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童年的生活经历比作一本厚厚的书,那么,书中就有很多很多讲不完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我家与水的故事。
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跟生活相关的很多事都要靠人力来解决,比如挑水、坎柴、种庄稼等等。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成了很大的难题。记忆中,我们家的水从来就没有充裕过,我们把这种常年缺水的生活比喻成吃水赛过吃香油,有时比吃香油还珍贵。
当年在我们的村子里,只有两眼大井,村东村西各有一个井,百余户的人家都靠这两个井吃水,我们家的生活用水,都到离家很远的村东头的大井去挑。我们每次去村东的大井挑水,中途必须停下休息多次,即便是这样,肩膀还时常被扁担压得红肿。由于村子户数多,井少,常年挑水的人在井边排着队,每天成排的水桶有好几米远。尤其是到了种地的季节,来大井挑水的人更多。这时,妈妈就会起早去井边挑水,趁着别人还没起床,能多抢回几桶水。妈妈起早挑水的举动被别人发现后,他们也学着妈妈早早地来挑水,这样,东方刚蒙蒙亮时,挑水的水桶就和白天一样排成了长队。
吃水的艰难,让我们全家人都非常节约用水,洗菜的水用来洗碗,洗完碗的水再用来熬猪食或浇菜园。多年来,都是这样反复的循环着,算计着,千方百计地利用好每一滴水,并且要保证没有一滴水被浪费掉。洗衣服时更是节约用水,洗完衣服的水留着擦地用,直到最后水脏得不可再用时,仍舍不得泼掉,有时用再也不能用的这些脏水来和泥,抹园子的围墙。
春天是用水最多的季节,除了日常生活用水外,种地浇菜也需要很多的水,妈妈就起大早用推车推水,一车能推四桶,这样即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时间。春天也是缺少雨水的时候,十年九旱的老家很缺水,村里仅有的两口水井,水位渐渐下降,再加之用水量增加,就造成了水荒。为了抢水,我们经常全家出动,推的推,抬的抬,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尽管这样,菜园里的秧苗还时常旱死,我们眼巴巴地看着,却无能为力。
为了多储存些水,到了下雨的时候,我们家把所有的盆盆罐罐都拿出来接雨水,把接的雨水储存在缸里备用,当吃的水告急时,就用这些水刷碗、洗菜,有时实在没水了,做饭也会用这些雨水。这样一来就能节约很多水,也省了很多挑水的力气。
我从七岁开始就抬水,那时矮矮的个子,瘦瘦的,有时连水桶都抬不起来,妈妈怕我被压着,她把平时抬水的扁担换成了一根长杆,目的是分散重心。抬水时,妈妈把水桶放在她那边,这样整桶水的重心就都移向了她,而我就会承受很少的重量,轻快一些。
冬天是一年四季用水最困难的时候,天寒地冻,井边结起厚厚的冰层,井壁上冻得起了大冰瘤子,雪白的冰瘤子晶莹剔透,看上去像白玉,结结实实地挂在井壁上,冰瘤子的中间被井绳拉出了深深的一条沟,每当水桶路过冰瘤子时,辘轳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只好再加一把劲,水桶才能缓缓地到达井边。小孩子们对大大的冰瘤子感到很好奇,经常站在井边上,饶有兴致地观看,边看边嚷嚷着,这时被大人发现,会立刻将他们撵走,并再三叮嘱别:到这里来!他们很担心这些孩子一不小心滑进井里。
把水从井里打上来,摇辘轳是一件很费力气的活。我们村的水井深三米多,井绳在粗粗的辘轳上面排满一层还不够,还要排二层。每次打水,妈妈站在辘轳把的那边,我站在辘轳把的这边,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住辘轳把,一圈一圈地把水桶从井里摇上来,当水桶摇到井口的时候,要猛的一下把水桶拽过来,胆战心惊的。在井边的冰上面走,要小心翼翼,恐怕滑倒掉到井里,直到把水打上来,砰砰跳的心才算平静了下来。
冬天每次出门抬水,我都发愁井边的冰,走到井边时,心里就像打鼓似的咚咚地跳个不停。妈妈再三叮嘱我:“不要害怕,也别惊慌,打水时脚要踩住,轻易不要松开辘轳,如果发生了危险,就赶紧往井的外边跑,这样就没事了”。在妈妈的嘱咐和指教下,加之我的谨慎小心,打了那么多年的水,也没有发生过险情,有些小的危险也都化险为夷。其实,妈妈也害怕打水,可是她为了我们的生活,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得去做。我钦佩妈妈的坚强,也敬佩她的吃苦精神。妈妈挑家过日子,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吃水难,生活更难,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她,是妈妈的坚强和坚持,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还记得我自己独立从井里打水是十四岁那年。有一天,我和妈妈去井边抬水,我先到的井边,由于妈妈有事来晚了,我等急了,就把水桶挂在井绳的钩子上,心想如果自己能独立打上一桶水那该多好啊?可是由于井太深,怕万一掉进井里,想到危险我又迟疑了一会儿,可等了一会儿还是不见妈妈的踪影,这时,我鼓足了勇气,憋足了劲,把水桶下到井里,一口气把这桶水自己打了上来,那一刻我兴奋极了,原来我自己也能打水呀!虽然妈妈告诉我以后不要自己打水,怕出危险,但是我还是时常自己偷偷地打水。现在回想起来都很后怕,那时年纪太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井里。通过自己打水的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只要你想做的事,就要勇敢、认真去做,最后都能取得成功。
在那时候,全村百余户人家只有两口井,无论那口井,要想打水,一年四季都得排队。尤其到了冬天,井边上结了厚厚的冰,别说是打水,就是站在井边也会吓得胆战心惊,恐怕掉进井里,但是,过日子没有水哪行?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在打水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把水桶挂在井绳的钩子上,漫漫地摇着辘轳,把水缓缓地打上来。有时大家还互相帮忙,井深十米多,从井上往下望,望不到底,只望到井水的上面飘着一层厚厚的柴禾和一些杂质,有时打水时还会打上来死麻雀和死老鼠,这些死的动物都已经在井里泡了好长时间,皮上的毛都早已经腐烂,看到这些死动物,我恶心得好几天吃不下饭,一想起这些死动物的模样,就想吐。有时井里还时常掉进动物,如;猪、猫和狗等。有时个别人寻短见也往井里跳,可没有其它的水井可以吃水,只好无奈地继续吃这井里的水。有时就到邻居的村庄去抬水,那时真是吃水如吃“香油”,人们把吃水比喻成了吃“香油”,就能想象出那时候吃水有多难。
到了六十年代,农村才有了洋井,有条件的在自己的院里打了洋井,没有条件的就到有洋井的家里去打水,那时我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洋井,这才告别了全村人吃两口井的生活,同时也结束了祖祖辈辈抬水的历史,感觉方便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