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营子村位于朝阳县七道岭镇东南部15公里处,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据考证,苏家营子村始建于元朝,由蒙古族人始建,位于小凌河畔,水资源非常丰富,背靠四棱八角葵花山,山上树木茂盛。村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周围土地肥沃,反映了当时农耕生活的火热,并在村西、河北留有文物古迹。
我们来时,正是春天,浅春。杨树还没有冒叶,但是芽苞已鼓胀得如同十七八岁少女的胸脯了。靠阳坡的山杏花偶有绽放的,东一朵西一朵地张着小嘴呼喊着春天。
别的地方的杨树、柳树、榆树,树头都往一块聚,所有的胳膊都朝天空使劲,大有一把利剑刺破蓝天的气势。苏家营子村的杨树、榆树却有不急不缓的特点,它们仿佛是在做伸展运动时被什么法力定住了腰身,每一棵树的枝干都似平伸的胳膊,都有要热烈拥抱的热情。这样的树最适合苍鹭做巢,十多家、二十几家苍鹭就会把家安在这样的杨树上,远看甚是壮观,是真正的苍鹭的庄子。我们来时,很多苍鹭都去河边、水库觅食了。所以苍鹭的庄子里显得有些冷清,很多鸟巢就空了。好在也有很多在家的苍鹭,这些苍鹭很悠闲,有的小憩,有的深情对望,有的毫无表情地瞧着在树下到访的客人,对着访客频频举起的摄影器材,很麻木,根本没有摆什么姿势,只是孤傲地望着远方,苍鹭是不是在想着觅食的伙伴?是不是心中也有美好的憧憬?
一只姿态优美的公苍鹭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根被风折断的杨树枝,把树枝交给在家守护的母苍鹭,立刻飞走再去寻找絮窝的材料。母苍鹭开始絮窝了,它絮得很认真,似乎要把所有的感情都絮进窝里,把所有的期盼都系在窝上。一切都是为家族的延续做准备,几天后,窝絮好后,就该产蛋了,然后,一个个小生命就诞生了!
苏家营子村有整齐干净的街道,街道两侧粉墙上精心制作的彩绘令人印象深刻。驻足在斑驳的老门楼前,像是在看着一页昏黄的历史,写着辉煌,写着富足,也写着颓废和败落,而站在据说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钟鼓楼遗址前,面对被毁后被泥土半遮半掩的建筑,留给人的只能是感叹。占全村40%、近100所的海青房,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们是辽西的建筑风格,更是苏家营子村住宅的一大特色。这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民宅正是传统的建筑文化传承的见证。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那高大的杨树和杨树上栖息的苍鹭,它们才是苏家营子村杨树上和天空中的主角。
苍鹭,是浅水中的捕食者。它们觅食、休息始终都保持着那种不慌不忙的姿态。苍鹭觅食时,或是分散在浅水处,边走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浅水中,一动不动长时间地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物游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像一截枯木,像一个树桩,所以被当地老百姓称作“长脖老等”。春季它们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至4月初,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也有的稍晚些。
苏家营子村地处小凌河流域,山清水秀,鱼虾资源丰富,树木茂盛,苍鹭从清朝康熙年间就迁徙到此处,筑巢在村中百年古树上。几百年来,由少及多,现在有近千只苍鹭在此栖息。独特的人鸟共居村子,每年吸引近万人来此观鸟、摄影。苏家营子村是苍鹭的栖息地,是典型的小凌河流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树、古鸟、古文化、古建筑成为当地的标志,人鸟共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苍鹭不落无福之地,有鸟住着的村子人添喜兴; 有古建筑的地方历史厚重感极强,人和鸟生活在这古建筑成群的村落,又增添了仙气;人鸟和谐共处,真是美若仙境!
原载《辽宁日报》2018年4月18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