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评论 > 生长乡愁的玉米----读周艳丽的散文《玉米,棒子》
2017-03-13 00:00:00 

生长乡愁的玉米----读周艳丽的散文《玉米,棒子》


凌河人家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 。
    辽西丘陵,大小凌河 岸边,生长着蓊蓊郁郁的玉米,就像一望无际的辽阔的草原,就像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海。读周艳丽的散文《玉米,棒子》,我的心绪也波涛汹涌了。周艳丽的笔下的玉米,不仅生长着历史,也生长着乡愁,也生长着一种思想。
    玉米,在辽西也叫苞米,口语也叫棒子。周艳丽说,苞米就像襁褓里的婴儿,张着小口朝着你笑盈盈的 ,甚是可爱。我却固执地以为玉米更像线条凸出鼓胀着青春的活力的气息可人的女子。周艳丽说,棒子,玉米的果实,坚硬挺实就像一截木棒子,我却愿意想象成女人们捣衣的棒槌,有节奏地捶打着洗衣谣。我更愿意称谓家乡的苞米为玉米,那就是渴望从它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敬佩的品格。它具备一种坚韧,正直,悲悯情怀,就像故乡的女人们。周艳丽笔下的玉米棒子,真的就像一根木棒敲打着你的心灵,也敲打着辽西丘陵凌河岸边的生生不息的人的命运。
    那个鬼使神差地掰了两穗玉米放进菜篮的女孩,母女二人被批斗满街游走。孩子被涂了脸,脖颈上挂着玉米,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鼓,还悲悲戚戚地喊着:我有罪,我偷玉米了。 回家里喝卤水被救,上不几天学就辍学,最终没人敢娶,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还不被人待见。一个女孩的命运就遭遇了玉米的大棒子捶打,连灵魂都扭曲了。一位父亲,不忍看见孩子吃代食拉不出屎来,憋得嗷嗷叫唤,掰了生产队的两穗玉米,被追赶摔折了腿。女人带他挨批斗,泪水涟涟的样子,很是叫人心生悲悯。我不敢说那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我只敢承认那是贫穷与饥饿的过错。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为也。那个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脆弱,人类的渺小。玉米本身没有罪过,就像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她本身是爱孩子的,爱生命的,极其人性化的。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郑海涛的小说,标题记不清了。大概是有这样一个情节:生产队里种花生,生产队长大张旗鼓地在院子里拌花生种子,眼看着白花花的1059药水洒在红莹莹的花生种上。有几个胆大的农民,捏起几粒花生种搓掉了外皮要送进嘴里,被生产队长一顿呵斥。散工回家,却看见自己的儿子口吐白沫,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在说:真的不相信父亲会那么狠心。手里还握着一粒花生米。每每想起来就潸然泪下。说什么呢,只能感叹生命之脆弱,感叹生命之可贵。叫人对生命也心存敬畏了。
    文章的第二节文字,很有灵性。无论是石磨磨出的鲜玉米糊糊,还是新鲜的玉米鲜鲜,竟是那样的具有诱惑力。就像小时候,父亲在初秋的烤玉米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那是故乡的味道,那是生命的味道。那味道里,品砸出了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文章结尾,作者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对玉米不屑一顾,因为家里的女人只把玉米换钱 ,男人们几乎脱离了田野,远离了土地和玉米。他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传统,忘记了土地,忘记了故乡。当然,现今的粮食市场已叫农民们无法耕种乡愁了。而今的年轻人大多没有了耕种乡愁的土地了。我真不知道,他们的灵魂将在哪里安放。
    周艳丽的散文,和郑文革差不多。用高海涛先生的话来讲,似乎她们都在故乡的边缘上寻觅乡愁 。她们是真正的新辽西派散文家。她们不是土著的乡愁,而是漂泊的乡愁;她们不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而是深邃的理性的思考。玉米棒子,也时时地敲打着我的灵魂。但愿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在心灵深处栽种一株玉米,生出一种坚韧,正直,悲悯情怀,还有乡愁。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