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作品 > 新辽西派 >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散文
2016-05-21 00:00:00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散文


——在首届“新辽西派散文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高海涛

 

大雪落燕都,游子栖故乡,承蒙朝阳市文联的邀请,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刚才听了各位的发言,都很有见地。特别是邸玉超主编所说的:世界视野,现代意识,辽西元素,田园精神,我觉得是对近年来辽西散文特质的一个很好的描述和定位。还有秦朝晖主编所引的海德格尔的那句话,我也特别喜欢——“故乡使人灵魂憔悴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散文持续显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这首先是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为散文的复兴提供了最有利的气候,包括网络写作的便利,都构成了适合散文生长的天气天意。全国是这样,我们辽宁也是这样,无论是历史文化散文,还是人生散文、人文随笔,乡土散文、游记散文,都涌现出了相当多的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这从我省每年的文学评奖中就可以看出来,散文奖的竞争性非常大,往往会超过诗歌和小说。

辽西地区的散文创作,近年来更是表现不凡,从谢子安的《雨走青纱》开始,涌现了不少写田园乡土散文的有影响的作者,如在座的我们朝阳的崔士学、魏泽先、李学英、周艳丽、张福艳、陈雨飞,当然还有葫芦岛的齐明达、李广智、郭宏文,盘锦的宋晓杰,以及锦州和阜新的部分作者,他们的作品虽有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品质,但大体上都表现了辽西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历史记忆,归入新辽西派散文是恰当的。

当今文学群体的命名,往往不是考虑一个群体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精神,而是更多地考虑宣传和包装,他们是包装出来的流派,并不是真正的文学流派。相比之下,新辽西派则很像一个传统的文学流派的命名,可以联想到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七月派乃至桐城派。但命名既然是传统的,同时也就显得比较朴实,那么为了向外推出,扩大影响,我很同意刚才有人发言所说的,最好还是扩展一下涵盖面。如果我们要编一本《新辽西派散文佳作选》的话,应该考虑哪些作者的作品呢?比如王充闾先生的作品,他出生在盘锦的盘山县,虽然是历史文化散文的大家,但也写过一些与童年和故乡有关的散文佳作,如《碗花糕》《北方的梦》等。还有我的同乡初国卿先生,他的《听雨》《祖枫》等篇似乎也可以列入新辽西派。

刚才大家提到了我的《青铜雨》等几篇散文,实际上我是近年来受了大家的启发,才动笔写散文的。朝晖曾给我写过一篇评论:《在世界与乡土之间》,我很喜欢这篇评论,别人也都认为不错,给我的定位是准确的。我写散文是为了回报故乡,但我想回报故乡仅仅有回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故乡的提升。这就像我们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说父母当年给我们吃的是高粱、小米、白菜、土豆,我们回报他们也只满足于给他们吃高粱、小米、白菜、土豆。没有提升的回报不是真正的回报。而恰好我大学时学的是英语和法语,比较熟悉西方文学与文化,所以我就很自然地,愿意把世界和乡土联系起来,并在这种联系中,升华我的故乡黑城子、北票、朝阳,以及整个把大凌河当成母亲河的辽西地区,希望让这片古老的丘陵边地在世界文化的观照中重新获得尊严和光彩。这就是我写散文的最初动机和想法。因此我的写作姿态有点像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或辜鸿铭先生用英语写《中国人的精神》。我有一个写作计划,其中有一篇叫《英语中的故乡》,我想把故乡所有的风物和故事,都用英语中的文化典故和艺术情思给予梳理和照亮。

我想以散文的形式把我的老家黑城子写成鲁迅笔下的鲁镇,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我想把整个辽西写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虽然这几乎是妄想,但我愿意为此而尽力。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一位作家是我的兄长、同事和朋友,他经常光临我的博客留言,对我的散文表示赞赏,并不断建议我把散文中的故事写成小说。我开玩笑地说,他这是一种文体歧视。我不认为什么东西都要写成小说才完美,小说是小说,散文是散文,用郑板桥的对联说,一个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一个是领意标新二月花,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还有一位很有影响的散文家和评论家,在北京工作,也是我非常敬重的师长,我们曾就散文的真实性问题有过交流。他坚持认为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我和他稍有不同。我认为,也许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散文的灵魂应该在于更高的真实,在于想象力和艺术升华。好像是蒙田或余华说过: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我对此深为赞同。如果一篇作品看上去显得很不真实,那往往恰恰是因为作者太拘泥于表面的真实了,而忽略了更高的真实,也就是想象力的真实。这是我发明的词——想象力的真实。想象力不够,是造成作品平实浅泛、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而想象力的基础是记忆力,是文化乃至语言资源的储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你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你思想的边界,这句话总让我怦然心动,并四顾苍茫。

福克纳是我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愤怒与喧嚣》谁都知道,小说的主人公叫昆丁,昆丁的父亲认为,人是他所经历过的一切的总合。但哲学家萨特对此很不赞同,他在关于《愤怒与喧嚣》的一篇著名论文中指出:人更应该是他过去不曾有过,但希望有过的一切的总合。可以说,萨特的话代表了我的散文观,散文是专注于记忆的文体,它通过描写和叙述记忆来表现人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并进而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与文化生活,但散文与其说是作者所经历的一切的客观记录,毋宁说是作者过去不曾有过,但希望有过的一切的精神建构。

对萨特的这种观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中国社会现状,预言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曾表述为这是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从诗到散文的过程。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很多年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经验主义是不是太多了呢?我们的散文(比喻意义上的)是不是也太多了呢?我们当前最应该做的,应该就是在这片经验主义的散文泛滥的土地上,重新找回一点理想主义的诗意情怀。这样充满诗意的散文,才是值得我们不懈追求的。

谢谢马连泉主席、刘乃侠主席,谢谢大家!也谢谢让我留在故乡的这场大雪。

20121113

可能也是认同的,但他的说法更精辟,他说:可能性高于现实性Possibilityis higher than actuality)。这句话现在变成了我微博上的座右铭。我觉得,至少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散文,就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散文,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好散文都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散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散文标准,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就是这样,能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和艺术上的创新,或者说,能表现出更多的诗意,顾准先生当年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