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含着眼泪再次读完了陶明会的遗作《纸片上的故乡》,在休闲体应而生的当下,何苦在一些诗里伤筋动骨地折磨呐,想来当属正常。所谓的灵魂里或骨头里的文化,也就娱乐与消闲去也!即使是打工体的,近一二年不也变了味儿了吗?至于那些“待儿扶起娇无力的”那些“水话连篇百无聊赖的”那些“娘娘腔作秀卖俏的”那些“脱裤子三点式的”那些“耍泼皮装现代的”……等等,形形式式各领“风骚”!
住着高楼,坐着汽车,品着红酒,你让他写出贴近泥土、贴近钢铁、贴近海洋、贴近森林的诗,真有些难为他(她)了。那些从案头走向案头的泡沫森林,必将轻飘飘落满52克新闻纸,害得纸张年年涨。他(她)们为了掩盖创作底气的贫乏,大喊一声“现代元素”以遮人耳目,吓倒一片拒绝一片!这难道是我在耸人听闻吗?不信你不妨翻翻近年来的诗歌刊物,统计一下不就一目了然吗?这些“天书”与我们的生活、爱憎、精神,到底有什么关系?时髦曰:追求新的崇高。
好作品当然是有的,但又有几何呢?
无疑,故乡尚在贫穷中脱贫奔小康,作者没有去回避它。与泥土有着血肉脐连的他,一往情深地倾注以全部的爱与希冀。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寄予了他的爱恋与亲情,对于经济建设带来的山村变化赋予了最大的欣喜:(节选)“娘,我来看您了!”/左三圈,右三圈/一锹土,半锹泪/时光坚硬,再也听不到/“四儿,四儿”亲切地唤我/娘,您不要我了吗/春风害感冒,咳着,母亲一样/抱着锹/跪下去
读这样的诗歌,你怎会不动情,你又怎会不流泪?这样的诗歌,比起一些描淡写的寡味诗占领诗歌刊物,并被推荐时,诗歌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也就难免了!那样的诗歌,陶明会是写不出来的,因为他是个农家子弟,是个打工吃饭的工人。在时代行进的生存竞争的山路上,锦衣玉食者乐道于一些苍白贫血的文字,他们只是消遣,并创造出一套立脚的理论,实在是令人唏嘘。
这些,以一种所谓的现代元素,来分解和软化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尤其,这种伪现代已渗入到了一些诗歌刊物,为之绿灯,并推波助澜。
当然,眼泪是不值钱的。但他给予读者的并非消沉之泪,而是一种责任、努力、承受、与追寻,他谱写了人在复杂生活环境里奋争的歌。当然陶明会的诗作在艺术上尚不够尽善尽美,譬如说松了些,满了些。但他不是色素勾兑的红酒,不是精美包装的三聚氰胺奶粉,不是吃饱了懒散无奈的消闲。他的诗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结,是一种对于故乡故土亲人的割不断的爱的传承,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激励!
诗歌不必去追求什么意义,但诗歌应有意义,或是说应有意味,要不写诗干吗!闲极无聊时消消遣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水货充斥,恐有误导之嫌!
是的:“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张扬,不应是简单的放纵,它的本质,应该是文明的上升。”
生活的底蕴,本土的厚爱,赤诚的倾诉,是陶明会诗歌的价值所在。这正好是我们当前纭纭诗歌中所缺少的。他用他自己写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诗在1911年九月二十八日拂袖而去已经整整五年。
我含着热泪,发上了他最后的遗作,以示对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的悼念、追怀!
附:陶明会原作
纸片上的故乡(五首)
《走出山村》
一纸录取通知书,从山缝里
撕开一条路
回望,岁月深处,驼背的山岗
拱起累死累活的村庄
老驴与土地相依为命
父亲的脊背给七月流火
烤成一张弯弓
憨厚的双手抚摸着禾苗
匐匍前进。一垄垄留下蛤蟆烟味
我不忍想象,他耕作多年的汗水
依旧夜露般憔悴
母亲往干旱的田野,挑去
一担担清凉的,月光
摇晃的疲惫里,我看不清她脚掌上
又磨出几个,血泡
一种声音—— 一种陶罐似的声音
于泥土之内,生命形态之上,破土而出
在阳光溅落的地方拔节
那时,父母总是用渴望的目光
丈量庄稼与我的高度……
抹一把泪
一穗穗火红的高粱
是我攥紧的拳头
爹,娘,当我重返家园的时候
有一簇成熟的酒香
漫过期待的眼睛……
《牧羊女》
曾经
蔚蓝的天空
被谁的鞭声抽掉了一角
告诉我, 白云深处
那低矮的土房
可是生你养你的地方
那绿色围墙下折断的
可是你梦中的翅膀
我该甩响怎样的心情
放牧你辽阔的,忧伤
你说,三十二开的课本
让四毛钱一斤的吆喝,收走
翻过校园朗朗的书声
帆布书包搓成了牧鞭,驱赶着
一年一度的芳草绿
渴望,长成了满坡的青草
充饥羊儿寂寞的胃肠
天苍苍,野茫茫
失落在草棵里的歌
等秋天的蝉,珍藏
一条草绳似的羊肠小道,陷入草丛
那么重的山,都不能
拉直
遥远的记忆
《北三家:纸片上的故乡》
打开琥珀色的夜晚
摆几碟油而不腻的虫鸣
烫一壶醇厚的月光
影子坐陪,祖坟岗
隔着深厚的黑土
和下面的人,对酌。野草疯长
透过黑松林和土丘的间隙
踮起脚,踮起
几里外,一千年的村庄
灯火闪亮,机器饥饿的轰鸣,吃掉
树木,田野,河流,甚至祠堂,虫声,月亮
腥香的矿渣,芬芳的铁
我的故乡
几次,我试探着回去
目光的小鸟,被拦截
在烟火包扎的早上
在这个叫北三家的故乡
我找不到,北。就像今晚
《枣木拐棍》
总有些细节,不忍卒读。
上了岁数的老屋,从不说话
一根枣木拐棍,倚在
中秋的门边。孤独的门墩
眼巴巴
盯着村头的 土道
三三两两,外出的青壮
黝黑的脸上,贴着笑
虎子或者二狗子,唤
听着,就痒,甚至
心生嫉妒
乐颠颠的脚步,旋起
一阵风,掀起尘土
父亲颤微微,抬起
枣木棍般的手,揉了揉
还没风化的目光
“爷爷,你的药!”
“爷爷不要这个,看见你,腿就好了!”
父亲,顺势一把
将孙子,搂进怀里
摸着他红扑扑
枣儿似的
脸
突地,枣木棍抽出了青枝绿叶
我尝到了被咬开的
枣儿的
甜酸
《填坟》
一抔黄土
掩住了娘的,呼吸
我数得清地上的沙粒,却数不清
娘 生前捱过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句老话,在针尖上火了一辈子
至今,耳边萦绕着娘
煤油烟 呛黑的
咳
“娘,我来看您了!”
左三圈,右三圈
一锹土,半锹泪
时光坚硬,再也听不到
“四儿,四儿”亲切地唤我
娘,您不要我了吗
春风害了感冒,咳着,母亲一样
抱着锹
跪
下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