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小屋就在巷子的尽头,那条巷子就在小镇的尽头,婆婆就居住在小镇小巷的小屋。只要一想起那个小屋,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温馨,因为那是心灵深处无法触及的感动。
想起小屋,就想起了婆婆,就想起了经常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素衣布裤的婆婆。婆婆是南方人,出身还算不错,嫁与夫家后,生活略显拮据。便教育五个儿女从小勤俭节约,不要随便浪费任何东西。谁要是轻言浪费,平日里和颜悦色的婆婆就会大发脾气,让大家都感到害怕。听丈夫说,婆婆是家中绝对的权威,她说不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公公在工厂工作,离家远,一台旧自行车骑了好几十年,期间要换台好点的,婆婆总说还可以的还可以的,公公的破自行车一直伴他到退休。丈夫和弟弟上学的学校离家有段距离,婆婆硬是要他们每天坚持走路上下学不准坐公汽,并警告他们随时跟踪,而那时的车费只是几分钱。丈夫和弟弟每天经过汽车站看见上车下车的学生时都是羡慕不已,也想坐车上学,但是一想到婆婆严厉的警告,丈夫就会拽着弟弟脚步匆匆地跑着赶往学校。
婆婆很少买新衣服,一身旧的素衣布裤洗了又洗,都洗的发白了,也久穿不舍。那年和丈夫结婚后回他家,给婆婆带去了几件新衣裤,婆婆破例选了一件喜色的外衫穿在身上,高兴地屋里屋外走。家里人都说好久没看见婆婆穿新衣服了,也很久没看见婆婆的这样的笑脸了。可是第二天婆婆照旧穿上了素衣布裤,她说这样很好很随意,说穿新衣服不是很习惯。其实我知道穿旧的用旧的那是婆婆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
婆婆一向勤俭节约。随着日子的积累,家中家具变得暗旧了。家人说要更换几件新的,婆婆总说能用就将就用呗,老物件都有感情了。南方人用木盆洗脚,家里洗脚的木盆还是婆婆结婚时的陪嫁,木盆边沿早已旧迹斑斑。用了几十年的老藤椅也被磨得发亮,藤皮子边上都泛起了毛茬,可婆婆依旧把它们看成是宝贝。
婆婆虽然节俭,但不吝啬,我们结婚回去的时候婆婆每天都给我们买新鲜的鸡鸭鱼肉,每顿都是做上好几个菜。吃饭的时候,婆婆不上桌和大家一起吃,只是站在一旁夹点菜,一边吃一边不住地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菜吃光别浪费。哪盘菜果真剩下了,婆婆这会儿才郑重其事地上座进餐,继续打扫战场,不让一点东西浪费掉。我和丈夫在婆婆家小住几日,动身返家,临行,婆婆拿出一个布袋子,里面有厚厚的一沓钱,我知道这是婆婆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下来的积蓄,我不能收。婆婆个子高力气也大,她把布袋硬塞进我的包里,连推带拥地把我送上汽车。车窗里,坐着泪眼婆娑的我;车窗外,站着素布衣裤的婆婆。随着车子开动,婆婆渐渐地模糊在我的泪眼中。我知道婆婆不容易,每逢节假日都邮寄给她一些钱,并写信告诉她,不要太节俭,日子好过了,有你吃的和花的。婆婆回信说:“不要总是寄钱来,我有的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勤俭节约的品行不能丢掉,这是一种风尚,是我们家传统的美德。”
丈夫考上军校离家时,婆婆给他做了一床棉被,薄薄的,军绿色。婆婆告诉丈夫,她在被子里面缝上了“勤俭节约”四个字,希望丈夫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不要忘记节俭过生活。丈夫记住了婆婆的嘱托,离家2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行囊如何简单,都一直不舍得丢掉那床棉被。丈夫说,看见那床棉被就会想起婆婆,就会想起勤俭节约的诫训。在婆婆的教育下,丈夫传承了勤俭持家的美德。如今,这种美德传袭给了我们的女儿,已读大学的女儿从来不乱花钱,也不奢名牌、不慕新品,在不知不觉中运行着勤俭节约的好家风。
岁月流尘,婆婆早已不在人世。一缕长风吹来久远的回忆,那些藏在心底的浓浓淡淡的往事又不自觉地浮现在眼前。婆婆那些勤俭节约的点点滴滴就像陈年的佳酿散发幽香,今晚,我将再次斟饮,独自在角落里品味珍存。
原载《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