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大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弥漫着千年的枣花清香,撩起我浓浓的记忆。
在乡下老家园子的东南角,紧挨着低矮的土坯围墙,生长着一棵大枣树。它的树干有大碗口粗细,树干的“关节”上分出许许多多的枝杈,曲曲折折,纷纷扬扬,向四面八方延伸而去。从我记事起,这棵大枣树就在那里屹立着,像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卫士,无论电闪雷鸣,还是风霜雪寒,都义无反顾地护卫着我的家园。小时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日子过得异常的窘迫。一年四季,我们几乎是没有水果可吃的。于是,我便把对苹果、香蕉、桔子的渴望完完全全寄托在这棵大枣树上了。
春天,枣树是乡下老家最后一个发芽的树种。我望着姗姗而来,枣树上生出的嫩嫩的叶芽和小米粒似的花朵,心里就有了一种极为热切的企盼。那叶芽渐渐地长宽,长大。那清香四溢小米粒似的花朵渐渐地落下,枣树的叶子层中有一粒粒鲜绿光亮的小枣儿。那些小枣儿先是深深的绿色,后是淡淡的清白,再是点点红晕,最后红透全身。从春到秋,我品尝了枣子初期的苦涩,中期的微酸,直到成熟的香甜。杜甫诗曰:“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未等枣熟,我便迫不及待了。在枣子的生长期,我真的是不知多少次攀缘上树,不知有多少次被坚硬的枣刺划破稚嫩的双手。有几回,我不小心从枣树上重重摔下来,撕破了衣服,摔伤了双腿,挨了母亲的骂,父亲的打。可那诱惑,无论怎样也未能让我停止一次又一次地攀爬上去。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终于捱到了农历八月秋高气爽,枣树上的果实燃烧起来,红红的“火炭”映红了园子里的一隅,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枣树的枝丫。我们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先是在枣树所能覆盖的地盘上铺上塑料布、麻袋片。而后,我和哥哥爬上树,骑在树的丫杈之上,扬起手中的木竿,将枣子纷纷打落。姐姐和母亲将落地的枣装进柳条筐里。全家人品尝着丰收的喜悦,大枣的香甜刺激着寡味的味蕾,心里有说不出来高兴。
母亲将一部分大枣晾晒成干枣。优中选优,将一部分大枣装在罐头瓶里,撒上一点点白酒,制作成“醉枣”。在严寒的冬天里,在那个没有电视机,四面透风的老屋,咀嚼几个干枣,无疑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特别是春节,母亲开启醉枣的瓶罐,那红的发亮,涨得丰满,晶莹剔透,弥漫着淡淡酒香的大枣,更是叫人荡气回肠。
上了高中,寄宿于学校,整日为学业而奔忙,便很少回家。大枣成熟了,母亲总忘不了叫人稍上一些送到学校里,惹得同学无不羡慕,作为儿子的心里当然也乐开了花。就是这样,红艳艳的大枣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它凝结了一份浓郁的亲情,赋予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母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家乡朝阳参加了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的经济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百姓的日子再不是捉襟见肘。后来,朝阳孙家湾大枣渐渐地走入人们的视线,为了回馈父母,我每年都要到孙家湾的集市上买上一些,让父母品尝。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条长长的公路,记得如织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一筐筐、一篮篮、一车车鲜红的大枣。孙家湾大枣甘甜如蜜,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一时间,孙家湾大枣名传久远,成了馈赠亲朋好友,孝敬长辈的佳品。一时间,孙家湾这个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下子名声大噪。改革开放让孙家湾大枣成了朝阳的一个品牌,成了人们走向富裕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前秦赵整有这样一句诗“北园有枣树,布叶垂重荫;外虽多荆棘,内实有赤心”。孙家湾大枣,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器重与厚爱,赤心可鉴,它为养育它们的家乡人带来了空前的大实惠。为了扩大规模,孙家湾成立了大枣生产基地,成片的枣林,蓬蓬勃勃,郁郁葱葱。中秋前后,“带过大山过小上,房上地下一片红”,何等壮观!一枚枚鲜红油亮甜脆可口的大枣闻名遐迩,亦成老百姓舌尖上的美味。孙家湾大枣,一扫我儿时的遗憾,延续了我的大枣情怀。
“五谷加红枣,赛过灵芝草”,“一天一把枣,养颜又防老”,红枣有着极高的药用和养生价值。孙家湾大枣“脆若凌雪,甘如含蜜”,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了更好发展和扩大朝阳大枣产业,由辽宁华新建设集团公司承建了朝阳孙家湾大枣农贸综合市场,华新集团秉承“建设一流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以对社会、客户和企业负责的精神,精雕细琢,用优良的工程质量为朝阳百姓打造了一个百年“基地”,为促进朝阳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孙家湾大枣农贸综合市场为中心,家乡的大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四面八方,享誉神州。华新集团乌鸦反哺,造福家乡,彰显了一个企业的责任和魅力。华新集团在朝阳有着良好的口碑,她不仅打造了孙家湾大枣农贸综合市场、双塔区慕容商业街等一系列优质工程,还在朝阳房地产开发、生态农业开发,天然气推广应用和市场开发、文化艺术产业等各领域有所建树,华新集团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为家乡这片热土奉献出了一份深情的爱,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突出的社会效益。
我们感恩改革开放,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此篇荣获“华新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