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会想到明长城、秦长城,特别是雄伟壮观的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这些耳熟能详的长城景点,以及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其实,远在秦始皇之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人就修筑了长城。笔者曾到建平县北部的烧锅营子,踏访沉寂二千多年的伟大历史遗迹——燕长城。顺着山脊望去,燕长城在野草的掩映下,像一条神龙,时隐时现,显得十分神秘。
七十年前,神秘“石龙”进入世人视线
在朝阳市建平县烧锅营子附近的山冈上,有一条高矮不一的石墙,当地农民把这石墙称为“石龙”。孩子们在石墙上玩耍,爬上爬下,有的孩子还曾在石头缝里找到过锈蚀的箭镞。时光荏苒,这些孩子如今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他们仍然清晰记得当年考古学家考察石龙时的情景。
1941年,著名考古学家、原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李文信先生根据老百姓的传说线索,曾用两年时间在英金河北岸找到了一段由城墙、城堡、烽火台址构成的长城遗址,经考证,这是一段战国时代的长城遗址——燕长城。从此,建平县燕长城进入了世人的视线。
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修筑。建平燕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美丽河乡黑山头北梁跨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内热水乡下湾子,经老官地乡、黑水镇、东折入烧锅营子,翻过蛤蟆沟梁进北二十家子镇,越蹦河,沿王苏地、李家水泉前梁,通过九百步大荒入内蒙古敖汉旗境,再转而向东北延伸。
1965年和1975年,考古人员两次对赤峰和建平等地的燕秦长城进行实地调查,“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详细记录建平区段燕长城走向:“建平县外贸场(种羊场):上热水马架湾子村,打瓜叉梁,大黑山,大擂台沟山,窝瓜沟梁顶,拐棒子山,平顶山北坡,老头子梁顶,嘎叉沟北坡,大阴坡;建平县老官地公社:黄花山,围圈子山,老牛槽洼,羊草沟金洞子山,窑沟梁,沙子梁,老虎沟,夜猫沟,缸沟子,花果山,嘎吉哈达后梁,王八石山,嘎吉哈达河套地,大碾子沟南坡,夜猫子沟,横梁子;建平县热水公社:头道沟,“漏缝毛”,庙子沟,老鸱洼、城子山,头道洼,二道洼(老虎洞),半截子洼,小井洼,老爷庙西洼;建平县烧锅营子公社:朝廷庙山,下火家地,圆蝙蝠山,雹神庙梁顶,雹神庙洼,菜园于,小东洼,赶牛道梁,擂台沟梁,小塘土沟梁、房框子前山,针柴洼梁顶,石碑梁;建平县二十家子公社:蛤蟆石梁,蓝旗营子南城,兰旗营子北城,小五家,大五家(过蹦河),小四家村南,九百步大荒(入敖汉)。”另一处是1975年初发现。长城顺羊山北坡而下,穿过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在虎山上往东南穿过一片缓坡丘陵地,延伸至朝阳县、建平县境内。
燕长城在建平境内长达80余公里,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爬山越岭,跨河川,走平原,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现遗址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城墙残高再0.3-1.4米不等,但仍然可清晰地看出墙体城堡以及烽火台等遗址。建平县烧锅营子境内战国燕长城遗址长达10公里之多,是现存燕长城最完好的一段,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城宽2.5米左右,残墙高0.3--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2001年6月,建平县北部烧锅营子境内战国燕长城遗址,因保存比较完好,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而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建平的燕秦长城遗址已经成为人们访古和旅游的风景名胜地。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建都于蓟(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是为下郡。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部,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南长城,另一道是北长城。
关于燕南长城,我们可以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查找到一段相关文字,司马迁在写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时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所有也。”张仪所说的长城指的就是燕南长城。 《水经注》又记载:“寇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寇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 因此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
秦开却胡,开边固土筑长城
而燕国北长城,与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今天的辽宁大部分地区当时属于右北平、辽西、辽东郡。
秦开是战国时燕国的大将。我们许多人看过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荆轲刺秦王》,对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不陌生。而从《史记》中,我们方知,随名剑客荆轲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的亲孙子。这位少年义士,虽然心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赵悲歌,以身殉国。秦开和秦舞阳祖孙俩,以其悲壮而传奇的人生,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燕国的北长城,筑于秦开却胡之后,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入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考古论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也就是燕国北长城的重要一个区段。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俗称“万里长城”。“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建平燕长城的修筑总体上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越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须跨河流便设立渡口,遇到悬崖峭壁,也充分利用。石筑长城垒砌方法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自然石,中间以乱石碎块或沙砾等充塞,因此较坚固,至今城墙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长城,一般多选在土质较厚、地势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区。虽然土筑长城的遗迹现在很难找寻,但在土筑长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见到隐隐约约有一道黑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还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段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异常茂密。据当地的老乡介绍,种植在土长城上的庄稼,都比较茁壮。
长城是军事防御设施,沿线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堡,驻兵守卫。热水乡下湾子屯南太平甸城址和美丽河乡东城子城址,隔河相对而成犄角之势,扼守这长城线上老哈河通道。老官地乡达拉甲、热水乡达营子、烧锅营子乡下霍家地等战国城址,都属于燕长城线上的防御城堡。在山顶或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筑有瞭望台,如老官地乡上羊草沟、大南沟、太平庄村的敖包山等小型建筑址,就属于此类。
建平县作家、青年教师薛士东多次踏察建平燕长城,他介绍: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10公里、宽约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画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纹瓦当,以及红陶釜、燕刀币等。现在游人来到这里旅游访古,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晚秋时节,其时庄稼已经收割,大地空旷,在塞北,在辽西,古意苍凉,远眺近观,都有许多风景,令游人久久难忘。走在长城之上,俯身抚摸这些燕秦长城上的石头,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石块,都已经成为山的一部分,牢牢地抓住大地,似乎石头也生了根。每一块石头上都长了斑驳的石花和苔藓,很苍老,很凝重,要知道,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岁月流转,时光匆匆。几千年过去,眼前不再有烽火硝烟,不再有羌笛悠悠,不再有厮杀呐喊,不再有鼓角争鸣。
长城线上还有很多古城址遗迹。在烧锅营子乡霍家城村有一个古城址,这是战国燕长城线上的一个防御城。此城为土筑,方城,边长170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就是《赤峰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记载的“9号城址”:位于建平县烧锅营子公社烧锅营大队下火家地蝙蝠山西山根,俗称“土城子”,筑在长城线北150米。城为方形,保存较好,长宽各170米,墙宽6、残高1.5米。南墙偏西似有一门址,宽约5米。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建筑台基。南墙偏东有一半圆形台基,周长70、高2米,夯筑,可能为望楼。城内地表散布的陶片较多,有大型绳纹板瓦、席纹瓦、兽纹瓦当、细泥灰陶豆、陶纺轮和各种灰陶罐、盆等器口沿。而1O号城址,位于建平县二十家子公社小五家生产队,蹦河西岸。方形,长宽各210米。墙基宽8、残高1米左右。四面城墙均有痕迹,全为夯筑,南墙断面夯土层保存六层,厚分别为19、12、20、22、26厘米。南墙中部有门址,门东侧有两个土台,城内西部有一长方形建筑台基遗迹。
历史传说,寄寓人们几多美好愿望
建平燕长城沿线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其中,传说中的花木兰扫北点将台就位于烧锅营子西北不远的山岗上。花木兰点将台和马蹄印记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登上点将台,你会联想到巾帼英雄奋战沙场,抵御外夷的飒爽英姿,浮现古代战场恢弘壮观的场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长城防御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长城的走向和基础,其余废除不用。这段长城荒废之后,自然坍塌比较严重。在今天,在这个和平年代,燕秦长城已经成为访古旅游好去处。这段燕秦长城遗址现已作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加以保护,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令人惊奇的是,在朝阳市建平县南部,还有一条汉长城。
汉承秦制,在当时汉帝国统治地区的北部边界也修筑了长城,以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汉长城从内蒙古宁城县甸子乡跨老哈河进入建平县八家乡小五家村,翻过哈塘沟北梁入奎德素乡,延伸至张家营子乡,沿海棠河右岸东行,辗转南折进榆树林子镇的孤山子,经朱碌科镇、喀喇沁镇向东伸向敖汉境。建平县境的汉长城长70余公里。修筑方法是平地挖沟筑土墙,山上则筑石墙。长城线上设有城堡和墩台。城堡较大,驻有军队。建平境内共发现墩台51个,每隔1—3公里修筑一个,两两相望。墩台皆夯土筑成,底部一二十米,存高3—5米不等。长城沿线和城堡、墩台附近,散布有“安乐未央”圆瓦当、五铢铁器、陶片等汉代文化遗物。《史记·匈奴传》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据胡。”综合考之,此长城即是汉代为御胡而在燕秦长城南面重新修筑的。
我们从建平县奎德素镇大窝铺村看到夯土筑成的汉长城烽火台。在油房地村民组北面两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平地上冒出个大土包。对此,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这是汉长城烽火台。以前,这个烽火台足有3米多高,后因个别人在烽火台上种地,烽火台变矮了。据建平县文物专家盖恩臣介绍,建平汉长城遗址目前仅存13个烽火台。早在1986年,建平汉长城遗址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过建平燕长城的驴友、网友评论到:“苍然之感,魄力之所在!值得一去,感受历史,会让你深深触动!这是我曾经很向往的地方,追寻已久,固然没让我失望!好风,好景,好深情!” “这里真的很古老壮观,有机会的,大家可以来这里看看,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也去过北京长城,但这里的感觉更古老,对于历史爱好者,更应该来这里看一看。”“燕长城在俺家乡,去过几次,不禁联想当年春去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地建长城,御匈奴,纵横捭阖,驰聘疆域的恢宏场面!”
长城是我国古代工程浩大、气势雄伟的军事防御工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了解长城,珍爱长城,保护长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原载《沈阳日报》2016年12月30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