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需要读书。为考学求职时的读书,带有明确的功利性,在功利目的重压下,往往内容角度都受到制约。只有到“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的闲适境界,才更会领略读书与做人的关系。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浸润濡养,形成良好的品格。这是我闲读经典的体会。
例如,每读《春秋》,头脑中就会浮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意识,这种被儒家肯定的传统意识,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读《左传》《史记》等典籍时读出一些“讳处”,更能理解是非,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前人的抑扬褒贬等于教导我们怎么做。
成语有“居功自傲”一词,这个词造得好!提示了人性不足的一面。人一有了功,在某些方面有了贡献,往往好意满自得,沾沾自喜,难以自持。甚至卖弄招摇,显示夸耀。这是一种劣性!实在是要不得。这种劣性,影响工作、影响团结、影响事业。往小处说,不利自身;往大处讲,危及家国。
《三国演义》里有个许攸,原为袁绍谋士,后背绍投曹操。献“决漳河之计”,使曹操一举攻破冀州,自以为“功莫大焉”。曹操统领众将将入冀州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闻言大怒,拔剑杀攸。只因自以为有功,显一时得意,竟误了性命,可悲可叹!《三国志·魏书》中说“许攸贪而不治”,不治,不知检束,不正是“言有招祸行有招辱也”吗?“君子慎其所立”多么必要。
为人狂妄不得。关羽因狂失了荆州,误了一生英名;袁绍因傲慢,妄为“四世三公”之后,断送基业;魏延倨傲,以致部属尽散,被马岱追斩······
谦虚谨慎,恭谨为人,处世之本。有功、有能力、有名望,谁都看得到,可翘尾巴不好。
《战国策》苏秦的“前倨而后卑”之叹、“引锥自刺其股”之行,不能不使人认识世态炎凉,从而奋发。孟尝君市义之举,更形象地告诉人们讲品德做善行的必要。
王充《论衡·别通篇》中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不知然否,就是不知对错,人,怎可以不知对错呢?“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读书如会友,和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会话,学习“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真是彻夜长谈如春风骀荡。一本书要好好地读,一句话好好品味,从而能使我们品味好人生。悟透天常,把握规律,有章可循。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开启蒙昧的钥匙,是人生路上的航标。品书中味道,明人世情怀.才能稳健地走好人生之路。工作之余,茶余饭后,读书,修身,做人,其乐无穷。
品味生活 处处欢乐
秋不老儿,一种秋天的云豆角儿的俗称。说是俗称,还有几分爱意,如果按英语的分法,也可算是昵称呢。晚秋,秋风肃杀,草木摇落,在“反季蔬菜大棚”还没普及的岁月,这种菜少的季节盛产的蔬菜,是很招人稀罕的。长长的身段儿,约20厘米左右;弓着腰儿,那自然得当的弯儿,被人称为“豆角弯儿”;鼓溜溜的,那是涨起来的豆角豆儿;墨绿色闪着鲜嫩,肉呼呼肥嘟噜。背弯处还时隐时现泛着紫色,形色诱人,好看,好吃,都到老秋了,还没老去,人们就昵称它秋不老儿。
秋不老儿炖片粉,是美味的农家菜。几段儿骨头,一锅豆角,片粉,炖好了,热腾腾地盛上来,豆角上片粉上,都晶晶地闪着花,还没入口,已香沁脾胃了。炖得恰到好处的秋不老儿,褪去绿色,呈浅黄,夹进嘴里,不软不硬;片粉,那筋道劲儿,有嚼头,有味道。至于啥味,看你的火候和放的作料。
我喜欢吃的是秋不老儿炖片粉。这道菜的功夫在汤上。我觉得把豆角和片粉都已炖熟,汤已炖下去了,正好。那片粉的味道,是意会难言。
今年深秋的一天,时近中午,路遇老友,携手走进路旁高挂“农家菜”匾额的饭馆。我一看一面墙上耀眼夺目的菜谱,有“排骨豆角炖粉皮”,于是就坐了下来。
“有秋不老儿吗?”我指着菜谱上排骨豆角炖粉皮问女服务员。年轻的服务员没说话。“我问你呢?”“是。可是,我不知你问的是啥?”我的朋友赶紧说:“就是秋豆角。”“啊、啊,有有,”“我以为啥老儿呢?”后面的话声音很低。“问你们师傅,秋不老儿是豆角的一个品种。”我和朋友都笑了,没朗声大笑,怕年轻的小服务员不好意思。
喝啥酒?“就来玻璃牛儿吧!”朋友说。这回我哈哈大笑。我在笑我自己。人家不知秋不老儿,我想问人家是当地人不。要不是前几天问别人,我今天也不知这玻璃牛儿。媒体,把空间变近了。文化习俗的交流,越来越广,总在一个圈子里,真的有坐井观天的感觉了。终于,我喜欢的豆角炖粉皮也上来了。推心置腹,推杯换盏,开心叙旧。“这片粉炖的还挺好。”见我称赞,“大叔,这粉皮,是小凌河有一个乡的特产。”服务员高兴地告诉说。“来,干!”我开心地举起酒杯对朋友说:“这片粉竟是我老家产的。”
回家,孙女问我吃的啥菜,我说“秋不老儿炖片粉”,我故作停顿。“谁炖的?”一家人都开心大笑。我讲秋不老儿,讲吃到老家产的片粉,全家又一阵欢笑。
品味生活吧,现在,我们身边处处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