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辽绣啊?”抚摸着孙明贤老人展示在自家屋子里的那些刺绣作品,我惊讶地脱口而出。这些枕头顶、绣花鞋、花兜肚……琳琅满目的绣品不就是早年母亲和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闲暇时做的绣活吗?记得母亲的大红柜子里有一本类似杂志一样的大书,书里夹着各种颜色的丝线,丝线里还放着一段晶莹剔透的花纹蛇皮,说是防丝线掉色的。那些丝线柔软鲜亮,绣出来的花朵和鱼虫栩栩如生。书里还有各类描在纸上的花样子,一个叫“针扎子”的荷包里插着各种型号的绣花针。母亲做的绣活有枕头顶、兜肚窝、小孩儿的绣花鞋脸儿……母亲最拿手的是绣荷花、蝴蝶和鲤鱼。我们小时候,都穿过母亲绣花的红兜肚,记得不到一周岁的小弟夏天光腚穿着绣荷花的红兜肚,剃得光溜溜的小脑袋上留一撮拢梳背样的毛发,粉嫩的小脸蛋儿,在母亲怀里咯咯地笑着,样子就像画里的娃娃,很可爱。母亲那个年代的女人都会做绣活,那是一个女子应该掌握的技能,就像做衣服和鞋袜一样,是最基本的闺中针线活计。后来,大姐也跟母亲学过绣活,却没能坚持下来,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如今在家乡,除了十字绣,几乎没有人会做丝线的绣活了。
来到朝阳县黑牛营子乡章吉营子村,到辽绣的传承人孙明贤老人的家里参观辽绣作品,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也令我心生惊喜和感动。孙明贤老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历史遗存做着不懈的努力,整理挖掘辽绣技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建立基地等,他马不停蹄地干着,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在他的家里,我看到了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这些大大小小的证书和那些绣品一样,凝结着他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起源于辽代的辽绣,是东北地区流传下来的较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朝阳县黑牛营子乡章吉营子村虽然不大,却是蒙、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这里的刺绣历史悠久,清朝时,这个村子曾被人们称作“绣花村”。那时候,村里家家有巧手,户户有绣品。人们喜欢刺绣,珍爱绣品。此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辽绣一直在这里被传承和发展着,而且在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如今在这个村子,辽绣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人们所瞩目。在孙明贤老人的努力下,村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辽西刺绣基地”,并以农民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发展辽绣手工技艺,这些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农民刺绣艺人。他们的绣品有挂画、生活服饰、挂件等千余种,这些产品在国内各大传统文化手工艺市场频频亮相,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有的还出口到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
这会儿,老人站在宏观寺大柏树下说辽绣,自然就说起了宏观寺里那幅千手千眼观世音绣像的传奇历史。千手千眼观世音绣像一直供奉在宏观寺,后来被人盗走,几经查找,没有下落。但偷盗和收藏绣像的人总是灾祸不断,应该说是因为那些人受用不起,这幅绣像才在丢失20年后,不得不被送回宏观寺。听了传说,我们都想一饱眼福。老人就引我们来到正殿,那幅绣像就挂在正殿二楼的廊檐上,但没有对外展示,而是用一块布遮着。老人沿着陡窄的楼梯爬上二楼,揭开布帘,这幅神奇的观世音绣像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仰视着它,仿佛有一种力量穿透时空扑面而来,那或许就是辽绣的魅力吧。
孙明贤老人作为辽绣的传承人,说起辽绣来,总是眉开眼笑、滔滔不绝,对绣品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灵魂和人生。老伴去世后,他续娶了一个单身的绣娘,两个人因辽绣而相爱结合,他们的生活也是围绕着绣品在铺展,丝线缠缠绕绕,爱情如丝线一样绵长,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他家的房子不是很大,两间屋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绣品,让人感觉眼花缭乱。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些作品集中放到一个地方保存起来,他狡黠地笑了,没说什么,言外之意,这些宝贝放在哪里他都不放心,唯有放在家里守着最踏实。那一刻,他望着这些绽放在布上的花朵,笑靥如花。
辽绣这朵花可谓是花开四季,芬芳四季,它一年一年地走过,竟用时光把自己装扮得那么绚烂、绮丽。
原载《辽宁日报》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