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节,又到清明。
辽西的清明时节,较之中原地区,自是要冷上一些。杜牧笔下所描述的“雨纷纷”很难见到,但“欲断魂”的人却有很多。我,也是这个庞大队伍中的一员。家里宽敞的客厅中摆满了金箔、金元宝,妻坐在纸堆里,一边手不停地叠着,一边嘴里念叨着:今年是妈的三周年忌日,那边亲戚朋友也不会少,得多烧点纸钱,妈一辈子好面子,咱不能丢了她的脸-----听着妻的絮叨,随着思绪的蔓延,在这淡淡的早春,我竟然感觉到了一丝丝深秋的清寒。
母亲不是本地人,她出身于阜新清河门一个大户人家。1948年,东北地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清河门自然也不例外。上完高小的母亲,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毅然决然的脱离封建家庭,投入了革命的怀抱。据舅舅后来跟我讲,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17岁的母亲,脱掉棉衣棉裤,藏在后院的秫秸垛里,让舅舅打掩护,爬出后院墙,徒步几十里走到北票,参加了朝阳热辽中学师资班,开始投身革命事业。这一举动,在今天看来,很容易理解。但在那个形势尚不十分明朗、敌我势力错综复杂的年代却是惊世骇俗、难能可贵。17岁的母亲,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对道路有着明确的选择,无惧无畏,无怨无悔,并为这个选择奋斗终生。我为母亲感到骄傲,我为母亲感到自豪。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酷爱学习,似乎一生都在学习,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如此。1971年春天,父母带着四个孩子,举家从外地迁回老家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母亲到村中的小学任教。小学很小,只有几个班级,几个老师拳打脚踢,担负全部课程,但是音乐课没人能够承担。母亲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音乐简谱读本,开始了自学。那段时间,家里家外,饭前饭后,不时地响起“哆来咪发嗦”的声音。很快,小学校的课堂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歌声,《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回荡在小村希望的田野上。
母亲喜欢剪报,从年轻时既如此,遇到喜欢的资料,剪下来,贴到事先准备好的硬壳本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可惜,屡次搬家,母亲的剪报本几乎都散失了。到了晚年,八十岁的母亲剪报热情不减,戴着老花镜,认真的浏览着报刊,不时拿起身边的剪子,把相中的资料小心地剪下来,一丝不苟的贴在本子上,端详着,笑得很开心。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把几个剪报本擦拭干净,小心的放在了书橱下的柜子里,每当找东西时碰到,总会拿起来翻一翻、看一看。抚摸着随岁月流逝而发黄的本子,就像抚摸着母亲那日渐苍老的面庞,心头涌起浓浓的久违的眷恋感。
母亲喜欢弹琴,每天早晨,当第一缕曙光照到窗棂上,母亲都会坐到窗前,弹几支自己喜欢的歌。摆在窗前的琴,擦拭的一干二净,抚在琴键上的手指,已不是那么灵活,然而,时断时续的琴音,还是汨汨的如水般流淌开去。母亲弹奏的最多的一只曲子,是《莫愁》。“莫愁湖边走,秋夜月当头”……“莫愁湖边留个影,何须愁白少年头”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母亲没有回答。我想,也许母亲的心里,有许多愁苦和郁闷,有许多疑虑和憋屈,不适宜向世人倾诉,只好借莫愁的曲子来舒缓和宣泄。母亲逝世后,她的一位朋友撰文发表在燕都晨报上,回忆母亲的琴声胸怀和情操,感慨良多。相信母亲看到了这篇文章,定会老怀大慰。
母亲的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建国前,投身革命,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建国后,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历次运动,都“幸运”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先是从县妇联被下放到羊山当妇联主任,后又被调到县法院任助理审判员,不到一年,又莫名其妙的调到木头城子任副社长,之后又以“工作需要”为名,下派到小学当教师。尽管不理解,想不通,但母亲还是坦然的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冷嘲热讽,面对无法预测和掌控的前途和命运,母亲放下担子,面带微笑,满腔热情的投入新的工作。尤其是在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中,母亲被“莫须有”的打成了“黑五类分子”,受到了令人屈辱的对待。那时我们兄妹四人还小,租住的农家土屋,寒冷的北风刮得窗户纸哗哗作响,听着外面“打倒某某某”的口号声,我们躲在冰冷的炕上,瑟瑟发抖。母亲回来后,安慰我们不要害怕,鼓励我们要坚强,正是母亲的安慰和鼓励,母亲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伴随和支撑着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冷夜。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非常善良和宽厚的。粉碎“四人帮”不久,母亲被平反,当年迫害过母亲的几个人来我家赔礼道歉,母亲没有说什么,当时,我望着他们低头远去的背影,恨的咬牙切齿,心里埋怨母亲太心软。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中国传统女性仁慈、宽容的一种表现。宽以待人,以德报怨,母亲有一种伟大和可亲可敬的人格。
母亲,今年是您永远离开我们的三周年忌日,按照老家的风俗,我们兄妹决定在清明给您和父亲立碑。我们亲自去挑选了最好的汉白玉石碑,儿子亲手撰写了碑文,让您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有一位善良、友爱、热情、正直、无私、宽厚、仁慈的老祖宗。哦,还有一件事,儿子在碑文后面写了四句诗:“孤山有幸护英灵,凌水长吟赤子情。德厚仁慈传世久,儿孙代代仰高风。”这四句诗,您一定要念给父亲听一听,请他再帮儿子看一看平仄是否合律,用词是否妥帖。
愿母亲懿德长存!我们永远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