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吃过,鞭炮声持续炸响整个除夕的夜空,一场几乎被地球村中所有流淌着华夏民族血脉的人群关注,集中全国文艺精英们的智慧,在人财物绝对保证供应的情况下运筹半年有余,看了吹毛求疵,不看则后悔半年的“春晚”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完美谢幕,标志着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年”已经过去。梳理一下思绪,感觉到老祖宗留下来的年俗有些还在继续传承,有些则面目全非,有些干脆就销声匿迹了。年俗的变化,让中老年人越来越感到年味淡了,可也迎合了年轻人简约、时尚和休闲的心态。所谓的“变”与“不变”,借用一个网络热词,很“纠结”。
不变的是回家过年。不论是客居他乡,还是漂泊海外,回家与亲人们团聚,欢欢喜喜过大年是每一位具备条件的游子的不二选择。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春运”,成为几千万人——相当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集体迁徙的寄托。“春运”动员了几乎所有具有运力的交通工具和手段,把游子们陆续运回到家中老人身旁,年后“破五”过后,又匆匆赶回到工作岗位上。今年持续四十天的“春运”大幕,从2月1日开始便徐徐拉开。游子们几乎每年都为回家过年的机(车)票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尽管有些人在电脑前目不转睛盯在那些抢票网站上,可一票难求的状况很难改观。前几年有些农民工选择骑摩托车回家过年,虽然旅途辛苦,可也乐在其中。
不变的是贴春联。记得小时候过年,要计划好贴几副春联,买好红纸并裁好,求村子里的识文断字的“四爷”或学校老师代写。春联的内容是每年新出版的《农家历》或《朝阳日报》上刊登的,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腊月二十过后,买几张大红纸,按照计划裁好,选好内容,求人写就。刚刚写完,用嘴急急吹干,捧回家去,小心贴上。后来自己当了教师,再求别人代写恐遭人笑话,只好自己动手。再后来,家里的春联不仅自编自写,还为邻里代写,有时还要搭上红纸。如今的春联只有到市场上选购,好在市场上春联、福字、挂签琳琅满目,但按照老人的要求,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平安、吉祥和富足。
不变的是年饭。这顿充满亲情,充满期待,充满收获的年夜大餐,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过去母亲信老令,姑娘回娘家过年穷娘家,一般情况妹妹都去婆婆家过年。后来,母亲极力赞成和拥护妹妹们自愿选择回娘家过年。人多时,两张桌子坐得满满的,更增加了人气,两位老人家乐不可支。每个小家庭都要拿出看家本事,烧出一两道拿手好菜,大人们推杯换盏,孩子们嬉笑打闹,好不热闹。近年来,许多人家早早就订下饭店,到饭店去吃年夜饭,还有的在网上或商店订好半成品。总之,休闲、简便,快捷逐渐成为过年的主基调。
不变的是放鞭炮。似乎人们觉得放鞭炮是最能体现过年气氛的年俗之一,以至于这物什几乎每年都惹出不少事端,甚至酿成灾难,人们还是不弃不离。一般年夜饭前和晚上守岁煮饺子时放鞭炮,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这时,老人的嘱咐是少不了的:离远点,加小心。好在许多城市管理者正在陆续采取措施,继首都北京限放以后,许多城市限制燃放时间,加强管控,即保障了春节期间的热闹气氛,又为平时营造一个安静环境。
不变的是祭祖的形式。小年后、腊月根是回老家祭祖的日子。奶奶的坟在山坡上,由于事先通了电话,年近八旬的二爷扛着铁锹早早候在那里。一冬无雪,气候干燥,唯恐上坟烧纸时引发山火,老人心细,带着工具予以应对。除夕夜,新的一年钟声即将敲响,母亲虔诚地烧上几柱香,点燃一沓表纸,祈祷列祖列宗佑护子孙们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吃完饺子,母亲为每一个孩子悄悄塞上一个拴着红绒线的空桃核,寓意是驱凶避邪,嘱咐要随时带在身上。
变化的是拜年的形式。小时候,除夕夜吃完饺子就开始拜年了。先给奶奶、爸妈磕头,初一早早地挨门挨户去拜年。参加工作后,虽不兴磕头,可初一二还是要串几个门,到长辈、老师、领导家里坐一坐、唠一唠,算作拜年。后来电话空前普及,新的一年钟声刚刚敲响,电话铃声就会持续响起,是那些小字辈的打来电话拜年,一声声问候送来真挚的祝福。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短信拜年,进而是“围脖”拜年,近几年又时兴微信拜年。虽然内容多有雷同,但拜年的方式已有本质区别。
变化的是置办年货。小时候,记得刚刚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陆续置办年货。蒸豆包,做豆腐,杀年猪,到了年根,更要细心揣摩,需要购买的务必置买齐全,因为过年期间商店不营业,即使“不差钱”,你也无处买。现在,商品供应充足,商家昼夜服务,甚至一个电话可以送货上门,再也不会为商品短缺发愁。事实上,最主要的变化是人们过年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吃好穿好,如果有时间和兴趣,任何时间都可以买到新鲜商品,每天都可以像年一样过,何必要囤积年货?
变化的是请客。记得参加工作以后,每年正月,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请客,多则几次,少则一桌。自己过年舍不得享用的好烟、好酒要留到请客那天让尊贵的客人享用。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并炫耀掏弄到这些紧俏商品的本事。为了请好客,家里几天前就开始准备,有时要比过年还要卖力气。客人走后,收拾残羹剩饭,洗洗涮涮,家庭主妇苦不堪言。那时一个正月会参加十几场家庭宴会很正常,有时候遇到“撞车”,一天要赶几个“场”。如今请客,没有人在家中大动干戈了,约好至爱亲朋,酒店中一醉方休。
变化的年俗,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见证了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不变的年俗,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孰“舍”孰“留”,人们自然看得“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