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我被校园一幕场景感动——几个小女生,像是初一的,吃过早饭回教室的路上,在朝霞彩色的光影里,边蹦蹦跳跳的嬉笑着,边用青少年的活力声调背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
游戏一样,说唱一样,太美妙了!太生动了!
若干年后,她们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用生活实践检验并体会这种萦回在耳的经典,指导生活的方向,将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将是怎样的影响?决定人品味、决定人风格的,甚至决定人思想道德的,往往不是看他学了什么,而是看他玩了什么。
我想这就是学习,浸润灵魂的学习,达到一定的量,就是学养,就成了厚重的文化。正好有他们的语文老师在场,我问这是不是教材上的文章,他说不是,是拓展的经典文章。我更觉得受感动,孩子们玩的都是经典,能没有文化吗,能不受经典的熏染吗?难怪古时的老学究文化功底那么深,我知道他们在蒙学阶段(13岁前)就已经背下了四书五经,浸润在他们幼小的文化血脉里。经典文化一度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
“学会《诗经》会说话,学会《易经》会算卦。半部《论语》治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一些耳熟能详的说辞不自觉的从我脑海闪过。我对语文老师说:“不需要他们背译文,记译文,况且背下来译文能做到吗?能理解满?徒增负担,还会增加失落感,反而成累赘,用好方法好形式刺激他们粗枝大叶的背诵,积累到一定的量,像面粉发酵一样,不觉间量变引起质变,文化的作用就会在他们身上魅力四射,成了真正的有温度的文化人。”春风化育,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好好听我的,三年下来可学老东西了!”语文老师自信满满的说。我为这个老师的行为折服,锲而不舍的坚持,功德无量。
“背《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易经》把握不好先不要背,三年初中下来,将要玩出多么大的育人工程。分数重要,思想更重要。育智更育心。”
我校规定了雷打不动的经典晨读,一定会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成为学生们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真理向前多走一步,错走一步就是谬误,千里马要有伯乐来相,希望老师们贯彻好处理好激励好经典晨读,深刻理解经典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要把这事做歪了做变味了,不要让这等好事变成累赘,成为一场闹剧。如果把学生们大把的课余时间引导到阅读的兴趣上来,有经典读,有名著读,被书香包围,被文化滋养,蔚为大观,学校真成了文化高地。
经典晨读,书声琅琅,乐在其中,育心育智,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