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是农历丁酉年闰六月十四,这一年立秋节气之前的日子,朝阳市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次以“我们看海去兴城采风”的旅游活动。
为了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还特别邀请了与作家们相关的亲属参加。于是,这次活动不但精彩,还特别具有人情味。今年的这个季节天气格外有性格:天气变化无常,疾风暴雨变幻莫测,等待与担心并存。这天早晨,从古老的朝阳出发。首先在北票来了一场大雨,当从朝阳出发的时候,大雨变成了蒙蒙细雨。当大巴车驶入高速的时候,竟然雨过天晴。所有的人心情豁然开朗,在一位开朗并且很有蛊惑力的导游倡导下,一路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去的第一站就是兴城古城。
兴城古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辽圣统和八年,就是公元990年始称兴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政府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明代兴城古城称宁远卫城,清代称宁远州城,民国三年,就是公元1914年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延用至今。
兴城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天启六年,就是公元1626年和明天启七年,就是1627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
游览古城,面对一座座古老的城楼,令人遐想万千,天气炎热,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是乐此不疲。遥远的海风在古城中流淌,一砖一瓦都在向游人讲述着三百年前的悲壮与辉煌。
顶着酷暑,我在汗流满面中,对古街上挤挤挨挨的商铺视而不见,努力搜寻四百多年前的遗迹,一块砖每一片瓦,以及一个文字。四百多年的岁月,雨雪风霜无情,涤荡得近乎残酷。只有一座牌楼的斑驳让我心动。在牌楼下驻足良久,忘记了酷热,因为我的思绪一直在四百年前的春夏秋冬里飞扬。在这样的酷热里,我看到了宁远古城春天里的花开,看到了夏天里的绿荫,看到了秋天里的红叶,看到了冬日里的大雪纷飞。
一位将军的镇守,四季风光在他的铁甲和剑锋上轮回。海风是清凉的,从遥远的芦苇荡上掠过来的风应该更加清凉。在古城里游走和寻觅,怎么就没有见到一个高悬战鼓的地方呢?那面曾经震天的战鼓呢?我想登上城楼去寻找袁大将军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在渤海岸边与努尔哈赤决战,取得“宁远大捷”的地方,但是,因为那要付钱的。我倒不是因为囊中羞涩,只是,一瞬间那个愿望回到了冰点。金钱让古城重现新生,金钱也让古城沾染了铜臭。袁大将军在当时指挥千军万马创造“宁远大捷”的庆功宴上,一定不会想到,几百年以后,有人要领略一次他辉煌的一瞬间也要付出25元人民币的金钱吧。
想到这些,忽然感到惭愧。于是,买了一把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不离手的鹅毛扇,用来遮挡渤海岸边的烈日,扇去闷热的海风,匆忙走出古城,寻找旅游车。
下午,去海边。海边已经成了浴场。人山人海,海水已经不是心目中的湛蓝,还好,海浪虽然浑浊,但是还在汹涌。大海的宽阔与豪迈不减当年。扑进海的怀抱,突然想起了作家李柏民的网名“喧嚣都已沙哑”,于是闭上眼睛,屏弃周遭的嘈杂。在一波波的浪涌中让我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感受的了大海的雄浑与温柔。
第二天,去凌海。在凌海,我找到了本次采风的感觉。第一站,是萧军公园。虽然纪念馆在维修,没有见到更多的与其相关的实物,但是,拜谒了萧军墓,佛教说:“见舍利如见真佛”,在我看来,见到了萧军墓,也就见到了萧军本人。我的心里充满了敬畏。
萧军于1907年7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由于家境贫困他只上过小学。1925年他开始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他的写作生涯是在军队中开始的。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创作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在车上,我跟导游说过,萧军是爷们作家。他代表了东北人的血性和豪迈。敢爱,敢恨,迎风不倒,有血性,有气节,有民族的精神。他的《八月乡村》唤起了民族的铁血燃烧,火焰照亮了倭寇布下的阴霾,抗日救亡,为民族精神高歌呐喊。在小军的雕像前,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萧红,想起了巴金,矛盾,也想起了诺贝尔文学奖。
带著对萧军的敬畏,我们来到了东方华地城。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怎样,可是,到了地方我才知道,这是大凌河的入海口,这地方我来过两次。
第一次是2011年的冬天,我作为朝阳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走凌河》的总撰稿跟随摄制组来这里,是拍摄的最后一站“凌河入海”。那一次是冬天,寒风凛冽,浩瀚的苇塘冰封雪盖,大海的潮涌与河水相互在冰封之间起起伏伏。远处是茫茫的大海,脚下是八百里奔涌而来的大凌河河水,感慨万千,我写下了几句诗。
第二次来这里,是2016年夏天,我们朝阳市作家协会主席邸玉超要写《大凌河传》,与他夫人一起徒步走凌河。就是在他走到终点的那一天,朝阳市文联、作家协会和众多文友来祝贺他。我作为文友和电视台记者的双重身份来参加。那一次是野餐,大家皆大欢喜,念念不忘。
今天重游故地,乘游艇游弋在万亩苇海之中,感慨万千。在久旱少雨的大辽西,能有这样一片水的世界,难能可贵。
这可不是一般的水世界,也不是一般的湿地,这是大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甚至七千年的文明之河与渤海的境界,是大凌河与渤海握手相拥的大境界!
“我们看海去兴城采风”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