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转载 > 散文 > 光脚走村路
2017-11-15 20:38:13 

光脚走村路


魏泽先

光着脚丫在村路上走,脚丫的心让大地挠着,挠得满村子都是笑声。可那是小时候的事,这一晃都几十年了,已经成了美好的记忆。
  那时候,光着脚丫在村路上跑,常常让石子硌,一硌就硌出一个血泡。或者是让凸起的石头踢一下,明明是脚踢石头,却不叫踢石头,叫踢脚。踢脚,轻了出血,重了能踢掉脚趾甲,扳着脚坐在地上龇牙咧嘴掉眼泪,说:“哎呀妈呀,疼死我了,啥时候才能有一条响平响平的大道啊?闭着眼疯跑,也不硌脚、不绊脚、不踢脚。”
  小伙伴说:“那你就做梦吧。”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以后的一个日子,我竟然光着脚,如同小时候一样在村路上痛痛快快地走了一回。虽然没有闭着眼睛疯跑,却实现了“有一条响平响平的大道,不硌脚、不绊脚、不踢脚”的梦想。
  前些日子,妻子打电话跟我说,咱村修路了,都是水泥打的,宽阔平坦,比咱家阳台都好。前后街通着,从家家门口经过,一直到村口,和外面的大道接上了,响平响平的。听了妻子的电话,我的心里就长了草,翻来覆去睡不着,盼望周末回家去看看。
  我是一个新闻单位的记者,经常下乡,最大的发现是这几年乡村的路面都在逐步发生变化,乡乡通,让乡镇之间通上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公路,村村通,让相邻的自然村连接起来,道路通畅,让古旧的村庄焕发生机,展现新貌。
  盼到了星期天,早早地拼车回家。汽车沿朝青公路,在小凌河川飞驰。辽西朝阳的小凌河川,自古就是天然古道,它是渤海辽东湾西海岸与松岭南麓之间形成的一条天然通道,称傍海道。曹操北征乌桓时,从柳城班师南归,经小凌河川,沿六股河达绥中万家海边,在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旧宫遗址,写下“东临碣石”。如今,这段古道早已修成了宽阔平坦的辽宁朝阳至河北青龙的柏油公路。
  我的家,就住在小凌河川的古道边上。车在朝青公路与一条村路的交叉口停下来,下了车,我的眼前一亮,一条灰白色的水泥路摆在我的脚下,远方连接着树木掩映、炊烟摇曳的村庄。
  我走上平坦光滑的水泥路,又想起了小时候光脚走村路的事情。于是,童心再现,脱下了鞋子,索性把袜子也脱了,慢慢地往前走。
  水泥路面凉爽、光滑,犹如走在自家的屋地上。慢慢地往前走,走着走着,渐渐走进了曾经的岁月。
  那时候,人们最好的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骑自行车,最怕下雨。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平常人骑自行车,雨天,人们得把自行车扛出村扛进村。否则,车轮沾上泥巴寸步难行。
  我记得那是夏天的一个早晨,夜里下了一场扯皮雨,扯皮雨就是刚刚润透了地皮,下面泥土没吃水,还依然坚硬。将就可以走车,但是,润透的地皮稀软,车在上面走,打滑哧溜儿。
  我骑摩托车上班,我的前面是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从背影我认得出来,他是我们村年近八旬的闫老伯。他是老干部,身体好,不服输,都快80岁的人了,还骑自行车。由于道路泥泞,我骑摩托车也不比骑自行车快。刚拐过一个弯,一低头的工夫,前面的人不见了踪影。我感到奇怪,就在我纳闷儿的时候,发现道边的高粱在动。我走到跟前才发现,老人滑到坎下的高粱地里去了。
  我跳下去,搬开自行车,他站起来,一边擦身上的泥巴一边说:“这咋说的,一分神,就秃噜到坎下来了。你说说,啥时候能修一条大道,下多大雨也不泞呢?”
  这件事一直在我的心中留着,经常跟别人讲起。
  如今,这条大路不仅下多大雨也不泞了,而且宽阔光滑。可是,老人已经逝去十几年,再也看不到了。
  就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不久,又因为这条路出了一件惊动十里八村的大事。
  我的本家哥哥结婚了,这在乡下可是一件大事。那是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杀了一口猪,买来各样蔬菜,请来村子里最好的厨师,架起大锅烀肉,搭上案板改刀切菜。亲朋好友院里院外站着坐着说说笑笑。然而,就在送亲的拖拉机快来的时候,却下了一场暴雨,道路泥泞,送亲的车刚到村口,就滑到泥坑里去了。所有人都满身泥水,娘家舅爷说:“送亲翻车,不吉利。就这道,以后怎么过日子?”
  于是,把车拖出来之后,在众乡邻的注视下送亲车队原路返回,媒人传过话来:婚事黄了。哥哥拦住了要去挽留的人,说:“不怪他们,要怪,就怪咱们营子没一条好道。”回到家来,哥哥一口气扯瓶子喝光一瓶白酒,一个人背起行李走了,没人能拦得住。他说:“不就是一条路吗?等我赚钱了,就修这一条路,响平响平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把车开到家门口!”可是,哥哥再也没回来过,连消息都没有。
  几十年过去了,最近几年,村子里接连起来三座小楼,高高耸立的小楼让树木簇拥着,给小村长脸。然而,楼前的村路坎坷不平,逢雨泥泞不堪,不相称。如今,村路修起来了,有人说:这才是宝马配上了金鞍韂。
  哥哥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能否回来呢?要是他回来的话,在今天的村路上走进村子,他会怎样呢?
  光脚走村路是一件快乐的事,它不仅找回了曾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儿时的一个梦想。
  这么快乐地走进村子,快到家门口的时候,见到几个人围在那里说说笑笑,原来隔壁80岁的老太,撇了孙子媳妇递过来的蒲团,席地坐在道上,用手一遍一遍摩挲路面说:“你瞅瞅,这道可比早先的炕都好啊!”老太说完,竟然躺了下去。孙媳妇拉她也不起来,躺在道上,对跟前的人说:“看你们多有福,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啊!”

               原载《辽宁日报》2017年11月15日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