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季,思绪如藤缠缠绕绕,思绪总是把我带到远方,带到纯真的童年。辽西山村老家的四合院跃入眼帘,虽然今天早已变更他人,几度翻新,旧貌不复存在。但那曾经的灰瓦石头院墙,那里的一草一木,早已刻进记忆,溶进血液。那院里有碧绿的韭菜畦、一垄垄的小葱、一片片的芫荽、一棵棵紫得发亮的生菜、甜甜的西红柿、翠绿翠绿青香的黄瓜......童年的我就是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院里过端午的。
记得那时我父亲在相邻的河北省平泉县城工作,过端午节总是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我天天倒计时数日子盼过节,因为过节,我就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亲了。提前几天,母亲会泡一些绿豆,生豆芽,母亲提前十多天把黄米(黍子去皮)用凉水泡上,定期换水。我们村里有一片苇塘,我会去那里掰又大又宽的苇叶,叫“打粽叶”,周围村庄也去那里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村人总是适时掰到最好的。过节前一天下午,母亲会把苇叶和马莲儿,煮合适火候备用。这天从外地工作的父亲坐火车下车,再走二十多里山路也回到家中,父亲肩扛很重的帆布大提包(那里是父亲为家里买的生活必需品)。可想而知,我的父亲在那些年困苦的岁月,为了养育我们几个子女,为了供姐姐、哥哥、我上大学、上高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那时我会早早等候在村口,父亲扛大帆布提包吃力走在前面,我欢呼雀跃,三蹦两跳跟在后面。每次我读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我都会潸然泪下,眼前总浮现我敬爱的父亲扛大提包回家的情景,父亲是家的脊梁。我的天,父亲到家会拿出一个从火车上买的面包。那时老式面包特别香甜,也许物以稀为贵吧,今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甜的面包,父亲会把面包掰开,一分两半,哥哥和我一人一半。两个姐姐是绝然没有份儿的,我和哥哥一边打趣着说,面包形状像牛粪犤(pai)子,一边细嚼慢咽吃得津津有味。这时母亲开始包粽子,把四个腿的小炕桌放到地下,把三四片苇子叶一片压一片,搭接着平铺在小桌上,然后把苇子叶折成三角形兜往里放米。中间放两个大枣,一边放黄米,一边用手舀点水放里,让水从里全部流下去,那样黄米在苇子叶里实着,煮熟吃筋道。然后把苇叶折过来封口,用马莲绳使劲缠绕几圈,用牙勒紧,然后记上活扣,一个棕子就包好了。我在旁边用一片苇叶,照母亲包的样子反复包着玩,拆了包,包了拆。母亲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好,就拿出前几天剪的各种颜色的葫芦片,贴在窗户上、门上、缸上。据我们当地传说有一个逃难的将军气喘吁吁跑到一个村子,口渴了,大娘给舀一碗水,水里放点糠,将军一边吹糠,一边喝。将军很来气,就责备大娘放糠干啥,大娘告诉他说你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如喝的太快怕你肺炸了。将军很感激,告诉大娘过几天我们卷土重来,要血洗这个村子,你到时把门打个X,就不杀你家,善良的大娘把此话告诉村子里所有的人家了,将军来时看见都打X,分辩不出哪个是救命恩人大娘家,就放过了整个村庄。再后来就演变成在门上贴葫芦,以示保佑平安的意思。还有的说“葫芦"和“福禄"谐音。母亲还用红辣椒缝个小人,小人拿着把刀,挂在窗户前,为的是拦截妖魔鬼怪,再拿出前几天找人做的立体葫芦挂在窗户上,顿时整个屋里节日气氛更浓厚了。做完这些,母亲就让我脱下衣服,在我衣服上缝几个母亲前几天用花布做的荷包。随后母亲在我的两个手腕,脚腕拴上五色丝线,做这些都是为了驱凶避邪,保佑平安。荷包里边寓意有驱邪避瘟的药,戴上五彩线,一年上山不被毒蛇咬,等端午过后第一场雨来临,都摘下扔到雨里,预示着所有霉运和病痛都随雨而去。初五这天凌晨,我三点就起床,先不说话,去自己家园子里摸一下韭菜(传说摸完干针线活手就不出汗了)。然后回屋在粽子锅捞一个鸡蛋,小心翼翼装在兜里,拿一把镐,刨药材用的。传说端午节这天药王爷为了拯救苍生,在太阳没出来前就把所有的山川大地河流都撒上药了。这天刨的药材药效更好,所有药材变成了灵丹仙药了,然后就飞出家门,招呼先一天约好的小伙伴去小河边。我们先用河水洗洗眼睛,然后洗脸。大人说:洗完眼睛后,一年不害眼病,洗完脸后,一年头脑精神不贪睡,因河水被药王爷撒上药了。
洗完脸我们就去登山。南方是九月初九登高,有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我们北方在端午节登高,谁登的最高,谁今年就交好运。我会登得最高,山上有一险要处,叫灵狗洞,大老爷门都不敢上,望尘莫及,全村只有我能身手敏捷地爬上去。我站在山洞边像伙伴们招手,那是何等的自豪和骄傲。我从灵狗洞下来,我们就在山上刨苍竹,刨完苍竹就找一平坦石板处蹲一圈。每人从兜里掏出鸡蛋、鸭蛋,按蛋从小到大顺序两人撞蛋,谁蛋先破,谁认输。赢的再和下一个人撞,我们撞完,吃完蛋后,急忙薅艾蒿,火蒿。我老家山坡河套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这两种蒿子,都接近膝盖高,不像在城里很难找,艾蒿是圆叶,火蒿叶像芹菜叶似的。我喜欢薅艾蒿,因为我母亲长年腰腿疼、肚子疼,用艾蒿叶熬水煮鸡蛋治肚子疼,用艾嵩叶做垫子围在腰上,治腰疼。童年的我曾经是个多么孝顺懂事的孩子呀!艾嵩也可以拧成绳,晒干,艾蒿夏天点着,放在屋里,驱蚊子,我薅一大捆,揪两束叶,耳朵一边夹一束,说虫子不钻耳朵。其实长大才知道没有科学依据,童年的我深信不疑,我们抱着蒿子,急忙回家,传说太阳一出来,药就失效了。我回到家,把蒿子分放在家里各个窗台上晒上,以便日后用,还不忘往家里土炕的炕席的底下挨着炕沿角放一捆,据说晚上睡觉不招蚰蜒,我会缠着家里每个人两耳都夹一束艾蒿叶,父亲一生反对迷信,无神论者,也会配合我夹一会,否则我会不依不饶。紧接着我会把刨的苍竹洗净放在水缸里,传说人吃用它泡过的水也不生病,然后我再去院子里的桃树折几枝桃枝子,插在大门和各个屋门的欑(zuan)子上,就像《封神榜》里姜子牙的桃木剑,用来驱魔避邪。南方是春节插,王安石写的《元日》就说的这种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时母亲扒个粽子先给祖先上供,紧接着又扒四个粽子让我给邻居舅妈家送去,舅妈又扒四个她家粽子撕撕巴巴地让我拿,还说一家东西一个味,你们尝尝我家的,实在拗不过,我只得拿着。母亲、姐姐把蒸好的红糖水、炒绿豆芽、凉拌的绿豆芽、凉拌的水萝卜、粽子端到桌上,一家人开始吃早餐。父亲、母亲烫上点酒,所谓的酒,连小烧都不是,多年以后一次和父亲闲谈,我才知道,是父亲和工厂要的工业酒精,兑的凉白开,我当时听这话时,心里特震撼,心如刀割般难受,因为当年父亲买不起小烧。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对我家简直是灭顶之灾,我父亲年轻时在吉林给薄仪当过伪满宪兵,家里成分不好,父亲惨遭迫害。父亲一生心地善良,积德行善,对亲戚、对邻里、对同事热忱相助,父亲人格用高山仰止,与日月齐光绝不为过。也许是善感动天吧,上天对仁爱父亲的眷顾,才逃过此劫。我大姐比我大十六岁,大姐曾和我提过,我家在城里没下放时,她曾亲眼看见父亲头戴高帽,胸前挂着写有父亲名字大特务的牌子,低头被人打、被人批斗。那场面是何等的撕心裂肺,何等的揪心揪肝。那时许多亲朋怕受连累都和我家划请了界线,我母亲说生我哥时,父亲当年的许多老同志合伙送了个大穿衣镜当贺喜礼物,并用油漆在镜子后边写上了各个赠送人的名字。我父亲被批斗后,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一个个去我家把镜子后边名字都噌掉了。这件在今天看来又好气又不可思议的事,当年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却真实地发生过。多年以后,打我父亲下手最狠的一个单位的那同志得了癌症,我父亲不计前嫌买礼物去看他,也许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真。那人良心发现,后悔万分,用手一边捶打自己的脑袋一边说,我当时怎么那么混蛋呢?父亲以德报怨,在单位一直以长者的身分关心照顾那同志的后人,直至父亲退休。我当时听到这些时,一直想找打父亲的那些人,想质问他们当年怎么可以那样绝情?!父亲说那是历史造成的人妖颠倒,黑白不分,亲情友情绝裂,做人要宽容大度,父亲当年能活下来,实属不易。当年在工厂改造时,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资,还被隔离不让回家。我出生时父亲正在隔离被批斗,每天胆颤心惊,生不如死,老蚌得珠喜开怀,我的出生给老年得子的父亲增加了生存下去的勇气。那年我母亲五十来岁生下我后,抽风、腰腿疼、身材变矮、眼睛几乎失明。由于受父亲牵连,母亲领着嗷嗷待哺的我和姐姐哥哥,被迫下放到农村,母亲是缠足,加之体弱多病,不能上地挣工分。我家缺衣少粮,父母带着我们艰难度日,没上过一天学堂,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人民币都认不好的母亲,忍饥挨饿,却执意不让姐姐、哥哥辍学,希望她的子女成材成人。那些年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炕桌上吃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当年那虽然贫穷却充满浓浓亲情的大团圆情景,至今难忘,回味无穷,吃饭时我父亲会给我们讲故事说趣闻。父亲旧社会在凌源财神庙学校上过初小,他们那辈人有文化的少,父亲虚心好学,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历史,耳熟能翔。父亲会写柳体毛笔字,会拉二胡,父亲拉的《苏武牧羊》,如泣如诉,在我听来远比阿丙拉的《二泉映月》好听百倍。当时我们农村唱的驴皮影,唱的唠子(一种地方剧)。父亲都能讲下来,父亲是我童年的万能知识宝典,是我的偶象、是我最崇拜和最尊敬的人。有一年端午节,父亲出一谜语:“有位大姐外边来,身穿黄大褂,腰系马莲绳,初四进了锅门店,初五进了牙门城。”我抢哥哥先答出说是“粽子”。我哥说我显齐儿,俗话说的好,不遭人嫉的是庸才。虽然哥哥后来比我有出息,可童年的我真的绝对是天才,聪明伶俐。那时饭桌上我会和哥哥嘻笑打闹,动不动就用筷子当武器互相抽打。父亲、母亲总是护着我,让哥哥迁让我。那时过节我家买不起新鲜肉,就用咸腊肉炒绿豆芽,但吃起来绝对胜过今天吃的所有美味佳肴,每次过节我都会吃撑着。过一次节,我拉稀好几天,不是我小时候没成色,吃好吃的没禁拉饱,实在是在那物质溃乏的年代,平时太熬苦。我一拉稀,母亲即着急又心疼,满怀爱怜的责备我不听话。我现在脾胃也不好,追根溯源是不是小时候吃粽子和炒绿豆芽撑的呢?后来,我家搬进城里了,紧接着我又结婚成家生子,再后来父亲、母亲相继去世,我的心好像被掏空一样,再也没有像童年扳着指头数,盼过年过节的心情了。
父母去世后我最怕过年过节了,越到过年、过节我心越难受,真的是“每逄佳节倍思亲。”愈发怀念和父亲、母亲姐姐、哥哥在一起欢聚一堂过年、过节的情景。那些年虽然日子很难、很苦,但有父亲,有母亲,总觉得很温暖。被浓浓的父爱、母爱浸泡着,有精神寄托,活着有奋斗的理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途,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和子女的亲情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当这棵大树倒下时,我情感的世界也轰然坍塌了,多少年了我一直没有从失去父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尽管父亲、母亲生前多次住院,我竭尽全力地伺候。母亲后来瘫痪在床,几乎变成植物人,我接到家里,用手为她抠大便,每天擦身翻身,不停地换尿垫,不让母亲溻一会。母亲后来只能用奶瓶喝奶,我每天花生奶、酸奶和纯奶换着喂。母亲像婴儿一样依恋我,白天、黑天二十四小时呼唤我,不让我合眼。当我抱着母亲的头,母亲从我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母亲对我的依恋、不舍和牵挂的眼神,我今生今世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为父亲和母亲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同父亲、母亲在我身上花的心血相比,简直九牛一毛,更无法弥补和赎回我青春叛逆时顶撞父母所犯的错。
母亲去世,我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夜夜无眠。很长时间我在冰冷的午夜一个人像幽魂样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终究无法排遣失去母亲刻骨铭心、万箭穿心般的痛苦。哥哥一遍遍安慰劝解我说,母亲重病时作为儿女,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地照顾了,也尽孝了,就不要太难过了。
现在每逢年过节,都会想念我的父母双亲。看见公园里散步的老人,总会想父母活着多好。我从不羡慕别人开豪车穿貂皮,但我特羡慕父母健在的人。那年我去北戴河海边玩,心里酸酸的,我想如果父母健在,我一定带他们旅游,看几处人间美景,来欣赏这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父母一生未见过大海,诸如此类,总让我触景生情。我今生最后悔的是我上高中后我家条件好了,我没有好好学习,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像哥哥、姐姐那样考上大学,回报父亲、母亲辛苦的哺育之恩,让父母骄傲自豪,父亲,母亲没怎么花过我的钱。最内疚的是我没有好好孝敬父母,还总让他们为我操心,寢食难安,我成为整个家庭的负累。如果可以,女儿愿经过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变成一座苍桑古老的石桥。只为你们能撑伞携手从桥上走过;如果来生还能成为你们的女儿,能与你们相逢,宁愿上刀山,下火海。
而此去的过年过节,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父亲、母亲女儿对你们的泣血呼唤和深深的忏悔,你们听到了吗?听到了吗?如果有来生,女儿一定要做个乖乖女,不让你们为我着急上火,不让你们为我担惊受怕,日夜惦念,一定好好学习,给你们争气,做个事业有成的人,好好孝顺你们。父亲、母亲,你们在天堂还好吗?祝愿你们二老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有衣穿,有好吃的。我只所以用笨拙的笔把自己的家事写成文字,回忆和父母的点点滴滴,希望有幸能读完此文的朋友,能有所感动,有所启示。在外面少玩一次麻将,少喝一次酒,少去一次歌舞厅,少一次不必要的应酬,多回家陪陪父母。父辈真的为了我们很不容易,吃尽了世间的苦,受尽了世间的罪,就像刘和刚在《父亲》里歌词唱的那样“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们只尝了三分;人间的苦涩有七分,你们却吃了十分。”更不要像我一样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如今悔之晚矣。想起了母亲教的儿歌“小山羊,胡子长,穿皮袄,高鼻梁,咩咩叫,叫母羊,跪着吃奶报答娘,长大成人不孝娘,做人不如小山羊。”“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有病他不管,给媳妇买糖水梨。”
有篇文章说,告慰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是,认真的生活,幸福的微笑,是过年过节的一炷香一杯酒,是每个寻常日子里的牵挂和思念,更是余生日子里的安好。既然亲人已经离去,那么你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便是给亲人一个安心,给自己一个关于未来的期许。因为生的人还有漫长的余生要去过,还有很多责任,等待着生者要去扛。
对于我,好好生活,善待公婆,也是对逝去父母最好的安慰,唯如此。安息吧,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