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绵长岁月里的温柔牵痛(外一篇)
2017-12-03 21:06:04 

绵长岁月里的温柔牵痛(外一篇)


孙 巍

 

 夕阳的颜色一点点的消散,渐渐寂静的青蓝洇弥漫上来。就这两三天的光景小镇的街道就被披上了糙黄色的缎子,它无时不刻提醒着你新的时令已经来了。

  我庆幸我还是赶在“新华书店”打烊之前用缩在袖子里的手推开了它冰冷冷的玻璃大门,不过这一推竟让我无比怅然——这距离我上一次触摸它竟隔了十几年的绵长岁月。

 我想若不是这次急着用《张猛龙碑》毛笔字帖,若不是听一起练书法的“同学”介绍说小镇的“新华书店”就有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我到底何年何月才会重新走回这里。

 这儿比我想象中还要萧条清冷,这里成为了纯粹意义上的书的海洋。除了我就只有一个女收银员守在这里点缀着这片书海,我俩仿佛成了大海上空低翔的海鸥,也因此造成一片庞大而不彻底的宁静。这些敝旧的并排而立的展架上堆着厚厚的书——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没有人的气味,悠长的岁月,给它们熏上了书卷的寒香,这里是感情的冷藏室。

 但这里却是我少年时代的乐园啊!

 我想如今文学之所以在我身上持续发生神奇的效力,是因为很久以前人们的生存条件、教养方式等种种外力一齐引导我,将我对生命的热忱灌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重新驻足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活泼的梳着短发的赤金色的脸和胳膊每每放学后或节假日就会在这间“新华书店”一排排书卷的掩映中全神贯注沉浸在文字的锦绣世界里,整个人定格在那里就像玻璃杯里滟滟的琥珀酒。

 仅仅是现在回忆起来那样可爱的自己,还有一种软溶溶,暖融融的感觉泛上心头,这种消逝已久的快乐在我全身逆流,不过随即而来的却是淡淡地忧伤。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的永恒价值就在于它不厌其烦的向人们传达了最细微的人类经验,令阅读者发出共鸣,且觉知到差异而求同存异,这正是造就和谐世界的关键。

 年少的时候,我们去阅读或是源于老师父母的催逼又或者是源于自己对这个世界探究的渴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却认为在阅读中让时光飞度,才能算是最优雅的老去方式——这也是我理想中的最顶级的文艺人生。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我们被接受了更方便更快捷的电子购书并沉浸于此乐此不疲,在阅读方式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不知道这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还是不幸。好在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清楚地认识到电子书对双眼的摧残,又或者是人们始终无法透过电子屏幕去感知书籍本身的人性内在张力,索性毅然回归到最古老的阅读方式。不过在购书的途径上,已有相当多的人不再屑于到实体书店跑一趟,而是更热衷于去网络书店选购——这是这个庞大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才造就今天实体书店的萧条惨淡不景气。

 站在“新华书店”的地板中央,闭上眼睛感知这里熟悉又陌生的一切,这儿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展书架和沉睡在这间清冷的屋子里的每一本书都是历年的积淀,它们见证了几个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成长和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尽管它们再也盼不到那些年熙熙攘攘的有着文化素养的人群,也可能再也等不到那些曾经对这里的书香痴迷的孩子们,可是它们依然在那里守候,它们的等待就像守候在那里十几年的温暖守望。

 隔着“新华书店”的大落地窗看着外面已是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收银员告诉我,要打烊了。

 我斩断思绪,匆匆拿起结算后的《张猛龙碑》走出书店,回头又看了一眼书店那两扇最新款式的玻璃门,它被擦得是那样的光亮、一尘不染,但它里面关着的却是几个不同年代的人们的美好回忆和我绵长岁月里的温柔牵痛。

一捧紫砂土

  请您在这北方紫陶之都随意寻出一把清水泥的子冶石瓢,放进一撮昨日新买的六安瓜片,听我唠什子几句有关您脚踏的这方土地,您这一壶茶喝完了,我也该说完了。

 在话题的开端,喀左县,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体,她的生命是延续的,是灵动的。她是这泱泱大国盛开的一朵绮丽的神花,她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造就一方水土,且不说这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单单是这紫砂茶器就足以感染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

 中国人酷爱喝茶,就像西方人爱饮咖啡。从粗放式羹饮到细啜慢饮,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西汉辞赋家王褒有言“烹茶尽具,酺已盖藏”。到了宋代以后,历代皇帝更是将“茶器”作为名贵的赏品赐给王侯大臣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茶具成为了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

 而在瑰丽朴雅的喀左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在父辈们的传承下熟练地精通了紫砂茶具和陶艺的纯手工制作工艺。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这项手艺在这里却有几千年的生命了。以泥做质、胎质细腻、古朴淳厚、哑光内敛。工匠们就地取材挖出紫砂矿,倾注对茶具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严格地遵循每一个步骤,经过捣碎、过筛、澄滤、“养土”等一系列工序后制成具有可塑性强、成坯强度高、收缩率小的紫砂泥。接下来需要匠人们细致凝注将紫砂泥制成器坯再经过精心的修整和装饰后在1100-1300摄氏度的窑温下烧制,脆弱的器胚,容不得半分差池,使得装窑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倘若您可以亲眼目睹这紫砂陶器的制作工序,就会发现每个制作工序的每一个角度都有着别样的美感,时间静于此中,光阴顿于眼前,使你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古时空中,在古老的窑口边上,也有这么一批匠人,专注着手中活计,祈祷着窑神的庇佑,不负辛劳。

今天,在这里,紫砂陶艺的制作工艺成为了长存于世的经典,实现了工匠精神回归文化理想,回归历史责任,回归永恒价值,回归历史本质特征。

好的茶具当是以人为本,服务于茶,服务于泡茶之人。得天独厚的喀左紫砂被赋予的是细腻坚硬、温润儒雅。历经烈火的淬炼,茶具表面呈半瓷化效果,如此,用紫砂壶冲泡茶叶时才能保持较高的水温。历经高温后茶器所带来的不规则气孔率,使茶叶不至于在冲泡时被闷熟,这便是喀左紫砂何以真实地还原茶性,带来极佳品饮体验之所在。

 喀左的紫砂陶器雅俗共赏。它的俗是俗进骨子里的那种俗,说到底它就是一捧泥土,你不知道它到底沉睡在地下岩层多少年。早在5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它烧制陶器,辽金时期工艺精美的陶制品就已经发展成相当大的规模。你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就存在于这天地之间,随着历史沧桑变革,它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大人、老人、孩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这紫砂陶器工艺的制作中,人际间的默契密码,不需要言语的催逼,用一种婉转的形式,给彼此留下恰到好处的空间。

 它的雅又体现在它的文人气质上,安静的喝茶是文人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用好器、喝好茶,渐入修身、冶心之境。喀左紫砂陶器是文人之器,是怡雅之器,那种超凡脱俗的宁和,平静中所蕴藏的力量,足以让人于喧嚣之中静于此中,由器之美好关照内心,关照自我。

 喀左的紫砂陶器还是真正的艺术藏品,火的印记成就了它独有的美感,它的艺术渲染力会沁到你的心里面去。在赏玩之后,越发的光洁莹润,如脂如玉。古人先贤“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奠定了我们传统的审美基调,先贤见于天地,臻大和之境。喀左紫砂陶器所做的便是设计之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敬于天地,关照自身。

 现如今喀左这个紫砂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灿烂古城,俨然成为了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在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路上喀左将永恒亮起窑区的火光,待它燃烧,待它强大。接下来,交付与火,有的美注定诞生于烈焰之中...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这一段关于您脚下的土地我就说完了,您这一壶茶也喝完了罢...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