弟弟挨饿,奶奶和母亲每天黑夜都得起来烧开水,给他烫米糊。

父亲去世的那年冬天,是我们一家人最难熬的时候,家里的柴禾少,炕冰凉冰凉的,奶奶有胃病,本来就怕凉。队长是个好心人,那年冬天,他看我们实在可怜,就决定把场院里的柴禾多分给我家一些,说;“生产队没有别的,柴禾有的是,多分点柴禾给你们,把炕烧热些,屋子里就会暖和些。”奶奶和母亲万分感激,雇了村里的人来帮忙,把柴禾推回家。这些柴禾,整好烧了一冬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度过了那个最悲伤的冬天。

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很多亲朋好友都劝母亲再重组个家庭。可母亲每次听了这话,就会伤心地哭起来。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都很同情我家的遭遇,说母亲目前的状况太艰难了,重组家庭也在情理之中。可母亲是个性格坚强的人,她骨子里有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坚决拒绝好心人的建议,因为她放不下奶奶和我们,舍不得扔下我们一家老小去另谋出路。她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家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说的时候,她自己心里明白,那就是意味着她要像男人一样撑起这个家的一片天来,她要用一辈子的艰难付出,养大这三个年幼的娃娃,奉养年老的婆婆,而且,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要她一个人来扛。就这样,她为了家里的老小,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不离不弃。最终勇敢地挑起家中的大梁,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路,一走就一辈子。

在我们成人之前的二十年里,由于家里没有劳动力,有很多的农活都是母亲干,春天种地,铲地,起粪,垫圈等等的这些应该男人干的农活,在我家,都由母亲来承担,母亲的坚强,能干在村是有名的,大家都非常同情她,敬佩她。可谁又知道母亲坚强的背后所付出的那些艰辛呢。

艰难的生活让母亲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她不但会做女人的针线活,也会做男人垒墙、搭炕、推车、起粪、垫圈、耪地、耕种等所有的活。

记得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门外菜园子的墙倒了个豁,邻居没人看管的猪大摇大摆地就进了我家的菜园子,把长得绿油油的蔬菜糟蹋得一塌糊涂。母亲心疼极了,差点哭了。都是倒的墙豁口惹的祸,母亲二话没说,蹲在那儿,认认真真地垒起墙来。

提到垒墙,谁都会想到这是男人干的活。说母亲会垒墙,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可母亲确实会垒墙,我记得那时候,母亲经常垒墙,门前的园子墙,院子里面的厕所墙,还有鸡窝的墙等等都是母亲亲手垒的,不论院里院外哪儿的墙坏了,她都要自己动手进行修补,这样,不但节省了开支,也减少了找人帮忙的麻烦。

一到春天,母亲就到处去捡石头,她把捡来的石头用筐子端或用手推车运到墙根下,再用水桶挑来水,推来些黄土,和好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墙。为了保证墙的质量,母亲垒墙用胶泥,就是边垒边把泥放在每块石头下面,用泥粘住石头,这样垒的墙石头之间没有缝隙,墙体结实。

光结实不行,还得美观,她就反复地捉摸,怎样才能把墙垒得即坚固又好看。她把大块的石头放在墙的外边,稍小的石头放在墙的里边,最小的石头放在墙的中间作夹馅,这样垒起的墙美观大方。这样的墙也是我们家院里院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母亲也不是天生就会垒墙的,都是生活所迫,母亲不得不学会了垒墙。那时,每年一到阴雨连绵的夏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续几天下个不停,在这样连绵的雨声里,常会听到稀拉哗拉的墙倒塌声,陈年的老墙经不住雨水的浸泡,几天的工夫就会倒塌下来。倒塌后的墙,有的砸坏了庄稼和树木,还有的砸坏了农具,让人非常心疼和懊恼。为了减少损失,母亲不顾路滑和雨淋,冒雨去捡庄稼上面的石头,等晴天后,再去修补损坏的墙。

有时垒好的墙还会再次倒塌,她就接着再垒,这样的经历也让她垒墙的基本功逐渐地扎实起来。在我们村里,母亲成了唯一会垒墙的女人。至今,老家的院子里还保留着她垒的墙。每当看到这些墙,我们就会更加想念她。

母亲不光会垒墙,还会搭炕。在农村家家都有炕,凡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几乎都睡过火炕,我们也都是睡火炕长大的。在寒冷的冬天,外面滴水成冰,进屋后把冻得麻木的手和脚放在热热乎乎的火炕上,上面再盖上被褥,觉得非常的暖和,因此,在农村,祖祖辈辈都离不开火炕。

但火炕总得翻新重搭。记得小时候,家中的火炕一两年就必须搭一次,否则,炕洞里就会堵满烟灰,倒烟,不好烧,造成炕不热。搭火炕是男人干的技术型重活,又脏又累。男人都不喜欢搭炕,所以很多男人不会搭火炕,在村子里只有几个男人会干这活计。有一年,家中的炕塌了,母亲找了半天都没能找到一个能帮我们搭炕的人。没办法,母亲只好自己动手搭炕。由于炕底下坯的结构很复杂,她边拆旧炕边拿笔记下其结构,哪块大坯挨着哪块小坯,都作了记录,并详细地画下了炕底下的构造图。由于旧炕的坯用得时间太久了,已经发酥,母亲踩在旧坯上,旧坯突然断裂,母亲摔倒在地上,崴伤了脚的骨头,顿时母亲疼痛难忍,豆粒大的汗珠从脸上流下来,我们几个孩子吓得哭了起来。母亲崴脚的消息传到了左邻右舍,邻居们纷纷来到我家,但也没有啥办法。后来有人说,临近村有一个老先生专门治疗骨伤,我们向生产队借了一头毛驴,亲自去家中接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来给母亲治疗。老先生是热心肠,但脾气倔强。我小心翼翼地跟他介绍了母亲脚伤的情况。想不到,他二话没说,骑上毛驴就朝我家赶,而且还是免费给母亲治疗。他在母亲的脚上这儿摸摸,那儿揉揉,用力一扭,只见母亲大叫一声,脚立刻就好了许多。直到这时,我们那颗悬着的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送走了老先生,母亲稍作休整,又接着搭起炕来,很艰难,但她最终还是把炕搭完了。

几天后,新搭的炕烧干了,我们睡在母亲自己搭的热乎乎的火炕上,既高兴,又心痛。高兴的是以后再也不用找外人搭炕了,心痛的是母亲搭炕的艰难。母亲干了很多男人都干不了的活,她太不容易了。

如今,老房子里依然保留着母亲搭的炕。这是她留下的纪念,我们会永远将它保留下去的。

母亲一直都在干着男人的活计,除了垒墙,搭炕,她还要使用手推车推粪,运庄稼。童年时,母亲起早干活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天还没亮,我还沉浸在蒙蒙胧胧的睡梦中,母亲就起来了,为了不吵醒我们,她轻轻地穿衣,轻轻地打开门,再轻轻地将门掩上。院子里的推车发出了吱吱的缺油声,她把推车上好油,再轻轻地来到粪堆前。尽管这些行动都是轻轻的,可那不经意的响动,还是打破了我的睡梦,我伸手摸摸睡在身边的母亲,她却不见了踪影。我揉了揉眼睛,坐起来,顺着窗户上的那一小块玻璃望出去,外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但我明白,她是起早送粪去了。原定今天种自留地,可自留地里的粪还有一半没有送完,为了不耽误种地,母亲只好起早去推粪。那天,她自己装车,自己推车,干了一大早晨,终于在犁杖来播种时,将一大堆的粪送完了。

母亲一年四季都在推车。春天推土推粪,夏季推草推菜,秋天推粮食推柴禾,冬天推煤,而推水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推手推车是力气活,别人家都是男人推,可我们家都是母亲的事。母亲推手推车让人觉得特别神奇。她虽然没有缠过足,可她的脚却很小,但她推起手推车却健步如飞,一般的人都比不过她,这是她的能耐,也是艰苦的生活条件练就出来的。

推土推粪时,她自己边装筐边推,有时装粪装的不均匀时,怕推车翻倒,她就用她一只脚踩住推车的另一端,用力的压住车把,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铁锨,吃力地往另一只筐子上面装,直至装满为止。推车时,翻车是常事,筐里的土或粪撒在了地上,她就得重新装筐,经常这样反复多次,才能把土或粪推到地里。

秋天推柴时,推车上面装了满满的秸杆,看不见前面的路,由于母亲没有太大的力气,推车在茬子地里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小小的我,帮不上她太大的忙,只好找来绳子,栓在车子的前面,给母亲拉绳,绳子成了母亲的另一只眼睛,母亲顺着我绳子的方向走,才吃力地把一车秸杆艰难地推到家。母亲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汗水湿透了身上那件带着补丁的衣服,豆粒大的汗珠顺着脸往下淌。尤其是推车上坡时,是最费力气的,脚要蹬住,手要把住,整个身体都要用力往前推才能行。有一次,母亲推柴上坡时,由于坡度太大,连人带推车从坡上滚了下来,母亲的腿和胳膊都受了伤,还差点砸到过路人的身上。

多少年的推车生活,使母亲的肺部受到极大的伤害。后来,母亲得了肺结核,乃至肺癌,肯定与那时经常推车有关,因为母亲没有太大的力气,她常年累月地超负荷干活,最终使她积劳成疾。

母亲的一生,是劳苦的一生,她像老黄牛一样,为我们这个家埋头苦干了一辈子。在我们家里她也像一支蜡烛,一生都在燃烧自己,照亮家人。她又像一把大伞,时刻都在为我们遮风挡雨,避暑送凉。她用一个女人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养育儿女,奉养老人的重任,她是一家人的支柱,是她的坚强和付出拯救了我们那个支离破碎的家。母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女人,但她却是我心里的巾帼英雄。


上一篇:姥家纪行
下一篇:走进大兴安岭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