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红色的土地
上帝,我需要在鞋子里感觉着它
我多想回到乔治亚州
因为我有红土地的忧伤(兰斯顿·修斯(美国)《红土地之恋》)
魏泽先的散文集《大雁往北飞》获得第九届辽宁文学奖,震撼了辽宁文学论坛。魏泽先的乡土散文成了辽宁散文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学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评价魏泽先:介于谢子安和齐明达之间的小清新,给辽宁散文吹来一股乡土清风。《五月节打驴》是散文集的开山之作,发表于2007年第4期《散文》,获得建国六十周年朝阳十大文学名作的美誉。读魏泽先的散文《五月节打驴》,真的是泪水涟涟,这份忧伤来自于辽西的红土地。
散文以打驴为线索,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骨架,却又旁逸斜出,横生枝节,回忆了辽西春天的民俗与农事,以及特殊年代的生活苦难。这样就使文本内容极大丰富,有了厚重的底色。这种底色是忧伤的,就像辽西的红土地。辽西的忧伤来自于干旱,这是北中国的干旱,各种起源于干旱的祭祀祈祷丰富多彩。这是掩藏于美丽诗句后面的忧伤,没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浪漫,也没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靓丽,更没有桃花燃亮春雨的激情。辽西只有祈雨锣鼓的沉重,只有求雨歌调的哀苦,只有内心的狂热焦虑。
“大日头悬在天上,烤得地气呼呼往上升,带起一片浅浅的新绿。新绿间的蚂蚁刺刺跑”,“眼看树叶都扑棱开了,还没信儿”。这是典型的辽西地域物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就像那袅袅的地气。杨树叶就像幼鸟儿噗噜噜伸开单薄的羽翅,柳树狗儿如碧绿的蚕儿那样可爱。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吃一点纯自然的东西,是打牙祭吃稀罕,是大自然的馈赠。困难时期,这些东西是救命的口粮,树们简直就是辽西人的父母。现在也许没有认树作干娘的,大多都认权势和金钱了。记得有一首诗《1942年杨树叶》,即便是杨树叶,战士们也舍不得吃,留给当地的老百姓采摘。亮色的底下,是红土地的忧伤。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们也可以说,辽西人因为懂得,所以忧伤焦虑。地是种上了,等待就像“媳妇怀了孩子,两个人在家守望着结果,不知即将出生的宝贝是个啥样,是男是女,成葫芦还是瘪葫芦”。性急的农民,天天往地里跑,“伸手往地里扒,检查自己的种子,涨没,发芽没,定锥儿没,拱土没”。齐刷刷的苗锥儿一露头,可不就像孩子的眉毛牙齿似的。他们还“偷偷地笑,看看左右没人,忙伏下身子,很响地亲一下土地,比亲自己的媳妇还响”。这种仪式感是愉快的,也是焦虑忧伤的。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我打你不是因为你。好比说商店倒闭不是因为同行竞争,是因为微信或支付宝。我打驴也不是因为驴子不争气。是自己生气呢,生老天的气,又不能明里说。人对天只有敬畏的份,驴就成了替罪驴了。这愤怒,其实是内心的焦虑忧伤。其实这驴,又何尝不是辽西人一样。辽西人就是一辈子挣扎的驴。我一眼一眼地看驴,驴也一眼一眼地看我,就像刚生完气的一对小夫妻。夜里,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走进院子里看驴。“搂着驴脖子,把脸贴在驴脸上,轻轻地啜泣,到放声大哭。”驴脸上躺下两颗星星,亮晶晶的。这是神来之笔,使文本有了神性。这神性,是红土地上的忧伤的结晶,这种忧伤,是作家的人性的智慧表达,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又何尝不是呼吁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呐喊。也是作家期待对人民生活改善的极度关注。
魏泽先的散文,有史性诗性,甚至还有一点童话色彩。对乡村的眷恋是厚重的,那份忧伤是沉重的。一位外国批评家说,你可以把一个男孩从故乡带走,但你不可能把故乡从男孩身上带走。我们有理由相信,魏泽先永远属于在故乡的土地上为人民歌唱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