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最风景
2018-12-27 10:14:02 

最风景


李秀芳

 村东头不远处的一片地叫罗锅地,这个地名和那块地真是太搭了,形如其名,名似其形,极其形象。罗锅地地块不小,正中间部分稍稍隆起,沿坡缓顺势而下,朝着不同的方向,秋冬之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春秋庄稼葳蕤的时候就不同凡响了,鲜活,蓬勃,有画面感,也很有气场。别看名为罗锅,其实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很平坦,包括那个隆起的大罗锅。平坦,土质好,离村近,相比于西山下的王八盖,东山脚下的东长垄,分到这块责任田的人家,都觉得运气不错,其中也包括我家。
         在我的记忆中,罗锅地上种的庄稼好像只有红高粱。每到春天,高粱苗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嫩嫩的鲜绿弥漫成一大片柔柔的地毯,女人们坐在地毯上间苗薅草,手里拿着小手锄,边间苗边除草,双手忙活不停嘴也不停,说着家长里短或者心中秘密,不时发出爽朗的哈哈哈或者羞涩的哧哧声。她们衣着朴素,但头上花花绿绿的方巾,却让绿毯平添灵动和鲜活。男人们在她们身后,扶着犁杖,点种打垄趟地,老黄牛嘴上戴着笼头,甩着尾巴,走走停停,慢慢悠悠。他们挥着鞭子“哒哒来来,哒哒来来”地吆喝,鞭子甩得脆响,却只停留在空中,一下子也不落下来。前街洪义大爷说话有个特点,磕巴,还边说边摇头,大伙爱开他的玩笑,说他“一说三摇头,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就是挨凑的脑袋”,别看洪义大爷说话磕巴,可吆喝起牲口来还真利索,不时带着他那极有特色的街骂——“这还愿的”。说是骂,其实洪义大爷的脸上一点怒色都没有,倒是满脸的平和,我们最爱跟在他的犁杖后面,听他的哒哒来来,听他的磕磕巴巴,听他没有恶意只有平和的街骂。

红高粱带给我们的乐趣太多了,高粱抽穗时节,大人们怕我们打wu咪扒高粱包,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甚至不惜威胁恐吓,那时没有偷孩子之说,他们就说地里有拍花的,把小孩拍迷糊挖心吃,特别是奶奶,瘪着嘴,踮着她有厚度没长度的棒槌形的三寸金莲,一路歪歪斜斜地拐到罗锅地,一边代替稻草人的角色,“啊是啊是”轰麻雀,一边看着孩子们不让进到地里。大人越是这样,小孩子们越是好奇,趁不注意,长根哥和香兰姐就会领着我们,出溜一下钻进高粱地,任凭奶奶在外面千呼万唤,暴跳如雷。于是就有了无数个这样的画面,高粱地里高低不平的小道上,我们两脚是泥,顶着满脑袋高粱花,满脸的乌浊和汗水交织而成的纵横交错,低头听奶奶七个八个的数落,表面上十分后悔,内心里却掩藏不住的满足和得意,躲过奶奶并不严厉的目光,吐舌头做鬼脸,滑稽又好玩。

红高粱带来了忙碌和热闹,也带来了人们的充实,不仅仅只是小孩子。收割,码高粱攒,掐穗,脱粒,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小场院,碾道等地方,又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起来了。碾道边堆满了一剁剁的高粱头,人们排队准备用碾子脱粒,往往这时,村里的各路明星就粉墨登场了。老扁叔因为下过关东,去过西北,自然不会放过自己走南闯北的炫耀和神侃,后街王家外号三老美的三姑,也不会错过展示才艺的机会,实在没有搭档,自己也会来上一段单出头,要是有搭档,她会把《大西厢》《井台会》《猪八戒拱地》全套唱完,那真是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尽管也有岁数大点的大娘大婶撇着嘴,嘀嘀咕咕点老姑娘不抓紧找婆家之类的话,但是仍然掩盖不住更多的叫好和掌声,业余生活单调苍白的日子里,忙忙碌碌的秋收也足以让快乐溢满整个村庄。

 四季轮回,岁月流转,转眼离开家乡多年了,虽然我一直努力挽留,可怎奈岁月悠长,行途颠簸,关于故乡的风物人事,曾经清晰丰腴的一切,大多都如漏洞百出的口袋,一路遗失,渐行渐少,甚至无迹可寻,每每想起这些,我总会心有隐隐说不出的酸涩。只有罗锅地上的那一片红高粱,却如同其自身的生命过程一样,从一棵苗,生根发芽,抽枝展叶,茁壮成莽莽苍苍的青纱帐,牢牢地长在我的记忆中,不时在心头泛起一片艳艳的红,涌上一阵柔柔的暖。
                                                                                               二
        总以为今生再也不会有什么机缘,再现童年那些与高粱有关的情景和故事,没想到却在九月的一个周末,遇到了比之更大的惊喜。那是一个天气好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天空是纯净的宝石蓝色,偶有几朵蚕丝一般的白云,大概只能算是点缀。都说秋高气爽,但我分明感到那无边的蓝仿佛就铺展在头顶,蓝的有些耀眼和夸张,令人难以置信。
        华新集团采风车穿村过巷,掠过秋天的山野。车随路转,景随车行,路两边秋景频现:玉米叶子已经发白,棒子大多还没有擗下来。农家门前的高高矮矮的庄稼还没有完全收割,扁圆的倭瓜拖着苍黄的叶子滚在地边,偶尔出现在苍黄色彩中间的一片矮秧地环,叶子依然翠绿,惹人欢喜。树上的枣子半红半青,玛瑙一般。不需刻意捕捉,满眼都是山野美景,秋花秋叶秋树秋果,秋意无限。

 车至召都巴乡一个田间小路停下,我们见到了酒高粱。那是一大片高粱地,无边无际,感觉在我们辽西这样的丘陵地带,能有这样大片的酒高粱简直就是奇迹。在秋天的天光下,呈现它无与伦比的色彩与美丽。高粱叶子还没有变黄干枯,但是已经成熟,高粱穗长而肥硕,红中带青,如一支支火炬向天而立,高粱粒沉实饱满,太阳射下来,太阳光在高粱粒上舞动色彩,有些晃眼。登到高处远看,那无垠的青纱帐俨然一片汪洋大海,随风而动的高梁穗是大海别样的浪花,仿佛与远处黛色的山,头顶宝蓝色的天都连在了一起,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无边无际的酒高粱呈现出错落之态。秋风吹来,叶子沙沙作响,与蓝天的鸽哨相映成趣,寻常的高粱,在呈现着丰盈的秋天,展开它与众不同的大气与美丽,这样的美,简直囚禁了我的想象力,无法用任何言语来表达。年龄参差的各位文友,充分展示十八般武艺,上树爬墙,攀高下沟,从各个角度观赏酒高粱,有的为了拍摄角度竟然躺在了地上,弄得大家一阵紧张,还以为是谁发病了,结果却是一个乌龙和笑话。这大概不是蜗居城市复而得返自然的故作矫情,而是真正的震撼与惊喜。

  通过乌兰河硕乡乡长的介绍知道,这种高粱的特点和用途与一般高粱相比还是有差别的,它的主杆抗风性很强,粮食抗虫害性强,小鸟不吃,这样看来,和谷子小豆苞米的随性相比,酒高粱还真是有点高冷,不过酒高粱自有它的性格魅力。酒高粱属黏性,淀粉含量高,专门用来酿酒,经济价值比较高,近几年,格兰仕公司与中国劲酒台湾金门酒厂相继签订供求合同,与农户合作,种植酒高粱,才有我们所见到的这无边无际的山野风景,这迷人的风景之最。

  边走边看,边看边听,我了解到,该公司不仅种植酒高粱,他们还流转土地耕种谷子红小豆等杂粮,品牌小杂粮《东篱耕读》远销国内外。五万多亩酒高粱,二十多个乡镇,五百万美元的小杂粮销售额,公司+基地+合作社+酒厂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了政府的信任,企业得发展,农户得实惠,产业得振兴,多赢局面得以形成,公司得利,福泽乡亲,这是何等的远见和心地,才会有如此的大手笔。再进一步了解,我更加惊奇,原来,高品清幽美丽的兴隆上品小区,气势恢宏的兴隆大家庭,古色古香的慕容仿古一条街,朝阳县华新产业一条街,辽河油田天然气开发,一连串令人称赞的建设项目,都是华新集团的开发建设的,每一项都至臻至美,每一项都可圈可点。一事经典,便是动人,华新集团,的确不凡。
                                                                               三
      临近傍晚,我们回到慕容街,夕阳的余晖洒在街道两边的仿古建筑上,给那些飞檐翘角平添一份安然和美丽。漫步在仿古步行街上,远处的凤凰山在暮色中更显大气和高贵,眼前是跳舞的老人,衣着大红大绿,花枝招展;踏着滑板飞过的孩子,蝴蝶一般。仿古街静卧在南塔北塔之间,塔顶上的铃声随夜风清脆入耳。在这古色古香中,在这现代与时尚的交织中,我的心也如莲花一般悄然绽开,宁静而澄澈。我慢慢而行,静静欣赏,感受三燕古都的神奇的历史与文化,古老和神秘。

一天的采风活动,时空穿越般的感觉,记得在乌兰河硕乡的酒高粱基地,一群乡亲在收割,我和一位面色黝黑的妇女唠嗑,和一般农村女人不同的是,那个妇女不羞涩,很健谈,她说家里种了二十多亩酒高粱,有自己家的,还租种村里年岁比较大的没有劳力人家的,种酒高粱省事,病虫害少,种完地上完肥就等着收割了,没有那么多麻烦,丈夫种完地出去打工挣钱,下来秋卖了酒高粱又是一笔钱,供两个孩子上学绰绰有余,言谈之间,很是满足。

面对笑靥如花的妇女,面对铺天盖地的或割倒在地或迎风而立的酒高粱,惊叹之余,我的眼前不时幻化出小时候的罗锅地,乡景处处,乡音悠悠,亲切而温暖,红高粱酒高粱交错回放,我有些陶醉,我知道,自己之所以对故乡的红高粱念念不忘,是因为对那片土地上的人难以忘怀,风物固然美好,守望和创造美好的人更值得记忆称道。就像我的乡亲,勤劳厚道朴实隐忍平和,他们是长者是善者。就像孙跃武董事长和他的华新,借力改革开放政策,抓住机遇,带领家乡子弟,挥别亲人,异乡打拼,把诚信装在心里,把道义抗在肩头,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有口碑有资本,他本可以仗剑远行,但是却打道回乡,修建大枣市场,不求回报,投资设施化农业,让辽西土地上的粮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泽人惠己,他是智者是仁者,对此,除了敬意,只能还是敬意。

罗锅地上的红高粱让我记住了乡愁;华新集团的酒高粱让我看到了远方。我感恩高粱!

    (此篇荣获“华新杯”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


上一篇: 开 镰
下一篇:秋天的笑



朝阳作家网简介 | 管理人员名单 | 投稿须知 | 联系方式 |
主办单位:朝阳市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by www.chaoyangzjw.com
地址:朝阳市文化路三段4号 联系电话:0421-3605066 | 辽ICP备16005362号-1
朝阳市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