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三月,野草的苍黄还没退去,耀眼的桃花,就灿然开了!花,夺目的红;叶,舒心的绿。煦暖的春风,驱走萧条,撩动人心激越。
宋朝词人张景修的《虞美人》中有惊心名句:“春风曾见桃花面。重见胜初见。”花开三月想桃园,为啥想呢?就是因为见过。因为被美艳绝伦征服,被缠绵悱恻萦绕,才想重见。初见,不甚了了,或许因一见钟情,可毕竟心未名、情未切。而重见就不同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思之慕之,一旦又到一起,激情奔放,无论怎么演绎着矜持,而心中那是豁然一亮!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写的就是对重见的剀切。
桃花骨朵儿,小女孩一样努着嘴,试探着、忸怩着,左瞅瞅右看看,躲避着风的招摇,静静的晨光里,悄然,开了。碧绿的叶的嫩芽儿,紧紧地跟随着,追着花儿伸展。红花也得绿叶扶,真的。红的氤氲,占尽视野,入眼第一感觉是粉艳。走近了,就看到了,十分春色,红有几分?绿有几分?嗅花香品叶色,香悠悠,色嫩嫩,情浓浓。“云想衣裳花想容”,面对桃花,谁会不想到美颜华容。
初见,为容颜吸引;重见,因美颜而生情;又见,那激情,不尽长江滚滚来。
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隐逸富贵之论,我觉得铺陈比况,不够直接。而成语春华秋实造的真好,了当率真。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花的美丽,赏心悦目,给人以精神欢愉;果的肥硕,香甜可口,给人以物质享受。隐逸清高,中华民族的品节之一;富贵衣食是人类物质生存的需要。能满足物质精神需要的桃树桃花是多么可爱!
南双庙镇东南下杖子村,满山桃树,漫天桃花。闻听有五千亩果树,桃树、梨树,迤逦十里。我骑自行车去游览观光十里桃林的时候,正是5.1。从市区出发,走206省道,过南双庙,从蒙古营子走南西线折向东,再南拐,大约22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村依山傍河。山不高,是典型的低丘陵;河不大,是标准的季节河。沟畔山坡,粉色桃花,白色梨花,红白相间的色调,是小村春色的主调。我见过我村的桃园,在小孤山的山腰,没这里场面大;欣赏过双塔区桃花山庄,那里集人文工艺于一体;与这里紧邻的北四家子,著名的水蜜桃之乡。回味着北四家子的大桃,色正,和美猴王吃的没两样。离核,用手一掰,咔,分开两瓣儿,红润的桃核,莹莹可爱。厚厚的果肉,小咬一口,津液酸甜,回味无穷。下杖子和北四家子水脉相通,一方水土,地势又相对较低,水也充足,树又栽植在向阳坡地,那桃的口味一定更好。
重见胜初见,是人心,也是事物常情。初见,就觉得好;觉得好,就更加投入。用心用力,去粗取精,精心培植,精美桃花,可口蜜桃,一定呈现美的期盼。
(此篇荣获“春风十里桃花红征文”三等奖)